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江萬里

江萬里

江萬里(1198年—1275年),名臨,字子遠,號古心,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康軍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人。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千年來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狀元,2700多名進士。任正式官職91種,三度為相;一生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諫,憂國愛民。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江萬里是江西著名的地方先賢之一。► 17篇詩文

後世評價

江萬里一生歷兩朝,宦海幾度沉浮,先後任過吉州、隆興知府、駕御郎官、尚右兼侍讀、監察御史、右正言殿中待御史、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他無論是位高權重還是貶謫期間,始終不忘愛國,正所謂“屆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南宋理宗時,江萬里任待御史,其母病危,江萬里因公務繁忙不能脫身,只是派其弟回家探望,當他親自返家裡,其母已病故。這時,朝中有人誹議說他“不忠不孝”,這在當時可是不小的罪狀,江萬里因此在家賦閒12年。宋度宗即位,度宗念江萬里之遠見卓識,任命他擔任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逢權臣賈似道得寵,與賈曲阿逢迎不同,江萬里因剛直不阿而為賈不容,江萬里被再次罷官。南宋將亡,宋度宗再次想起曾被自己譽為“國之柱石”的江萬里,遂任命江萬里為左丞相兼樞密院使。江萬里一身領兩府,加上時局維艱,公務更為繁忙。因湖北襄樊被元兵圍困,臨安危在旦夕(軍事家有“襄樊破,南宋亡”之說),江萬里力主抗元,提出襄樊解圍良策,與賈似道相牴觸被再度罷官。罷官賦閒後的江萬里對前來探望的學生文天祥執手相看淚眼,囑予國事並寄予殷切的希望。

作為著名學者,史書稱江萬里“問學德望,優於諸臣”,“議論風采,傾動一時”,是歷史公認的與歐陽修司馬光齊名的歷史文化名人,文天祥稱江萬里“都范(范仲俺)、馬(司馬光)之望於一身”。文天祥曾在《賀江左丞相除湖南安撫使判潭洲》一文中對江萬里的學問名節有過精彩的評述:“……修名偉節,以日月為明,泰山為高;奧學精言,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江萬里壯烈殉國後,門生劉辰翁(著名愛國人)在《江文忠公祠堂記》中說:“自斯文一變而至歐公,再變而至先生……其好士似歐公”論諫似歐公,變文體似歐公,而又得謚似歐公”。

作為書院教育家,江萬里依然成就斐然。他先後創辦了白鷺洲書院、道源書院、宗濂精舍等三所書院,就是在被貶期間還被邀請到安徽黟縣石鼓寺講學。江萬里一生獎掖人才,培養出了一批以文天祥為代表的傑出人士,另外還有劉南圃、劉辰翁、歐陽守道、鄧光薦等都是他的學生。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後人把這樣一副楹聯鐫刻在都昌江萬里老家古心堂的門楣上,正是對一代名相最客觀、真實的評價,也體現了後人對他的無限崇敬和懷念之情。

紀念活動

1996年4月22日,數千隻鴻雁在都昌縣陽峰鄉府前江村上空近二、三里的範圍內盤鏇、起舞近半小時且久久不願離去,村里八、九旬的老人們都說從未見過這種奇異景象,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祥瑞吉兆。這天是村里為紀念他們的先祖——南宋愛國丞相江萬里而建造的古心堂落成的日子,兩年後,都昌縣將舉辦各種盛大活動隆重紀念一代名相江萬里誕辰八百周年,在此之前,都昌縣已經成立了江萬里研究學會,與福建、浙江、廣東、台灣等地研究學會形成波瀾壯闊之勢,他們並於1995年舉辦了空前規模的活動紀念江萬里殉國720周年。

跨越時空隧道,讓我們再次走近這位足以讓後人萬世景仰的一代名相。 江萬里,字子遠,號古心,江西都昌人,自小“神雋有鋒穎”,為官後成為一代諍臣,曾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1275年退隱後,以78歲高齡與其弟江萬頃(授翰林院中書)在饒州(今江西鄱陽)與元軍血戰,寡不敵眾,率子江鎬及家人投水自盡,其弟江萬頃被捕後,大義凜然,至死不降,遭肢解遇難。萬里公弟萬載公後代繁盛,今潛山、桐城、東至江氏(柏蔭堂,濟陽堂之分支)已傳至第134代孫,兩廣江西四川湖廣福建台灣也均有後裔存世。萬里公所在江姓為濟陽堂江氏, 與江澤民之蕭江一脈、六桂堂翁江不同,希江氏後人不至混淆。詳情參考,中國都昌網。

