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葉法善

葉法善

葉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羅浮真人,括州括蒼縣(今浙江省麗水市)人。葉法善郡望是南陽郡,占籍為松陽卯山懷德里,鄉貫是栝州松陽。代表作品《留詩》。葉法善有雙銅印遺世,俗稱“天師印”,被奉為驅魔之寶。葉法善之祖,名國重,葬於松陽之酉山,法善於其處置道院,立碑於下,並請北海為其祖作碑文。北海夢葉法善再來求書,允之,書未盡,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當法善刻碑畢,將墨本前往致謝,北海驚道:始吾以為夢,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稱之追魂碑,亦稱丁丁碑也。► 3篇詩文

法脈傳承

葉法善師承開蒙於上清,授道於正一,得道於洞淵,淨明諸派高道,對葉法善師承家以考略,對於研究葉法善的思想和發展有一定的意義,利於進一步認識葉法善在道教歷史上的影響和貢獻。

南宋之前,松陽葉法善後裔葉氏道教法脈傳承主要圍繞本宗族內傳承,南宋後逐漸開始傳與他姓,在浙西南松陽,遂昌,龍泉等地偏遠山區保留著的的“靈寶仙壇”為葉法善法脈傳承,如遂昌、松陽靈寶仙壇法師主要供奉張天師,葉天師,李天師。

相傳三天師為為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三天尊徒弟。既是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葉法善遺世》:“昔在禹餘天,還依太上家。忝以掌仙錄,去來乘煙霞”。此“禹餘天”既是“上清境禹餘天靈寶天尊”的禹餘天。由此可見葉法善法脈(有說是洞淵派)與上清靈寶有著深厚的淵源,其後世傳承“靈寶仙壇”在浙西南甌江流域傳承了千年,始於唐代,發揚於南宋,存於當代。

因地方口音各地法傳承略有區別,傳承保護最好的在是松陽遂昌龍泉村落,另外青田縣,慶元縣也有部分靈寶仙壇道士,根據手抄本記載民國溫州部分地區也有傳承。

靈寶仙壇法脈道士用“靈寶仙壇”法印,雷霆都司,北極驅邪院。少數也傳承道經師寶和太上老君印。現存多為木印,目前還存有最老的為銅印和元代和田玉印。用九疊篆文。

清代松陽縣徐家和到鄭家皆有傳承。圖為靈寶仙壇清代符咒手抄本,內有請神請到張天師李天師葉天師,遂昌葉三善提供。

葉天師古蹟

在松陽卯山存有葉法善修道多處古蹟,山頂原有通天宮、點易亭、試劍石、紫霞宮,久廢。目前僅有一口井和石牆依稀可見當年景象。遂昌雲峰鎮天師殿歷史悠久,主要供奉葉法善天師,清光緒《遂昌縣誌》卷二記載:“牛頭山在邑東35里,峰巒層疊有九,又名“九雲峰”,與松陽接境。世傳真人葉法善曾騎虎創庵於頂,修煉飛升而去。後人即其庵建天師廟。”至今,雲峰一帶每年的八月會,恭迎天師殿的葉天師巡遊各村,護佑地方平安。

野史逸聞

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晚,於上陽宮內大擺彩燈,庭院裡也點起火,自禁門到殿門都點起蠟燭,連綿不斷,光照宮室,燈火輝煌如同白天。

時尚方都匠毛順心多巧思,利用彩綢打結,做成燈樓二十間,樓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懸掛金銀珠玉等物,微風吹來,鏗鏘悅耳,又以燈光照射,呈現出龍鳳虎豹飛騰跳躍的形狀,這些奇幻多彩的景觀,好像並非人力所為。

