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闕題

唐代劉昚虛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路被白雲隔斷在塵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遠流長。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閒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柳蔭深處蘊藏著讀書的齋堂。
每當太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注釋
闕題:即缺題。“闕”通“缺”。因此原題在流傳過程中遺失,後人在編詩時以“闕題”為名。
道由白雲盡: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道:道路。由:因為。
春:春意,即詩中所說的花柳。
閒門:指門前清淨,環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門。
深柳:即茂密的柳樹。
幽映:指“深柳”在陽光映照下的濃蔭。每:每當。

鑑賞

這首句句寫景,畫意詩情,佳句盈篇,可推為劉眘虛的代表作。詩描寫深山中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境。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雲盡”,是說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雲盡處開始的,可見這裡地勢相當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並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麼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著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悅之情。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隨”字。它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靜靜綻放的景象。此時,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散發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他沿著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於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仿佛是把鏡頭裡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讀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於出現在眼前。抬頭一看,“閒門向山路”。這裡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閒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進門一看,院子裡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裡,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並沒有敘述經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著的形象。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裡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裡,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裡,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餘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這首詩餘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創作背景

這首原來應是有個題目的,後來不知怎樣失落了。盛唐人殷璠《河嶽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後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作為詩名。
劉昚虛

劉昚虛

劉昚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盛唐著名詩人。生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為皇太子校勘經史;鏇轉崇文館校書郎,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為從九品的小吏。► 18篇詩文

猜您喜歡

春怨

唐代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宮詞

唐代薛逢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