生平

江萬里(1198年11月16日—1275年3月),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十月十六日生於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陽峰鄉府前江村,卒於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二月。名臨,字子遠,號古心,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與弟江萬載、江萬頃因為先後科舉高中,且又都登仕宋庭高官,最後又先後殉國,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一人獨自創立三所高等學府,為古今中外之第一人,尤其是其所創辦的白鷺洲書院,延續千年,在中國科舉時代共培養出文天祥等十七位狀元,2700多名進士,書院所在的江西吉安科舉中選人數幾近此後中國千年科舉的一半,被稱為千年“文章節義之邦”為中國古代書院之最。江萬里為官清廉,敢言直諫,無論朝官還是放任地方府省均政績斐然,為官府和百姓所稱道;一生雖屢受權奸排擠,屢遭罷貶,而始終不畏權奸,不泯憂國愛民之心;在南宋末民族矛盾激化,國家危難之際,始則“手培國本,力濟時艱”,“但見拳拳於國事,未嘗汲汲於身謀”,“極力破權門之死黨,奮身生善類之齊盟,精白一心,創切百奏,風彩聳聞於列辟,霜棱愈棱於內台,其序升橫榻之班,以增重本朝之勢”,“以淳心正學,輔國視政,起賢遠識,為時奇艾,若朝廷之典章,軍國之機務,生民之休戚,政治之得失,皆常履而知矣”當其窮盡一生,年老體弱,無力補天之時,則“從容坐守,以為民望”“死不離城”繼而“去生就死,義節忠肝”恨“生面被執,為國之恥”,“憤國家雲之亡,恥腥膻之移,雖神林故鄉可以終其天年,旦不肯為,而況於屈身事虜者哉!”最終“左右攜孫,自為紛紛,父忠子孝,兄貞弟烈,天義婦順,笑赴止水”“從之者同知君,積屍如疊,不審其偕老之媛,而婢僕變亦爭以盡”。在國破家亡之際,江萬里與其子江鎬,毅然率180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希望以自己及家人之死喚醒“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眾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墮宇內”,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

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江萬里貢入大學,太子趙昀(宋理宗)極為賞識,曾書“江萬里”三字於幾硯之間。寶慶二年(1226年)以舍選登進士第,所作策論,《郭子儀單騎見虎》文中表露對郭子儀的膽識和愛國情操仰慕之情,主考官閱卷為之動情,欣然批道:“立意新而措詞妙,高古文也。”寶慶六年,以舍選出身,任池州教授。後召館試,歷任著作佐郎,權尚左郎官兼樞密院檢詳文字。嘉熙四年(1240年)出知吉州軍,其所作《勸農》云:“父老前來吾語爾,官民相近古遺風。欲知太守樂其樂,樂在田家歡笑中。”從政之餘,特別熱心教育。淳祜元年(1241年)于吉州州治廬陵縣城東贛江之心,創建白鷺州書院,廣泛收藏圖書,收授門徒。奏聞朝廷,理宗御書賜匾額“白鷺州書院”。當時書院沒有另任山長,他自主其事,自為諸生講授,忘其為大府。後人為他立碑,表彰他的辦學功道:江萬里創白鷺書院,使“縉紳(即官宦代稱)德之,吏民憐之,悍卒(勇猛之人)化之”。第二年,遷直秘閣,知隆興府,又在隆興府建宗濂精舍,廣聚生徒,講學其中。奏聞朝廷,理宗又親賜書御書匾額。這期間,他還囑告南安知軍林壽公在其軍治大庾縣源三先生祠(祀周敦頤,程頤,程顥)擴建為周程書院。因辦學成績卓著,於淳祜三年遷考功郎官,兼直秘閣,主管健康府崇禧觀。不久,改任紹興府千秋鳴禧觀,後又以駕部郎官召,遷尚右兼侍講。五年(1245年)三月,與理宗談論諸事得失,曾說:“君子只知有事非,不知有利害。”他秉性耿直,剛正不阿,十一月上書彈劾林光遷等依權附勢之徒。十二月不顧主降派反對,勸說理宗啟用趙葵主持兵事,陳韋單主持財政,使主戰派一度得以執掌朝政,為此屢遭主降派攻擊。六年,他升遷監察御史兼侍講,未幾,又升殿中侍御史。這時的江萬里,“器望清峻,論議風采,傾動於時。”但忤者嫉妒,謗言興起,言其母病未能及時到家送終,使其遭受酷罰,坐廢十二年。

