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三絕句

唐代杜甫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花兒芳香的楸樹緊靠釣磯生長,樹上剛開的花蕊不應很快就凋謝。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時讓風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時看著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草堂門外一群鸕鶿離去之後好久都不返回,沙頭又突然出現我竟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
從今以後鸕鶿應當了解我是如何喜歡它們,天應當飛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長滿了整個竹林,要緊關柴門以斷絕往來人行。人藉口保護春筍不想再同外界來往。
一定要精心保護頭批竹筍成長,客人到來隨他怎樣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釋
楸(qiū)樹: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小花。倚釣磯:是說楸樹緊靠釣台。
斬新:嶄新。未應飛:大概還未落掉。
可忍:哪忍。
鸕鶿(lú cí):水鳥名。又叫魚鷹。
沙頭:岸頭。眼相猜:眼生;心懷疑懼。
知人意:知道人無害它之意。
密掩:緊閉。
會須:定要。上番:輪番。看:看守。
從嗔(chēn):任客嗔怪。

創作背景

這三首絕句作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春天,杜甫往往將目光投向自然,江邊花樹、園中新竹成了杜甫的抒情寫懷的對象,《三絕句》即表現了這種生活。

賞析

第一首主要是寫花,寫人惜花之情。詩從花香寫起。“楸樹馨香”四個字,把詩人的喜花、愛花之意透寫了出來,為後面寫惜花之情先墊寫一筆。次句寫詩人的惜花之情就應從花香的消歇著筆,但是詩人並沒有這樣直接寫,而是變了一個角度,轉了一個彎子,從花開花落立意。從花的飄落來寫詩人的惜花情。 “斬新花蕊未應飛”七個字,說明他早已看見楸花紛紛飄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剛開的花,大概還沒有飄落。詩人明明早已看見楸花飄落,可是又不直說;明明是寫詩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詩中又不把它點破。這樣寫來,情思表達得極為婉轉含蓄。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只是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詩的後兩句便是直抒這樣感情: “不如醉里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寧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覺時,一陣狂風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親眼看著一場暴雨將花打稀。人在落花時節本易傷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難堪了。所以這兩句中,一個“不如”,一個“何忍”,將詩人在“醉里”與“醒時”對落花的感受進行對比,先退一步,後進一層,把詩人的惜花之情寫細了,寫深了,寫活了。

花落而引人憐惜,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這樣的主題,但構思上卻有它的特色。詩人本來是由早開的花被風吹雨打盡,而引發出對新開的花蕊前景的擔心;再由這種擔心,而引發出詩人的惜花之情。但詩中並沒有寫“先見有謝者”(《讀杜心解》),而是從“斬新花蕊”立意,從虛處著筆,暗寫落花情景。將詩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後進,寫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寫鳥,寫詩人愛鳥的深情。人世間夫妻、朋友分離,相思情切。常常以夢幻為真實,以假為真。而一旦相見,卻又往往以真實為夢幻,將真作假。如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一詞就這樣寫道:“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寫亂離中與親人相聚也有這樣的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首詩寫的雖非盡為人世間情事,而是人與鳥的感情,但在構想上卻與上舉各句頗為相同。

門外沙灘上那鸕鶿走了許久,詩人無比思念。首句“去不來”三字,點出了這一背景,寫出了詩人對久去的鸕鶿的思念情懷。也正因為詩人對鸕鶿思念情深,所以,詩的次句寫他“沙頭忽見”時,又不禁“眼相猜”,懷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錯了。一種去久忽見的驚喜之狀躍然紙上,驚喜之情溢於言表。此時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見出他平素想念鸕鶿鳥時,以假當真的情景。這一句真可謂將詩人的情寫痴了,寫傳神了。

這時,詩人對鸕鶿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對去久乍見的鸕鶿,不能讓它再次飛去。在詩人的心靈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鸕鶿“去不來”的痛苦。所以在詩的後兩句中,詩人這樣叮囑道: “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從今以後,你應了解我願意與你為友,很想常常能夠見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這沙灘上來吧。後兩句凌空一筆,將詩人對鸕鶿的深情寫透了。

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少詩人在描寫物我關係時,常常採用移情於物的手法,給一些無情之物以人的感情。這首詩的後兩句正是採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的筆下,那大自然中的鸕鶿鳥仿佛會思想,感情似乎可與人通。所以他要對那鸕鶿如此叮囑,訴說衷情。

這首詩從寫詩人對鸕鶿“去不來”的思念,到“沙頭忽見”時的“眼相猜”;從去久乍見的驚喜,到擔心它日後再“去不來”,而殷勤叮嚀“一日須來一百回”,將詩人的愛鳥之心步步寫來,十分真切。將詩人由此而展開的種種心理活動寫得很深很細。全詩讀來,語雖平淡似口頭話,卻富有韻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寫竹,寫詩人的愛竹之意。“無數春筍滿林生”,詩一開始從春筍滿林寫起,又是“無數”,又是“滿林”,把春筍生長繁茂的情景寫了出來,給人們展示出一幅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的畫圖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對這自然景象的無比喜悅之情。

詩人知道,眼前這春筍,既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觀賞的玩意兒,更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為今日之春筍,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筍滿林,可知他日新竹萬竿。此刻詩人必然是細心看護。所以,詩的次句這樣寫道: “柴門密掩斷人行。”他要把柴門關得緊緊,謝絕一切客人。

寫到這裡,詩人的護筍之意已明。但是詩人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在詩的後兩句中進一步申說: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詩人一定要將這頭批筍子看護好,使它長成新竹。寧可任客人責怪自己,也不對他的到來親自出迎,詩的上句不僅點出了詩人細心護筍的原因,而且也寫出了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這一根根春筍在不久的將來都能長成新竹。詩的下句“客至從嗔不出迎”,與“柴門密掩斷人行”相照應。詩人在這裡用“從嗔”二字貫於“不出迎”之前,深一層地寫出了他那專心護筍的決心。

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很愛竹,他聽說吳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驅車前往,直到那家院內竹下觀賞,“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他也不理睬。當他盡興而去,主人才將門關上(見《晉書·王羲之傳》)。因此,在唐詩中有“(竹何須問主人”的詩句)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卻將主客關係顛倒過來,從“主不迎客”著筆,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跡。巧妙的用意,寫出了詩人對春筍,對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詩寫竹,卻從筍寫起;寫愛竹,卻從愛筍著筆。由筍而竹,將詩人的愛竹之意寫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寫詩人的愛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表白,而是通過“柴門密掩斷人行”,“客至從嗔不出迎”等具體行動來表現。這樣寫來,詩人的情懷顯得格外實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1539篇詩文

猜您喜歡

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

唐代杜甫

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雨色動微寒。
黃鸝並坐交愁濕,白鷺群飛大劇乾。
晚節漸於詩律細,誰家數去酒杯寬。
惟吾最愛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闌。

水龍吟·西湖懷古

宋代陳德武

東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麗。
臨堤台榭,畫船樓閣,遊人歌吹。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使百年南渡,一時豪傑,都忘卻、平生志。
可惜天鏇時異,藉何人、雪當年恥?
登臨形勝,感傷今古,發揮英氣。
力士推山,天吳移水,作農桑地。

步蟾宮·東風又送酴釄信

清代鍾過

東風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鬢。花開猶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邊珠翠香成陣。也消得、燕窺鶯認。歸來沈醉月朦朧,覺花氣、滿襟猶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