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鄭樵

鄭樵

鄭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中國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立志讀遍古今書,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鄭樵著述有80餘種,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等遺文,其中《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59篇詩文

人物生平

少年向學

鄭樵父親等先輩都是讀書和做過小官的,因此鄭樵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親職教育與文化薰陶。他也曾自述:“幼不學犁鋤,慨然有讀書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每於史冊見一傳而高風凜凜者,必讀之再三,通即掩卷長思,躋仰其為人,扦搏氣概以從之游,若驟若馳,及之而後已。”而且,他還下定決心繼承家風,把自己培養成為才華出眾的人。

宣和元年(1119年),鄭樵的父親鄭國器從太學回家後病死於蘇州,鄭樵冒暑趕往蘇州,徒步扶柩而歸。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克服家貧無書讀的困難,他就和從兄鄭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書人家求借書讀,並立下畢生讀書治學的遠大抱負。

鄭樵在求學時,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把眼光開放到自然界各種動植物。他經常深入山間田野,拜農夫為師,從而得到了許多實際學問。還研究天地間的各種科學知識,並勇敢地向社會提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知識一樣重要的號召。

立志著書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受到金兵侵犯,國家處於空前的危難,鄭樵和鄭厚聯名上書,陳述二人的抗金志向和報國才能,並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國家轉危為安,由於種種原因而未得償所願。儘管如此,鄭樵的抗金愛國思想,一直貫穿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紹興元年(1131年),由於宋高宗畏敵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處在動盪不安之中。這時,其兄鄭厚在悲觀失望中下山參加科舉,繼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鄭樵則認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會埋沒自己的讀書志向,因此他不願下山應試。由於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宋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大書。

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學問,鄭樵再次背起包袱,獨自一個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經過三年的努力,鄭樵讀遍東南各地藏書。當時有人稱頌他說"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之後,鄭樵就把書房搬到了夾漈山中的薌林寺,開始了他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書,並把這些新書寄給朝廷禮部。

紹興八年(1138年),鄭樵在《上方禮部書》中,明確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願望。這時,鄭樵的淵博學問和遠大抱負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等人的重視。但由於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領秦檜為宰相,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斥出朝廷,並被嚴加迫害。從此至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不但不支持鄭樵著《通志》,反而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

遭受打擊

紹興十八年(1148年),鄭樵遭受一個又一個厄運的打擊,先是胞弟鄭槱不幸早亡,繼而幼子鄭惕和妻子陳氏相繼死去,就在鄭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擊時,秦檜又下了一道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這道禁令終於激怒了鄭樵,於是他在這一年的冬天,毅然背起又著成的140卷新書,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書獻給皇帝,請求皇帝準許他繼續著述。然而,由於秦檜的阻撓,儘管鄭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時間,依然見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準許他續著的公文。鄭樵見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當權者堵死,悲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學問傳給後人,鄭樵在回歸山林之日起,就把書房搬遷到遠離人煙的夾漈山主峰側的高山虛谷中,並在夾漈草堂開始著述一部遠避宋朝國史三百年的史學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憤懣,傾注於《通志》之中。

首次獻書

紹興十九年(1149年),他獻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書“詔藏秘府”。從16歲結廬茅山中,到出山獻書,計三十餘年。其間“十年為經旨之學”,著有《書考》、《辨妄》、《春秋考》等,其中《詩辨妄》在詩學界的影響很大,連朱熹也不得不佩服其見識之高明。“三年為禮樂之學”,寫出了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著作《諡法》、《系聲樂府》等。“三年為文字之學”,如《象類書》、《續汗簡》、《梵書編》等著述在中國文字學、音韻學史上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五六為天文地理之學,為蟲魚草木之學,為方書之學”。寫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著作,如《天文書》、《春秋地名》、《爾雅注》、《詩名物志》、《本草成書》等。“八九年為討論之學,為圖譜之學,為亡書之學”。寫出了《求書闕記》、《校仇備略》、《書目正訛》、《圖書志》、《集古系地錄》等在中國圖書目錄、校讎學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影響的作品。

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見鄭樵,鄭樵僅用“豆腐、白鹽、白姜、蕎頭”相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下山時,朱熹的書童對此頗有微詞,朱熹卻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

二次獻書

1157年,鄭樵初步寫出了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為無錢買文房四寶抄正《通志》成書而發愁時,所幸有抗金派官員王綸、賀允中、汪應辰等人舉薦,鄭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對。在召對時,鄭樵見皇帝也欣賞自己的學術,就當場提出要求皇帝允許他歸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獻給朝廷。由於高宗不能體會鄭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擔任一個管理文書檔案的小官。