寶祐三年(1255年),由於陸德興為江萬里辨白而得以啟用,任福建轉運使。開慶元年(1259年)正月,投入京湖宣撫大使賈似道幕下 任參謀官。十月賈似道入相,萬里同時入朝兼國子監祭灑,侍讀。景定元年(1260年)入對。遷刑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尚書。次年(1261年)。進遷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院事兼太子賓客。這年,萬里已年逾六十,是賈似道府中之任職最久者。他開始雖府仰默客,為賈似道所用,但他秉性耿直,臨事不能無言。賈似道惡(討厭)其輕發(輕率,說話不夠慎重),經常觸怒賈似道,故第每次都不能久在其位。這年。又因言論而被解職,只以端明殿學士提臨安府洞霄宮。至景定四年,才以原職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

景定四年十一月,度宗即位,詔求直言善諫之士,召江萬里回行都臨安。鹹淳元年(1265年)二月,任萬里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又與賈似道同朝。賈似道擅政後,位極人臣,極力推行賣國張,使疆土日削,國勢日危,萬里不能耐何,便於同年七月,奏請歸田,未允。十二月,賈似道辭職要挾度宗,度宗涕泣,欲拜留,萬里當即以身掖帝云:“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又一次觸怒了賈。帝在講筵,每問經史及古人姓名,賈不能對,萬里常從旁代答,使賈積怒而謀逐出萬里。江萬里與賈似道每每相忤,不得已四次上書求退,於鹹淳三年出知太平洋州兼江東特運吏,後又轉湖南任安撫吏,鹹淳五年,又自湖南召拜參知政事,封南康郡公,剛到任,又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六年,蒙古軍圍攻襄陽,萬里屢請派援軍救護,賈似道不許,於是萬里又因此被委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撫吏,萬里堅持,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家庭成員

萬里家世:祖父江轔,一生隱居,教授鄉里。父江燁,宋理宗時登進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縣、江南東路提舉常平司、西路提舉茶鹽公事、大理司帥參等職,一生專治程朱理學。雖在“慶元黨案”蒙難之時,亦仍暗中堅持傳授程朱學說,母陳氏,理學名儒陳大猷之女,陳灝之姊,萬里家學淵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書館內讀書,神雋鐸穎,連舉於鄉,後從父教,學《易》經,稍長,赴白鹿洞書院深造,後又遊學於隆興府東湖書院,朱熹弟子林夔孫為師問學。

江萬里的母親不是陳大猷之女。

網路上關於南宋丞相江萬里的介紹文字,有些地方有錯誤,需要考證,有些地方不準確,需要商榷。不能以訛傳訛,貽誤他人。文中提到的“母陳氏,理學名儒陳大猷之女,陳灝之姊”,這簡單的十幾個字,至少有兩處錯誤:第一,江萬里公的母親不可能是陳大猷之女。因為,陳大猷(1198—1250)與江萬里(1198—1275)是同一年出生的。他們之間若有親戚關係,極有可能是表兄弟。如果說江萬里的母親是陳大猷的姑母,至少在時間、年齡上是沒有矛盾的。江萬里寶慶二年(1222)考上進士,陳大猷紹定二年(1229)才考上進士,比江萬里晚了七年。第二,“陳灝”應作“陳澔”,陳澔(1261—1341)不僅不是江萬里的舅舅,而且應該是江萬里或陳大猷的晚輩,至少是孫輩,陳澔絕非陳大猷的兒子(陳大猷比陳澔大63歲)。第三,陳澔是宋末元初的儒家學者,不是我們常說的宋代大儒“程顥(1032年——1085)”,不能混淆。陳澔字可大,號雲住,又號北山叟,“不求聞達,博學好古,淹貫經史,注《禮記集說》行於世”。 華容 江良發

