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17 / 27頁
《針灸甲乙經》是古代漢醫著作之一,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年)編撰於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時期改為12卷本。
《尹文子》 ,舊列名家,今本僅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語錄與故事混雜,各段自成起訖。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論的實際運用。文章善於運用寓言說理,雖然不如“白馬非馬”有名,但是卻很有趣味,其中講一個人,給兒子取名“盜”和“毆”,結果挨了一頓打。拋開讓人猶如霧裡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調皮之處,也是一得。
《便宜十六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蜀漢軍事著作。由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所著的重要兵法。此書在《隋書·經籍志》中有收錄,此後的許多兵法類書都收有此策《便宜十六策》,諸葛亮主要論述治國治軍之道,全文分為十六個部分,分別論述治理國家的十六個方面,所以稱“十六策”,共約六千字。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為後代的人們所推崇,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的經典。
《溫病條辨》,清代吳瑭(鞠通)著(1798年),為溫病通論著作。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溫病創新理論之一。在溫邪易耗傷陰液思想的指導下,吳鞠通倡養陰保液之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的溫病治法方藥體系,故《溫病條辨》被稱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
《狄公案》又名《武則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傳》,清末長篇公案小說,作者名已佚,共六卷六十四回。前三十回,寫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後三十四回,寫其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故事情節較為細緻縝密,帶有政治色彩。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漢焦延壽撰。《四庫全書》將之列於“子部術數類”。易林源自於《周易》,每一卦各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變四千零九十六卦。《易經》共有卦爻辭450條,《易林》有4096占卦變之辭,卦爻辭較之增加十倍之多,各系以文辭,皆四言韻語。《易林》的作者未定,一般有四種說法:焦延壽,崔篆,許峻,明代學者顧炎武以為東漢後期著作。
《穆天子傳》,又名《周王傳》、《穆王傳》、《周穆王傳》、《周穆王遊行記》,是西周的歷史典籍之一。西晉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縣發現一座戰國時期魏國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簡,均為重要文化典籍,通稱“竹書紀年”,其中有《穆天子傳》﹑《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後合併為至今流傳的《穆天子傳》。由荀勖校訂全書六卷。歷代內容多有散佚。
中國宋代著名兵書。北宋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許洞,歷四年於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論210個問題。許洞曾任雄武軍推官、 均州參軍等職。該書現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庫全書》等刊刻本。
《春秋繁露》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學,發揮“春秋大一統”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循環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