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薛存誠

薛存誠,字資明,唐河中寶鼎(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寶鼎)人,貞元元年進士,生卒年不詳。薛存誠父薛勝,能文,曾作《拔河賦》,因有文采,風行一時。薛存誠受家庭的薰陶,自幼好學,長於詩賦。他於貞元年間(785— 804年)中進士,初任節度使府幕僚,後入朝為監察御史,兼管館驛。不久轉調殿中侍御史,後又遷度支員外郎、御史中丞。► 14篇詩文

生平

薛存誠任御史中丞時,與刑部侍郎王播,大理卿武少儀秉公執法,審理了牽連到愛寵宦官梁守謙一案,將受賄的梁正言誅死。同時還懲處了不法僧人鑒虛。鑒虛在貞元年間(785—804年),交接朝中權貴、宦官,收受賄賂,橫行不法,官府不敢過問。審梁正言、沈壁一案時,薛存誠對鑒虛也進行了收審,得知前永樂縣今吳憑曾托鑒虛行賄給已故宰相杜黃裳。之外,杜黃裳還通過鑒虛納邠寧節度使高崇文錢4萬5千緡。這些事情一經落實,薛存誠就將鑒虛逮捕下獄,定成死罪。這下捅了馬蜂窩,—時朝中貴要,地方權臣,紛紛向唐憲宗保救鑒虛,眾情難違,唐憲宗特下詔赦免鑒虛。但薛存誠拒不執行,並把詔書奉還。第二天,唐憲宗又下詔要親自提審鑒虛,薛存誠讓宣召的宦官回奏唐憲宗說“鑒虛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清先殺臣,然後可取。”唐憲宗頗為薛存誠的膽識所動,於是改變初衷,對薛存誠下詔嘉獎,放手讓薛存誠辦理鑒虛一案,薛存誠即將鑒虛鞭笞處死。

薛存誠不僅敢於懲辦權奸,而且還勇於雪冤良善,就在他任御史小丞時,江西鎮監軍高重昌誣奏本鎮所轄信州刺史李位謀反。謀反為重罪,唐憲宗當即下詔調李位回朝受審。薛存誠覺得此事有冤情,在李位回朝後,他一日向唐憲宗三次上表,要求將李位交付御史台審訊。唐憲宗準允了他的請求。薛存誠接案後經過認真審查,認為李位無罪,特為其昭雪。

不久,薛存誠遷授給事中,但唐憲宗卻找不到御史中丞的合適人選,很思念薛存誠,即對宰相說:執法不徇私,沒有人能代替薛存誠。於是又任薛存誠為御史中丞。但薛存誠未及上任,就得暴病死去。唐憲宗深表惋惜,特下啟贈他為刑部侍郎。

野史逸聞

唐元和末年,御史中丞薛存誠由台丞升門下省要職給事中。不到一個月,他又升任副御史。御史府第,整潔肅穆,遠離街市。他升任後搬了進去,覺得心曠神怡。他來到廳中吟了兩句:"捲簾疑客到,入戶似僧歸。"幾個月後,看門的小吏正和衣而睡尚未睡深沉。他恍然間看見幾十個僧童,拿著香花和印著佛名的幡旗,一邊念著經文一邊按順序走進來。看門小吏斥道:"這是御史的公署,你們這是作什麼法事,高聲喊叫地進來?"其中一個和尚自稱識達,是中丞薛存誠的弟子,這次來迎接師傅的。他說:"我師傅在嗎?我們可以進去探望一下就把他接走嗎?"看門小吏說:"這是中丞大人的官署,本不是寺院,你們怎么能隨隨便便就進來呢?!"當即就要去捉拿識達。識達說:"中丞原來是須彌山東峰靜居院的羅漢大德,因為他錯誤地與佛祖說想涉足凡塵,被貶到人間五十年。現在五十年已滿,我們所以來迎接他。這件事,你們這些人是不知道的。"看門小吏急忙要跑去報告,一下子從夢中驚醒。數天之後,薛存誠在公署患病而死,人們暗自一算,整好五十歲。

薛存誠的詩文

聞擊壤

唐代薛存誠

堯年聽野老,擊壤復何雲。自謂歡由己,寧知德在君。
氣平閒易暢,聲賀作難分。耕鑿方隨日,恩威比望雲。
簣桴均下調,和木等南薰。無落於吾事,誰將帝已聞。

觀南郊回仗

唐代薛存誠

傳警千門寂,南郊彩仗回。但驚龍再見,誰識日雙開。
德澤施雲雨,恩光變燼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
候刻移宸輦,遵時集觀台。多慚遠臣賤,不得禮容陪。

太學創置石經

唐代薛存誠

聖唐復古制,德義功無替。奧旨悅詩書,遺文分篆隸。
銀鉤互交映,石壁靡塵翳。永與乾坤期,不逐日月逝。
儒林道益廣,學者心彌銳。從此理化成,恩光遍遐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