萬里家人及後裔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滿門忠孝世間稀。”這是後人評價和形容江萬里家族的一副對聯,很客觀真實地反映了萬里家人前赴後繼,捨生取義,滿門忠烈的情況。除江萬里已率180多人(其中除江萬里及其子江鎬、孫江澄留下姓名外,其餘均因家族匆匆外遷,時間久遠而忘記名諱)投止水殉國外,萬里二弟也先後以身殉國,江萬里家族成年子孫中,有七、八人在其後的反抗外族入侵,維護民族尊嚴的鬥爭中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確是世間少有,名符其實的忠烈之家。

萬里家族是傳統的理學世家,祖父江璘,一生修治儒業,終生隱居,教授鄉里,“鄉稱善人”;父江燁,“祀世積德,以書抗戶門,早歲粹於經行,戶履常滿,經其指授,多所成達,於訓子尤力。”江萬里經其祖、父兩代傳承,“遂大明易學,揚六館,策高第,且以古文為天下倡,世謂復生歐、韓也。”江萬載、江萬頃“盡得父兄之學,明經登仕;”“顯於當世,為天下世人所慕,時人以‘三古’雅稱之”。江氏“三古”家族經幾代人的薰淘,於民族危難之際,前赴後繼,捨生取義,以自己的行動實踐漢代大文學家班固在《江氏士族譜系》上“烈士出將軍之門,忠臣來自孝子之家”的寄望,成為古往今來世間少有的滿門忠烈的民族英雄之家。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江氏“三古十二齋”,“三古”是指江萬里三兄弟,都先後以身殉國;十二齋是指其以“齋”為號的十二個子侄,他們自蒙元入侵湖北鄂州時,就自發跟隨江萬載節節抵抗蒙元,千里轉戰臨安、婺州、溫州、福州、泉州、惠州等地,直到新會崖山,其中有多人戰死沙場。以下分別簡介如下:

江萬載(1207——1278),名億(又名德),字子玖,號古山,萬載是其出仕後用名。“三古”之一,江萬里同母弟,先於其兄以武選出仕,端平元年(1234年)曾與其族叔江海一道帶“忠順軍”和殿前禁軍聯合蒙古兵攻陷和收復金國首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恥”。紹定二年(1229年),以武階從三品的身份參加文舉舍選,被賜進士及第(與徐元傑同榜),累官至禮部尚書。後因不願與丁大全、史彌遠、賈似道等權臣同流合污,以壯年之身(52歲)辭官歸里奉養慈母,宋理宗及宋度宗皆多次征詔復官而不就。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蒙元全面進犯南宋時,與其兄江萬里一道號召江氏三古家族成年子孫毀家紓難,籌組義軍以抗蒙元,並不顧朝庭反對率義軍從鄂州起對蒙元兵進行了節節的抵抗。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在張世傑部宋軍的幫助下,率領義軍一度收復三古家鄉饒州城。被謝道清詔令復禮部尚書、殿前禁軍都指揮使官職,平息了南宋最精銳軍隊——殿前禁軍的叛亂,整頓和恢復提高了殿前禁軍的戰鬥力,使其成為日後保護南宋小朝庭流亡達三年之久的骨幹力量。在德祐元年七月份的焦山戰役中,排除謝道清、陳宜中等患得患失的干擾,果斷指揮殿前禁軍出擊,救回了在焦山之戰中大敗的張世傑、劉師勇、蘇劉義等人,為南宋日後抗元保全了一批軍事將領。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臨安城臨危城破之際,被謝道清密命攝行軍中事,保護益、廣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員出走東南,經一路血戰到達福州,始得扶立廣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三月,江萬載等保護南宋小朝庭到達廣州灣(今雷州半島)附近的井澳,遇元將劉深伏擊,江萬載帶親兵奮力擊退劉深的伏擊,年逾七十的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卻不幸被海風巨浪捲走。二十萬南宋軍民痛失實際統帥,楊太后雖然追贈江萬載為“開閩侯”,並賜溢號“武肅”,但對外卻封鎖江萬載已殉國的訊息,不到一個月,宋端宗也因驚悸而死,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接連遭受打擊,軍民之心大為動搖,幾欲解散。在江萬載殉國前3年,南宋小朝庭雖節節敗退,但從臨安到新會崖山,南宋小朝庭和二十萬抗元軍民基本能得到保全,沒有什麼大的損失;而江萬載犧牲後不出半年,先是陳宜中因害怕第三次當了逃兵一去不返,繼而張世傑收復雷州半島失敗,在厓山之戰中,更是沒有人能制約張世傑的軍事獨裁,至其重犯焦山之戰的錯誤,最後幾乎令南宋二十萬抗元軍民全部葬身海底,少有能逃生的,南宋小朝庭因此覆亡。由此可見,江萬載實際上是南宋小朝庭及二十萬南宋抗元軍民的幕後最高統帥及精神領袖。

