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鮑照

鮑照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211篇詩文

文學成就

鮑照創作以為主,今存204首。《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

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藝術形式上,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存80餘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內容豐富,感情飽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並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他的樂府詩突破了傳統樂府格律而極富創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奏變化多,辭藻華美流暢,抒情淋漓盡致,並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潛曰:“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後太白往往效之”(《古詩源》卷十一)。《蕪城賦》借廣陵在漢代的繁榮和今時的荒涼來抒發懷古之幽情,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屬於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抒情議論融合,文氣跌宕,辭藻絢麗,兼有駢散之長。

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於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註,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讚美了家鄉的山水。今人丁福林、叢玲玲於2012年4月1號出版了《鮑照集校注》。

生平

鮑照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元嘉期間(424—45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後,為大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轉永嘉(今溫州市)令,後任朐海王劉於頊的前軍參軍、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型,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後,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閒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任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轉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為前軍參軍,刑獄參軍等職,掌書記之任。孝武帝死後,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劉子勛稱帝,劉子頊回響,後劉於勛敗,劉子頊被賜死,鮑照在荊州被亂軍殺害。文帝十一子劉彧殺前廢帝劉子業自立,是為明帝。子頊回響了晉安王劉子勛反對劉彧的鬥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時為泰始二年。

鮑照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

紀念場所

鮑照墓在黃梅縣黃梅鎮東禪寺村,黃梅縣土肥測試站內。鮑照墓地有封土堆高2米,墓向坐北朝南,墓前有碑,高1.96米,寬0.9米,上刻“南朝宋參軍鮑公明遠之墓”,字為繁體楷書。碑為清道光二十五年知縣俞昌烈重修其墓所立。
鮑照的詩文

梅花落

南北朝鮑照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寒風 一作:風飈)

擬行路難·其四

南北朝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擬行路難·其六

南北朝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