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劉昚虛

劉昚虛

劉昚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盛唐著名詩人。生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為皇太子校勘經史;鏇轉崇文館校書郎,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為從九品的小吏。► 18篇詩文

生平

劉昚(shèn)虛,生於開元二年(714年),字全乙,洪州新吳(即今江西奉新縣)人。八歲能文。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中進士,官洛陽尉及夏縣令。他精通經史,多幽峭之趣,風格近似孟浩然常建。他為人較淡泊,交遊多為山僧道侶,今存詩僅一卷,其詩多寫山水隱逸之趣,尤工於五言。劉眘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見此地山水秀美,民風淳厚,是定居,構築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唐詩三百首》上載的首句"道由白雲居"詩,就是寫於此時此地,原題為《歸桃源鄉》。54歲卒,葬在該村雲山垴,墓塋尚存。

劉眘虛著有《 集》五卷,惜已失傳。《全唐詩》存其詩15首,《唐人選唐詩·河嶽英靈集》存其詩11首,《靖安縣誌·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存其詩12首(五言古詩10首,五言律詩2首)。劉慎虛是一位自南朝永明年間以來江南一帶傑出詩人。

主導風格

劉昚虛生活在盛唐這樣一個禪佛思想廣泛流傳的時代,他仕途不順,曾有過隱居生活;而且與他交遊的人也有很多過著隱居山林,與僧道相伴的生活,因此他作詩深受禪風的薰染。《登廬山峰頂寺》一詩中有“心照有無界,業懸前後生”之句,其中“心”、“業”、“有無界”、“前後生”等都是佛教特有的範疇。本詩寫詩人在游賞山水的過程中突然有所感悟,集中體現了詩人對禪佛思想的理解。因此,在“清淡”之美以外,劉昚虛詩還體現出“空靈”的美學風格。從劉昚虛現存的一些詩歌來看,在內容上主要有描寫山水景物和田園風光的,如《江南曲》、《潯陽陶氏別業》、《登廬山峰頂寺》、《尋東溪還湖中作》、《越中問海客》、《闕題》等;還有一些是用作贈別唱和的詩歌,如《九日送人》、《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送韓平兼寄郭微》、《寄閻防》、《贈喬琳》等;這些贈別唱和的詩歌也多寫歌詠清靜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表達對隱居讀書生活的嚮往。
劉昚虛詩歌的主導風格是清淡空靈,在他的很多詩作中都典型的體現出這一藝術追求。比如《闕題》:“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本詩詩題在流傳過程中闕失了,所以叫“闕題”。經學者考證,本詩詩題應為《歸桃源鄉》,是詩人描寫自己在江西靖安桃源一段隱居生活的作品。

清淡
在中國古典美學和詩歌創作當中,對“清淡”之美的追求是有著深厚的哲學美學淵源的。其中,對“清”的追求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老莊哲學,老子提倡“清淨無為”,莊子提倡“淡而靜乎,漠而清乎”。同時,儒家主張的“思無邪”當中也有清心寡欲的含義。另外,中國本土的道教存在尚清觀念,外來的佛教也提倡“般若清淨”。可見,“清”的產生是多元的,早期“清”的含義也是較為寬泛和模糊的。到了魏晉以後,用“清”來品評人物或者論詩論文的現象十分多見,如李白的“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清水出芙蓉”(《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杜甫的“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詩清立意新”(《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等等。往往用來指代一種流利新生的風格。而“淡”作為“清”的延伸和具體化常常和“清”相伴出現,指詩歌的濃景淡寫、濃情淡出的一種語言和抒情風格。這種“清淡”的美學追求在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其中孟浩然的詩歌成為“清淡”之美的典型代表,如著名的《宿建德江》和《耶溪泛舟》等。
劉昚虛的很多詩歌都體現出一種“清淡”之美,他善於用清淡的語言,寫清淡的景物,抒發清淡的情感。詩人對要描寫濃艷的景物,不是用濃筆重彩對它作直接的繪聲繪色的描繪,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審美意識對它進行審美觀照,然後再以表現出“清淡”的審美效果為前提對它進行“淡”寫。這樣,無論多么“濃”的景物,在詩人的筆下也就變得“清淡”起來了。在詩歌作品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詩句中的景“清淡”了,賴以表達的情也就會隨之而變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寫景詩“清淡”的風格也就形成了。比如,夕陽晚照的景色,應是一幅金光散射、紅霞漫天的濃艷圖景,可是在劉昚虛的筆下,卻是“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和“日暮還家望,雲波橫洞房”(《江南曲》)。兩句都沒有直接寫夕陽的光輝與色彩,前句側重寫日落後用天海“青蒼”的冷清景象,後句側重寫日落時湖面上與水相接的雲,使夕照呈現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斕的自然景物面前,詩人選取寫入詩句的景色卻往往是舍艷求淡的,這在詩歌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再如寫美人,前朝常見的都金碧滿眼的香艷圖畫,可在劉昚虛的詩中卻變成了“玉手欲有贈,裴回雙月璫”(《江南曲》),“孤影臨冰鏡,寒光對玉顏”(《積雪為小山》)的清淡風格。詩人描繪美人的顏色都是用淡淡的“玉”色;在前句中,美人的配飾也僅提到簡潔淡雅的“雙月璫”,後句用“孤”、“冰”、“寒”等字眼為美人渲染出一個冷清的冰雪背景,更是清淡到了極至。

空靈
在中國傳統的審美範疇發展史中,“空靈”也有著深厚的淵源。“空”也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老子提出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即是一種空無之美,這一美學思想在中國古代文論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空”多指一種含蓄、深遠、“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韻。到了禪宗興起,“空”便成為文人士大夫談禪的熱點話題,並被引入到詩歌、繪畫與書法中後,對中國藝術創作和美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從而形成了以“空靈”的意境為美的禪宗美學思想準則。“空靈”的意境一方面是指藝術風格和形象的空幻、玄遠與飄逸品性,另一方面是指其富有靈氣、靈性並且表現靈巧和精妙的旨趣、情思與意向。唐代詩人王維喜愛在山水田園詩中營造一種空境,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等等,往往給人一種空靈、玄遠、寂靜、閒適和清麗的審美體驗。
劉昚虛在詩歌中經常體現出對“空靈”境界的追求。比如他的《尋東溪還湖中作》:“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東嶺新別處,數猿叫空林。昔游有初跡,此路還獨尋。幽興方在往,歸懷復為今。雲峰勞前意,湖水成遠心。望望已超越,坐鳴舟中琴。”本詩寫登山尋賞東溪直至日暮時分,沿著山路步行回到舟中的游賞經歷,其中“清溪”、“空林”、“獨尋”、“幽興”等意象有類似王維詩歌空靈優美的禪韻。再如《闕題》中的“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之句,於空靜中傳出動盪,平淡里秀出幽深。表現的是詩人靜觀寂照時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輕微響動,以動寫靜,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於詩心,顯示出心境的空明與寂靜。劉昚虛的山水詩創作,從觀物方式到感情格調,都帶有受禪宗思想影響的文化義蘊,饒有禪意和禪趣。
總之,劉昚虛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詩風清淡空靈,其清淡類似於孟浩然,空靈類似於王維。他的很多詩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在當時的詩壇上,他是一個交遊廣泛,創作活躍的詩人,他與王維、孟浩然、裴迪儲光羲常建張子容等人一起,形成了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群。

劉昚虛的詩文

闕題

唐代劉昚虛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唐代劉昚虛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
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唐代劉昚虛

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
駐馬渡江處,望鄉待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