江萬頃(1211—1275),名伯,字子玉,號古崖,萬頃也是其出仕後的用名。三古之一,江萬里之弟,初以明經鄉舉登翰林庶吉士入仕,歷任地方官和朝官,累官至戶部左侍郎;1275年三月,冒險與子江鐸往饒州探視兄長,被蒙元兵俘獲,因不屈而大罵不止,被蒙元兵兇殘肢解。

江璆(1225——1283),名璆,字宗寶,號玉齋,到十六、七歲成年時,遇其父江萬里創白鷺洲書院,宣揚周程理學,塑“六君子”像於書院,故又為其取字用周,號六峰,江氏十二齋之首,江萬里長子。自幼隨其叔江萬載習文尚武,在鄱陽湖、長江中游一帶演練水陸陣法,頗得要領;13歲後,又隨其叔父宦居臨安,就近攻讀於臨安官學。成年後,回鄉以江右漕闈入仕,歷仕懷安、潮陽兩任知縣,兩任南安、衡州通判資序等職,關升提刑、將作少丞。後又補將作郎,遏選迪功,轉承直,改通直、奉議,鹹淳元年改秩右朝請郎,除大理寺丞,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四月改差知德慶府,加銜兵部侍郎。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閏五月,以右朝請郎晉兵右侍郎(二品官銜)差遣嶺南德慶府知軍州事(正五品官銜),公元1266年,又被封為兵部尚書(正二品官銜),兼提舉廣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鹹淳五年(1270)二任知州屆滿致仕。從其叔萬載公之命,奉母鄧氏並攜兒孫落戶粵西山區,安家於兩廣軍事要衝之地——德慶金林鄉二都欽仁里雙朵村(今官圩鎮江村)。德祐元年(1275年)月募組3000廣東義軍入衛臨安,與其叔攝行軍中事江萬載議齊向謝道清建議南宋朝庭化整為零,潛往東南積蓄力量,待機北伐規復中原,並建議選粵西肇慶或德慶作臨時行在中心指揮之處。所募義軍被陳宜中遣散後,回德慶為行在移駐作準備,在德慶西北一線,建立了20多座軍事城堡——故磚城(現存遺蹟10處),分派個兒孫和部將、地方豪傑等分兵把守,準備效其家族忠烈報國之精神,以武力抵禦元軍,用生命捍衛南疆。景炎二年(1277年),復募10000多義軍輸送給在流亡於廣東沿海的南宋小朝庭,並聯絡熊飛、曾逢龍、馬南寶等部義軍一度收復廣州。祥興元年(1278),江璆聯絡舊部劉宗純收復德慶。祥興二年(1279),在南宋滅亡後,仍率三子一孫及部將劉宗純之子劉喆憑藉磚城體系扺御蒙元一年多。1280年,江璆奔走聯絡南沿海各省,圖謀復宋。1283年,聯合亡宋故臣林獲、林桂芳父子扶立趙宋皇族後人趙良鈐為帝,於新會建立後宋政權(元史稱羅平國)。同年為掩護趙宋後人突圍,率疲憊之師與元兵熬戰三日,力歇而死。其三子一孫和劉喆奮力搶回遺體,奔回德慶,葬於村後山聖嶺崗。鄉人感其爺孫三代忠烈,將江璆及其三子一孫並劉喆塑像於聖嶺崗上龍母行宮,配祀千年龍母。江璆後裔最初居於廣東德慶,後發展到其他地方。