就在這時,由於鄭樵的學術批判和科學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許多學士大夫,因此他們不願意看到山林窮儒出身的鄭樵也在朝中為官,於是當即有御史葉義問出面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鄭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紅皂白,竟批准了葉義問的彈劾,讓鄭樵以監潭州南嶽廟的祠官回夾漈山抄正《通志》。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55歲的鄭樵應高宗召對。明代周華《福建興化縣誌》(《游洋志》)詳實記述了高宗與鄭樵的一段對話。鄭樵上殿向皇帝奏說:“臣處山林30多年,寫書共50種。未完成的這部史書以歷代史籍為依據,始自三皇,終止五代,取名《通志》。此書參考司馬遷的體例,但與《史記》又有不同之處。臣摘取綱目十二篇,名叫《修史大例》,先呈給陛下。”接著,鄭樵陳述了對《史記》和《資治通鑑》的看法,並談到自己寫史是參照前人的史體,同時又有創新的地方。高宗不勝欽佩地說:“朕聽到你的大名久了,古學,自成一家,何其相見之晚呢?”鄭樵請求回歸山林,說:“臣是麋鹿之性,草茅小民,終愛山林,還請陛下體諒。”高宗下旨,授鄭樵為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文字,後改監潭州南嶽廟,讓他回家繼續把《通志》寫完。

  三次獻書

鄭樵第三次獻書是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鄭樵帶著200卷、近七百萬字的《通志》,步行兩千里來到臨安,進《上殿通志表》。時適“高宗幸建康(今南京)”,無緣得見,經輾轉傳遞,得一道詔書,升他為“樞密院編修”,兼權“檢詳諸房文字。最使他高興的是朝廷居然允許他入“秘書省翻閱書籍”。鄭樵滿以為可以實現渴望已久的夙願,幻想著要博覽秘府寶卷,計畫藉此機會整理一番古往今來的天下圖書,然而遺憾的是官場黑暗,希望成了泡影。

次年(1162年)春天,宋高宗自建康回臨安,記起鄭樵獻書之事,於是命鄭樵呈獻《通志》,就在高宗詔旨下達的當天,鄭樵由於積勞成疾與世長辭,時年59歲。“海內之士知與不知,皆為痛惜。太學生三百人為文以祭”。

主要成就

  六個第一

鄭樵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六個第一:①第一個想建設科學;②第一個以山林窮儒身份依靠自己成為名垂千古的偉大史學家;③第一個提倡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④第一個發出“《》、《書》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號召;⑤第一個強調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一樣重要;⑥第一個倡議建立翻譯學,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和傳播中華文明。

目錄學

鄭樵喜遊覽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讀盡所藏。於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術之學,皆有論述。在史學上,推崇司馬遷劉知幾。他認為史學應該廣博會通,故尊通史而抑斷代,稱司馬遷而貶班固。著述繁富,《通志》200卷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最為學術界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藝文略》、《校讎略》、《圖譜略》、《金石略》是他研究目錄學理論和實踐的總結,而以《校讎略》影響最大,是我國古典目錄學理論著作之一。

它評述了歷代各家目錄,總結了自劉向、劉歆以後1000餘年目錄工作實踐,提出了不同於前人的學術觀點。在目錄的著錄方法和範圍上,指出不能“只記其有,不記其無”,應將書、圖兼書,通錄古今,不應遺漏亡佚之書,以便於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在圖書分類理論上提出“類書猶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理,雖寡而紛”,“若無部伍之法,何以得書之紀”,“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

在解題和編目上,認為“書應有釋者,有不應釋者,不可執一概之論”,即使對應釋之書,也不能泛泛而談,提出了“泛釋無義”的原則。要求編次目錄要著錄全面,一書中如有多種學科,應分別標出名目,編次應分先後,他從理論的高度闡明了類例可以剖析學術源流的思想。他的目錄學思想對我國目錄學發展有重大影響。清目錄學家章學誠據其精要,著《校讎通義》,把古典目錄學研究推向高潮。

訪書方法

對採訪購求圖書頗有心得,鄭樵總結出訪求圖書有八法:一是即類以求,二是旁類以求,三是因地以求,四是因家以求,五是求之公,六是求之私,七是因人求,八是因代以求,世稱“求書八法”。

動植物學

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研究動植物學的科學方法:

①重視動植物的釋名和識名;②主張深入實地觀察和採訪;③主張書本理論與田野實踐相結合;④明確圖譜對動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⑤重視前人經驗,但不盲從。

由上可見鄭樵研究動植物學的方法已接近於現代研究動植物的科學方法。《通志》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篇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重要文獻

逸聞趣事

鄭樵十六歲時,在白沙寶陽村“越王台”下,建立南峰書堂,日夜刻苦攻書。他收留了兩個身材窈窕、目光有神的姑娘為徒弟,幫忙照顧日常生活。

姐妹倆羨募鄭樵知識廣博,遠道而來拜其為師。希望在料理事務的同時,親聆教誨,以增長學問。二人精靈麻利,辦事手腳勤快,侍候主人無微不至,她們煮出的菜餚清淡可口,深得鄭樵的讚賞。

