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周頌·思文

先秦佚名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文德無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蒼。安定天下眾百姓,無人不受你恩賞。你把麥種賜我們,天命用它來供養。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國都推廣。

注釋
⑴思:語助詞。一說為“思念”。
⑵文:文德,即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的功德。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棄,號后稷。舜時為農官。
⑶克:能夠。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⑷立:通“粒”,米食,一說“養育”。此處用如動詞,養育的意思。烝(zhēng)民:眾民。
⑸極:最,極至,此指無量功德。
⑹貽:遺留。來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麥。一說來是小麥,牟是大麥。
⑺率育:普遍養育。
⑻疆、界:都是指疆域。
⑼陳:布陳,遍布。常:常法,常規,此指種植農作物的方法。時:此。夏:中國。

鑑賞

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樂歌。周頌中祭祀先王之作,大都篇幅簡短。如《周頌·維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過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歷代先王的豐功偉績,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無須贅述。就此篇而論,后稷的傳奇性經歷和“誕降嘉種”、“是獲是畝”賜民百穀的無量功德,在同屬《經》的《大雅·生民》中便有詳盡的敘述與頌揚。《大雅·生民》即使未能創作於《周頌·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內容則必然早就廣泛流傳於民間。

當時的祭祀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活動,祭祀的程式隨著樂歌(這裡是《周頌·思文》)曲調緩緩進行(據王國維《說周頌》),簡短的歌辭一再迴環重複,氣氛非常莊嚴,人們會感覺置身於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參與盛典的自豪榮幸和肩負上天使命的虔誠在此間密切融合。

正因為如此,后稷開創農事、養育萬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帝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從創作結構上看,“天”“帝”之間是一種緊扣和呼應;就創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溝通印象的有意識加深。在“人定勝天”觀念形成之後,天人溝通、天人感應的思想仍然綿延不絕,並且時時占據著正統地位,何況在其形成之前。在《周頌·思文》產生的當時,天人溝通應該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藝術手段就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量。這樣說自然不是說《周頌·思文》毫無藝術性,其實這種祭祖詩本身是一首樂歌,具有娛樂的藝術審美功用。

西周當時已經是君臨天下的政權,“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自然是這種權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萬民的一種懷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權不會在立威的同時忘記立德,西周政權也保持著這種明智。

創作背景

據《毛序》所言,《周頌·思文》是“后稷配天”的樂歌。王室為光宗耀祖,百姓為感激解放,這就造成了對新政權、自然也包括對新政權先王們熱情謳歌的盛況。《周頌·思文》就是其中的一首頌詩。

猜您喜歡

權輿

先秦佚名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於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於嗟乎,不承權輿!

正月

先秦佚名

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民之訛言,亦孔之將。念我獨兮,憂心京京。哀我小心,癙憂以癢。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後。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憂心惸惸,念我無祿。民之無辜,並其臣僕。哀我人斯,於何從祿?瞻烏爰止?於誰之屋?

國風·邶風·燕燕

先秦佚名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