江鉦(1229——1279),名鉦,字國岩,號道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次子。鹹淳九年(1273),回響其父江萬載號召,積極參與籌組義軍,任義軍先鋒將。在抵抗蒙元入侵的鬥爭中箭傷劉整,被謝道清詔授從軍征郎將。德祐元年(1275年)入衛臨安後,被詔授殿前禁軍都統制之職,是年七月,率殿前禁軍將在焦山之戰中大敗的張世傑、劉師勇、蘇劉義等人救援回臨安。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與其父江萬載擁軍保護益、廣二王及其他南宋小朝庭人員撤離危城臨安,從這時起一直到新會崖山,每有蒙元兵逼近南宋小朝庭,皆由江鉦率軍出擊擊退。是年五月,在福州與父江萬載及其他大臣擁立廣王趙昰登帝位,江鉦被詔令授殿前禁軍副都指揮使之職。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與父江萬載,少保張世傑等帥兵保護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到達泉州,張世傑強搶泉州港海船,逼反開始就已有反意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壽庚(1205-1290年),蒲擁兵作亂,欲劫持南宋流亡行在,又是江鉦帶少部兵力掩護二十萬軍民大部分登船撤離泉州。景炎三年(1278)三月,保護南宋小朝庭到達廣州灣(今雷州半島)附近的井澳,遇元將劉深伏擊,帶親兵奮力擊退劉深的伏擊,保護端宗登上海船,卻又突然遇上颱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刮落海中,江鉦父年逾七十的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卻不幸被海風巨浪捲走。不到一個月,宋端宗也因驚悸而死,二十萬南宋軍民痛失實際和名義上統帥,軍民之心大為動搖,幾欲解散。江鉦強忍喪父之痛,力撐陸秀夫勸伏大臣們,扶立宋端宗之弟趙昺為帝,是為宋帝昺,以陸秀夫為丞相,張世傑為太傅,江鉦為殿前禁軍指揮使,南宋小朝庭遂得繼續流亡於廣東沿海。同年(景炎三年,亦稱祥興元年,即1278年)六月,保護流亡小朝庭到達廣東新會崖山。張世傑、江鉦等領軍將領與陸秀夫等文臣都看中崖山的險要地位,因而決定流亡小朝庭暫駐崖山,但對如何布防崖門,張世傑與江鉦兩大軍事統帥卻發生激烈爭吵,江鉦要求分兵防守崖門出入海口,以便相互呼應,張害怕兵力分散,不予同意,江不同意張把大船都用鐵鏈相連的方案,並暗示其可能重複焦山之戰的錯誤。張嫌江妨礙其作戰方案的實施,以楊太后的名義調江鉦回福建立江萬載衣冠冢並募兵籌晌,並以蘇劉義(蘇軾後裔)暫時接替江鉦職務掌管殿前司。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崖門海戰時,蒙元軍統帥張弘范果然先分兵封鎖控制宋軍海陸出口,而南宋二十萬軍民因戰船被鐵鏈相連,移動艱難而鮮有能逃生者;陸秀夫和宋帝昺因張世傑派來接應的士兵非是平常見慣的江氏父子所帶親兵,死活不肯登上接應者之小船,最後陸秀夫抱宋帝昺投海而死,二十萬軍民大多投海而死,厓海十萬浮屍,最終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隨張世傑突圍的楊太后聞知宋帝昺已死,亦都投海而死,張世傑帶剩餘殘兵沿海漂流,不久亦遇上颱風,任船自沉而死。江鉦回閩為其父治墳之後,募得幾百士豪傑士卒趕去厓山,到廣東海陸豐時,厓門之戰已結束七天,江鉦聞知厓門二十萬軍民已全軍覆沒,大哭幾場後,亦投海而死。當地居民根據其部屬的叫喚立岩公廟以紀念,遺蹟至今仍存。江鉦子孫最初隨其兄江鑰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坂里,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

江銘(1232——1276)名銘,字國熙,號毓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第三子。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辦糧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被謝道清授殿前禁軍帶械副將,1276年宋端宗即位後,為御前環衛將軍,1276年十一月在泉州蒲壽庚叛亂戰役中為掩護皇室人員登船戰死,被追贈節義大夫。由於其妻及子女已在饒州之役時隨伯父江萬里投止水殉國,在福州時楊太后星配以曾淵子之女,但未及過門江銘即已戰死,故江銘一房無留下後裔。