道士葉法善正在聖真觀中,皇上催促命人將他召來。

法善來到後,玄宗便悄悄帶領他到樓下觀看,周圍的人誰也不知道。

法善對皇上說:“彩燈之盛,天下無比,只有涼州可以排在第二位”。

皇上說:“法師剛才曾去遊覽過嗎?”法善說:“剛剛從那裡來,便蒙皇上召見”。

皇上聽了他的話甚為驚異,說:“我現在想去看看,辦得到么?”法善說:“這很容易”。

於是讓皇上閉上眼睛,約法道:“一定不要擅自偷看,如果看到什麼,肯定使你驚怕”。

皇上依照他的話,閉上兩眼一跳,身體便飛入雲霄,過了一會兒又兩腳落地。法善說:“可以睜眼觀看了”。

放眼看去,只見燈燭連綿十幾里,車馬擁擠,男女紛雜,皇上連連稱讚。看了很長時間,法師便說:“觀看完畢,可以回去了”。

於是又閉上眼睛,與法善一起騰空而飛,不一會兒就返回原處,此時樓下的歌唱聲和樂器聲還沒有結束。

法善到西涼州,將自己的鐵如意抵押在酒店之中。又一天,皇上命中官借辦理別的事情為由出使涼州,順便取回如意還給法善。

法善還曾領著皇上去月宮遊覽,從而聆聽到天上的音樂,皇上本來通曉音律,便默記天樂曲譜,回來予以傳播,於是成為霓裳羽衣曲。

善生於隋代大業丙子年,死於唐代開元壬甲年,壽高一百七十歲。

寧州有個人連年臥病不起,請法善利用飛符給他治療。

法善讓他在住宅水井南面七步處挖五尺左右深,此人照法善說的去做,得到一個古曲幾,几上有一首八字歌:“歲年永悲,羽翼殆歸。哀哉罹殃苦,令我不得飛”。

那個臥病不起的人便痊癒了。

據孔懌《會稽記》說,葛玄成仙后,這隻小几便化為三腳獸。

直至今天,上虞這個地方的人,往往把在山中見到這一案幾,看做要飛黃騰達的預兆。

《金陵六朝記》記載:吳帝赤烏七年八月十七日,葛玄在方山上得道,白天升天。

時至今天,仍有葛玄煉丹修道時煮藥用的鍋,山上還有洗藥的水池子。

又載:白仲都,是葛玄的弟子,也於白天升天。至今尚有當年仲都修道時的祠壇在白都山下面。

又載:姚光也是葛玄的弟子,他自己說得為火仙,吳大帝堆積柴草燒他,姚光安然坐在火中,手捧無字書一卷閱讀。

法善盡傳符籙,尤其能夠降伏鬼神。

在這之前,唐高宗曾檢驗各位術士的煉丹之法,於是來了九十餘人,他們在東都凌空觀設壇打醮,許多男女前往觀看,立刻有數十人自投入火中,人們大為吃驚,法善法師說:“這些都是鬼魅,是我施法攝他們來的”。

法善死後,諡號越國公。

正史傳記

葉法善對佛教的排斥,主要表現是以法術挫敗僧人 。《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 : “有中書侍郎女,以狐魅為祟,顛狂猖厥,鬼語神訝。女每見一僧乘青騾來至,其病遂作。奉劫命師為治。真人慾示神變,謂侍郎曰: 貧道辟穀日久,疲羸無力,希一飽飯,當即為治。侍郎即遣家人具蔬飯。真人一飯一斛,鈣三碩。瓜菜果實,莫以數計,見者皆驚,尚雲未飽。未作法間,僧乘騾而至,瞻視真人,遂即卻走。真人叱吏兵擒摯,女遙知發聲大哭。真人大叱一聲,僧變成狐,騾乃化狗” , “五月一日,老叟詣門號泣求救,真人引而問之。曰: 某東海龍也,上帝勁主八海之寶,一千年一更其任,無過失者,超登列仙,某已九百七十年矣,微勛將就! 有婆羅門者,逞其幻法于海畔,日夜禁呎,積二十年,其法將驗,海水如雲卷上天畔,五月五日,海將個焉,統天鎮海之寶,必為幻僧所取,某今哀求救援。真人許之,至五日午時勸丹符飛往,海水復舊。胡僧愧嘆,赴海而死。來日,老叟輩珍奇寶物來報,真人辭謝不受。因曰: 此山事去水且遠,但得一泉即為惠也。是日風雨及明,山館之側有一派清泉,自石渠出,經旱不竭,今謂之天師渠” 。 《舊唐書·葉法善》 : “法善自高宗、則天、中宗歷五十年。常往來名山,數召入禁中,盡禮問道。然排擠佛法,議者或譏其向背。以其術高,終莫之測” 。《新唐書·葉法善》 :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詆毀,議者淺其好憎,然以術高,卒叵測之” 。 《朝野僉載 》 :“孝和帝令內道場僧與道士各述所能,久而不決。玄都觀葉法善取胡桃二升,並殼食之並盡。僧仍不伏。法善燒一鐵缽,赫赤兩合,欲合老僧頭上,僧唱 ‘賊’ ,袈裟掩面而走。孝和撫掌大笑” 。

