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權輿

先秦佚名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於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於嗟乎,不承權輿!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唉我呀!曾客居華館大屋,如今每頓飯供應都不豐富。可嘆啊!待遇遠不如當初!
嗚呼哉!曾經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餓頓頓吃不飽。可憐啊!遠遠不如從前好!

注釋
⑴權輿:本指草木初發,引申為起始,見馬瑞辰《毛傳箋通釋》。
⑵於(wū):嘆詞。
⑶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爾雅》:“握,具也。”渠渠:豐盛。《廣雅》:“渠渠,盛也。”
⑷於嗟乎:悲嘆聲。
⑸承:繼承。
⑹簋(guǐ):古代青銅或陶製圓形食器。毛傳:“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詩集傳》:“四簋,禮食之盛也。”

鑑賞

這是一首賢士發牢騷的小,諷刺秦君養士待賢有始無終;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秦國沒落貴族在嘆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詩。

此詩兩章結構相同,在反覆詠嘆中見“低徊無限”(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舊評)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禮待賢者。詩首句即以慨嘆發語,仿佛是一個酸不溜丟的人才兩手一攤,仰天長嘆,讓聽者有“不提倒也罷了,提起兩眼淚汪汪”的心理預設,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強烈對比就顯得自然而不突兀。過去的日子裡大碗吃飯、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頓供應的飯菜都非常簡約,幾乎到了吃不飽的程度,前後待遇懸殊,讓人難以承受。其實,飲食上的一點變化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賢者在國君心目中的位置。

詩的前後兩章雖然相近,但些微變化間顯示出歌唱者前後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變化還只是從大碗飯食到每食無餘,到第二章里已經從“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飽”了,於是作者一唱三嘆,“於嗟乎!不承權輿”,這嗟嘆聲中充滿了失望和希望:對遭受冷遇的現實的失望和對康公恢復先王禮賢下士之風的希望。從詩中無法看到詩作者慨嘆之後待遇能否得到改變,但從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的戰國齊孟嘗君食客馮諼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創作背景

關於《秦風·權輿》一的背景,《毛詩序》云:“《權輿》,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毛詩正義》曰:“作《權輿》詩者,刺康公也。康公遺忘其先君穆公之舊臣,不加禮餼,與賢者交接,有始而無終,初時殷勤,後則疏薄,故刺之。”歌。
猜您喜歡

皇矣

先秦佚名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國風·衛風·河廣

先秦佚名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周頌·臣工

先秦佚名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