一天,鄭樵想試試兩個弟子的功力,便對她們說:“請到書架上把《禮記》第三十六篇取來我看。”兩姑娘應聲走到書架前,姐姐熟練地伸手取下一冊《禮記》,交給妹妹;妹妹接過,順手翻到第三十六篇處,恭恭敬敬地遞給鄭樵。然後侍立兩旁等待師父吩咐。

鄭樵覺得十分奇怪,姑娘手到書來,根本不用查找,竟然準確無誤。好像自幼翻到一樣。好奇心促使他想再試一下,於是又說:“請再把《列子》的《湯問》篇拿來給我。”姐妹倆又一路風似地走到書架前,取出《列子·湯問》篇,彬彬有禮地放在鄭樵面前。真是神啦!鄭樵一下站了起來,誠心問道:“請告訴我,這書你們是怎么能夠隨手找到的?”姐姐說:“不瞞師父,我倆有明珠在身。儘管書架上書很多,我們都歷歷在目,了如指掌,手到書來,不用翻找”。鄭樵好生疑惑,隨口問道:“什麼明珠,能否拿來,讓為師一觀?”兩姐妹滿口答應“可以”,然後東轉身子,雙手合十,把頭一低,明珠就吐在手心裡,小巧玲瓏,晶瑩剔透,紅光閃閃,煞是好看。鄭樵雙手各接一顆,越看越喜歡,心想自己一心著述,需要隨時查閱許多資料,頗費時間,若有明珠在身,必能省去不少麻煩。便有心試試效果如何,一骨碌地把兩顆明珠相繼吞進肚子裡。

這下子事情可鬧火了!姐妹倆見明珠被師父吞下,大驚失色,急得不得了,大哭起來說:“師父,你這是要了我們的命啊!”鄭樵見狀一怔,忙扶住兩位姑娘,賠禮道歉說:“好弟子你們幫了我的大忙,為師決不會忘記你們!”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姐妹兩人就地一滾,忽然變成兩隻龍蝦的殼殼。鄭樵悟出:她們倆原來是跫溪上的龍蝦成精,明珠乃日用精華;如今姐妹倆離他而去了,痛悔不及,只好小心地把兩隻蝦殼捧起,安放在神龕上供奉;其後,每逢春秋三祭,都虔誠祀拜,衷心祝願她們的在天之靈逍遙自在。

再說鄭樵吞下了二顆明珠,頓覺心明眼亮,目光格外敏銳,看書能一目十行,且過目成誦,速度快得驚人。那一年夏天,他到延壽村狀元徐鐸家的藏書樓拜讀典籍時,只是建議主人把藏書搬到庭院裡曝曬,以防蛀蝕霉爛。僕人把書籍一本本地脊朝下、書頁向上,擺列在場地上,讓微風翻動、日光照射,鄭樵緊跟僕人身後,疾速閱讀被翻開的書頁。書擺好一冊,他也看完一本。如此三天,萬卷書全部曬好,他也都閱讀完畢。主人覺得奇怪,原以為看完那些書非得三、五個月時間不可,而鄭樵卻竟然手未碰一本書就全部讀完,實在令人欽佩服。

又一次,大理學家朱熹千里迢迢來到夾漈草堂,請鄭樵給他的《四書集注》提出修改意見。鄭樵殷勤地接待了他,命書僮按龍蝦姑娘的烹調技術煮出可口的菜餚讓朱熹品嘗。飯畢,安頓朱熹午睡後,他手捧《四書集注》來到窗前,讓風吹翻書頁,聚精會神地一頁一頁閱讀著,不時在書頁上掐了一下。一部書片刻就看完了。朱熹一覺醒來,見書原封不動地擱在桌上,就問他何時開始批閱。鄭樵答道:“已經拜讀完畢。”朱熹驚異非常。鄭樵又說:“你回去後,看到書頁上有指甲痕處,再推敲修改一下,便可以臻於完善了。”朱熹按他說的去做,終使《四書集注》流傳千古,因此,對於鄭樵的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朱熹佩服得五體投地。

鄭樵的詩文

昭君怨

宋代鄭樵

長謝椒房草,終為薄命身。
那教蘭蕙質,翻與雪霜親。
臉膩勻脂淺,妝殘促恨顰。
故知關北夜,無分漢南春。
紅淚殘胡月,輕衣半洛塵。
琵琶淒切語,愁殺路傍人。

昭君解

宋代鄭樵

巫山能雨亦能雲,宮麗三千杳不聞。
延壽若為公道筆,後人誰識一昭君。

夜雨

宋代鄭樵

夜雨瀟瀟至,天寒擁敝裘。
空床聽幻響,獨詠解深憂。
次第園蔬潤,參差漁火幽。
長江風浪息,何日放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