以上五條,引文 《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的二條是形同玄幻的 ,《朝野僉載》一條真偽莫辨。但是 ,《舊唐書·葉法善 》 、《新唐書·葉法善》的 “術高”二字,卻旁證著挫敗僧人之法術雖猶玄幻而不可否定。佛教在唐代已是甚具規模與影響。唐代是各個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時期,儒家思想並未正統如宋明之時,儒學之發揚亦不如宋明之光大。在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混合包括對各種宗教進行兼納的背景之下,並且處於唐高宗佛道並重、武則天揚佛抑道的現實境況之中,一心奉道而排佛,遭到議者的譏其向背。可見,葉法善不大隨緣,亦不 “無我”地混同於眾,而是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詆毀” ,正直而不合時宜地堅持著排擠佛法。

與道教法術相比,佛教也有神奇的秘傳之法,主要是在藏傳的密宗,而漢傳佛教各個宗派並無多大神奇法術。那么,為什麼中國佛教有著漢傳、藏傳的巨大差別呢? 而道教卻在漢地稱異,不在藏地發揚? 這應是地域、地理、民族、文化的差異,使華夏與夷戎有別。而華夏與夷戎有別之論,是南北朝迄唐一直延續著的排佛思想。

印度佛教在西漢末期傳入中國,依附於中國本有的方術,僧侶被視為方士、術士之類。東漢佛教對原始的佛教哲理很少了解,所講的內容大體上是 “精靈不滅 ” 、 “因果報應”之類。漢末魏初,佛經翻譯日多,佛教分為小乘禪法的安世高系,大乘般若的支婁迦讖系。安世高系依附於當時流行的道術思想,並以之解釋佛教; 支婁迦讖系深受老莊思想影響。魏晉之時,流行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的玄學,佛教便依附玄學,崛起了般若學,開始中國化 ( 主要以鳩摩羅什弟子僧肇的《肇論》為代表) ,形成 “六家七宗” 、 “南三北七” ,但又漸漸擺脫中國原有的思想,引起了與儒、道之間的矛盾。

佛教相比於儒、道,政治意識極為欠缺。這在法事科儀上就有顯著的對比,佛教的經懺法事是僧眾整齊地立、坐、跪、拜、誦經、唱贊、念咒,道教的齋醮法事是道士手持朝簡模仿帝王上朝的形式表奏天神、咒禁鬼怪。儒家的政治主張是德政,道教的政治理念是道家思想,統治者對儒或道的利用,都會反過來被系統性的德政或道家思想滲透,唯有對佛教的利用,不會有著這種泰阿倒執的危險。

道教因有政治主張,太平道的黃巾起義之後,被統治者嚴加防範之時又發生了天師道信徒孫恩、盧循起義,於是,使道教的教團建設深受統治階級的顧忌。在教團組織上頗有建樹的佛教在漢地的發展,完全是威脅了道教的飯碗。為了加強教團建設,打出三教一家的旗號,元代的新道教全真道全盤效仿佛教的教團模式,使原先全都屬於正一的道教分為正一、全真兩大系統。較於教團建設之顯著,道教並無多大實質性的三教合一的理論,三教一家、三教歸一是偏於口號化的。而魏晉至隋唐的道、儒、釋之間的交流、爭議,它的起因乃是印度佛教傳進曾經由百家爭鳴奠定了大包容之文化態度的中國。中國不被佛教化,佛教已被中國化,這是佛教善於 “隨緣”的說明,因此,道、儒之士的排佛,其實乃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的動力。

葉法善的反佛,是基於華夏與夷戎之別,遵從經驗域的思想對智慧域的排斥,以及佛教的缺乏政治思想。葉法善不希望一個沒有政治思想的宗教集團對社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古代歷史上因大肆崇佛而造成的危害遠遠大於崇道,因此,大規模抑佛有好幾次,大規模滅佛的運動也有好幾次,而道教好幾次遭抑,不曾遭滅; 雖然北周武帝為了滅佛下達並廢佛道的詔書,使四萬所佛寺被廢,三百萬僧人還俗,但道士以在家者為多,住廟者甚少,受到的打擊並不大。

葉法善雖然排斥佛教,但沒用污言穢語去罵,不顯得特出。倒是有些僧人的言語,甚為特出。例如,成書於宋代的 《五燈會元》多有此類記載,唐代德山宣鑒禪師上堂開示 : “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裡無祖無佛,達摩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雲門文偃禪師曾說 : “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僧問文偃: 如何是佛?文偃道: 乾屎橛。宋代禪宗楊歧派高僧無門慧開《無門關》說 : “黃面瞿曇 ( 釋迦牟尼) ,旁若無人,壓良為賤,懸羊頭賣狗肉。 ”德山宣鑒、雲門文偃、無門慧開等,身為僧人,竟將佛祖喻作“乾屎橛” ,譏為 “黃面” ,堪為特例。