江鈺(1243——1276)名鈺,字國維,號寓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第四子。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先鋒副將,1276年在保護二王從臨安到溫州時戰死,被宋端宗追贈崇義大夫,妻及子女之前已投止水殉國,故無後。

江鎬(1229——1275)名鎬,字國禹,號義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里次子。一生隨侍其父江萬里,生前曾被朝庭授事郎將,1275年二月蒙元兵破饒州時,抱子江澄(是幾十江氏未成年子孫中唯一留下姓名的)攜妻隨父江萬里投止水殉國。後裔不詳。

江鐸(?——1275)名鐸,字國弼,號本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長子。一生隨侍其父江萬頃,任官職不詳。1275年三月,冒險伴其父江萬頃前往饒州探視二位伯父和其他家人,被蒙元兵俘獲,大罵不屈,被元兵肢解。其母錢氏九娘、妻丘氏十六娘及九子都隨其二父江萬載入福建,最初隱居於福建長汀寧化石壁村。後向其他地方發展。

江鑄(?——?)名鑄,字國通,號直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里第三子。鹹淳九年(1273),隨叔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中軍護將,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後,經丞相文天祥奏請楊太后同意,與堂兄江鑰、弟江鏜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坂里,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

江鑰(1227——?)名鑰,字國器,號慎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載長子。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中軍護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與堂弟江鑄、江鏜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坂里,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

江鏜(?——?)名鏜,字國雍,號侃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里第四子。鹹淳九年(1273),隨叔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中軍護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與兄江鑄、堂兄江鑰隱居福建夏門同安洪水橋湯坂里,後裔才逐漸向其他方向發展。江鏜有一子江日新,替父繼續保護南宋小朝庭,入廣東後,被楊太后看中,將自己女兒趙氏公主配嫁給他。崖山之戰後,江日新僥倖逃脫,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四會,居住於縣城門高街。是第二支在廣東落戶的江氏三古支系。

江錡(?——?)名錡,字國鼎,號祥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次子。

江錆(?——?)名錆,字國烈,號遁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第三子。

江銅(?——?)名銅,字國南,號遠齋,江氏十二齋之一,江萬頃第四子。

鹹淳九年(1273),隨伯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中軍護將,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被謝道清授殿前禁軍帶械副將,在福州扶端宗即位後,經丞相文天祥奏請楊太后同意,奉母錢氏九娘最初隱居於福建長汀寧化石壁村。後向其他地方發展。

江萬里家族除了著名的“三古十二齋”之外,還有其他家族成員。如江萬載收養的族人孤兒江宗傑,號律齋,鹹淳九年(1273),隨父江萬載參加義軍,任義軍參軍,1275年參加收復饒州戰役,入衛臨安後,被謝道清授殿前禁軍帶械參軍。崖山之戰中也幸運得生,承父江萬載堪輿之業,雲遊天下,後不知落戶何處。江萬頃夫人錢氏九娘到福建後曾抱養了一個養子江鈕,字國珍,其後代也居於福建長汀寧化石壁村。江萬里家族成年孫輩也大都隨江萬載參加義軍,其中有多人戰死在臨安到崖山的路上,剩下的,多數先在福建落戶,後來才發展到其他地方。

江萬里的詩文

水調歌頭(壽二親)

宋代江萬里

生日重重見,餘閏有新春。為吾母壽,富貴外物總休論。且說家懷舊話,教學也曾菽水,親意盡欣欣。只此是真樂,樂豈在邦君。吾二老,常說與,要簾勤。廬陵幾千萬戶,休戚屬兒身。三瑞堂中綠醑,釀就滿城和氣,端又屬人倫。吾亦老吾老,誰不敬其親。

鍾陵歸舟即事

宋代江萬里

昨日北風今日強,歸船又過斫柴江。
浮槎卻被春流誤,掛在沙頭古柳椿。

題黃鶴樓

宋代江萬里

黃鶴樓高倚半天,樓中黃鶴去千年。
檐楹自是留真境,幾席何妨得老仙。
雲護山光秋駐馬,日籠江影書停船。
良工改寫歸圖畫,俯仰令人一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