護國天師

《唐鴻臚卿越置公靈虛見素真人傳》記載:葉法善,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元真護國天師。《正統道藏》中多處有記載,葉法善為道教天師。

唐代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宗教領袖地位

葉法善作為世代相傳的著名道士,受到李唐皇朝的重視當始於高宗李治一朝。高宗李治(650-683)嗣位之初,政權執掌在長孫無忌、禇遂良等貞觀老臣手中,其基本國策仍是沿襲貞規遺規,在宗教政策上繼續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高宗一朝對於道教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立祠廟加以祭祀,首開唐王朝統治者給老君冊封尊號之先河。

第二,尊《老子》為上經,令王公百僚皆習,規定為科舉考試之內容。

第三,提高道士地位,優寵道士。據《佛祖統紀》卷三九載:儀鳳三年,高宗令道士隸屬宗正寺,班列於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宗族事務的機構,高宗將道士劃歸宗正寺管理,實是將男女道士視為自己的本家。如此,道士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在優寵道士方面,高宗不僅優禮在世道上,而且對已逝道士亦加以追封。受高宗優寵的道士主要有:萬天師、劉道合、潘師正、尹文操、葉法善等人。葉法善,世為道士。顯慶中,高宗聞其名,征詣京城,將加爵位,因辭不受,求為道士。弘道元年(683),令葉法善封南嶽,闢地四十里充宮觀長生之地。

第四,興建道觀。高宗時,興起修建道觀高潮。

葉法善道教宗教領袖的地位的確立始於高宗一朝,在後續的睿宗李旦(710-712),玄宗李隆基(712-756)得到了鞏固和逐步走向頂峰。

睿宗李旦,是位佛、道二教皆信奉的皇帝,認為:“釋典玄宗,理均跡異,拯人化俗,教別功齊。”但睿宗尤崇信道教。據史書記載,他不僅對道教理身理國理論十分讚賞,以此作為他的理國之要,而且其登上帝位也與道教有關。《新唐書·葉法善傳》載:“睿宗立,或言(葉法善)陰有助力。”《舊唐書·方伎傳》曾載:“……睿宗即位,稱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

唐玄宗對葉法善亦寵幸有加,先天元年(712),認為葉法善有“得包貞素,學究無微”的學問與道行,以及“預睹釁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賞,封葉法善為越國公。開元八年(720),在葉法善仙逝後,唐玄宗在《贈葉法善越州都督制》中還肯定其:“天真精密,妙理幽暢,包括秘要,發揮靈符。因以冥默難原,希夷罕測;而情棲蓬閬,跡混朝伍”的高超道術,而且進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綬而非榮。卓爾孤芳,冷然獨往。勝氣絕俗,貞風無塵。金骨外聳,珠光內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對唐皇朝“以理國之法,數奏昌言。謀參隱諷,事宜宏益”的政治作用,表達了自己“何莫懋遺,殲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愴於懷”的悲痛心情,最後表示要“宜申禮命,式賁泉壤。”贈葉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號。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還思念仙逝的葉法善,特為之親撰《葉尊師碑》以祭奠之。

從以上的材料和李唐皇朝自高宗李治始,繼睿宗、玄宗對葉法善的持重和封賞以及所記述之事跡而言,葉法善應當為當時大唐社會的著名宗教領袖和政治活動家之一,並且對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的發展,發揮了他的獨特的作用與影響。

葉法善的詩文

留詩

唐代葉法善

昔在禹餘天,還依太上家。忝以掌仙錄,去來乘煙霞。
暫下宛利城,渺然思金華。自此非久住,雲上登香車。
適向人間世,時復濟蒼生。度人初行滿,輔國亦功成。
但念清微樂,誰忻下界榮。門人好住此,翛然雲上征。
退仙時此地,去俗久為榮。今日登雲天,歸真游

留詩

唐代葉法善

昔在禹余天,還依太上家。忝以掌仙錄,去來乘煙霞。
暫下宛利城,渺然思金華。自此非久住,雲上登香車。
適向人間世,時復濟蒼生。度人初行滿,輔國亦功成。
但念清微樂,誰忻下界榮。門人好住此,翛然雲上征。
退仙時此地,去俗久為榮。今日登雲天,歸真游上清。
泥丸空示世,騰舉不為

留詩

唐代葉法善

昔在禹餘天,還依太上家。忝以掌仙錄,去來乘煙霞。
暫下宛利城,渺然思金華。自此非久住,雲上登香車。
適向人間世,時復濟蒼生。度人初行滿,輔國亦功成。
但念清微樂,誰忻下界榮。門人好住此,翛然雲上征。
退仙時此地,去俗久為榮。今日登雲天,歸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