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宋代黃庭堅

藉甚宣城郡,風流數貢毛。
霜林收鴨腳,春網薦琴高。
共理須良守,今年輟省曹。
平生割雞手,聊試發硎刀。

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
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宣城郡多么負有盛名,第一風流要數進貢的紫毫筆。
秋霜下林中鴨腳形的銀杏葉落滿,春日裡絲網將獻出名喚琴高的鯉魚。
共同治理政事須是賢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百科~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雞,這一次且再試一試你新磨的刀具。

我試著說一說宣城郡,請你暫且停杯細聽。
黃昏中一彎明淨的宛溪環繞樓閣,春日裡部將簇擁著你宴飲在昭亭。
水稻茁壯,圩田的農家生活富裕,刑具閒臥法庭,你理政簡易清明。
你將追蹤風流太守謝朓歡歌妙舞,還不時吟誦王羲之用來換鵝的《道德經》。

注釋
⑴舅氏野夫:《山谷集》題下注“李莘”。李曾官屯田郎中、知宣州,其餘未詳。宣城:今屬安徽。
⑵藉甚:謂聲名甚大。《漢書·陸賈傳》:“賈以此游公卿間,名聲藉甚。”藉,同“籍”。
⑶貢毛:指紫毫筆。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五《寧國府·宣城》:“土產紫毫,白居易詩《起居郎侍御史》:‘爾知紫毫不易致,每歲宣城進(貢)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因紫毫筆為貢品,故稱貢毛。
⑷霜林:一作“林霜”。鴨腳:木名,即銀杏,以樹葉似鴨腳而名。
⑸薦:獻。琴高:《搜神記》及劉向《列仙傳》謂琴高為戰國趙人,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學修煉長生之術,游於冀州涿城之間。後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某日返。至時,高果乘赤鯉而出,留一月余,復入水去。此借指鯉魚。
⑹“共理”句:陳衍謂此句用漢詔中語。理,指治理政事。
⑺輟(chuò):中止。省曹:謂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師官署,如尚書、中書、門下各官署皆設于禁中,因稱省。曹,古時分職治事的官署或部門。
⑻割雞手:《論語·陽貨》:“(孔)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此化用其意,比喻大材小用,沉淪下僚。
⑼“聊試”句:謂施展才能。發硎(xíng)刀:《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硎,磨刀石。
⑽明宛水: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縣東南的嶧山,東北流為九曲河,折而西,繞城東,叫宛溪。
⑾騎(jì):一人一馬曰騎,此指州太守部屬。簇(cù):猶言“簇擁”,眾人護衛或圍著。昭亭:祝穆《方輿勝覽》卷十六“寧國府·宣城”載,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當築于山上。
⑿(禾罷,bà)稏(yà):稻名。唐韋莊《稻田》詩:“綠波春浪滿前陂,稏極目連雲肥。”豐圩(xū)戶:使圩戶豐足。圩戶,指佃種圩田的農戶,江淮多窪地,田邊築堤防水,稱圩田。
⒀“桁楊”句:謂律令簡易不用刑法而政事清明。桁(héng)楊,加在犯人頸上或腳上的大型刑具。《莊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桁楊者械也,夾腳及頸,皆名桁楊。”庭,訴訟案件的地方,猶今之法庭。
⒁謝公:指謝朓(464-499年),南朝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稱小謝。曾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善草隸,工五言詩,為“永明體”主要詩人,以山水詩最為著稱。宣城北二里有謝公亭。此處借喻山谷舅氏李莘,謂其文採風流可比謝朓。
⒂換鵝經:即指老子《道德經》。《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好鵝,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求購甚切,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

賞析

第一首讚美了宣城物產的豐饒、景色的清嘉,並特別將土產的紫毫筆冠以“風流”的名號,暗指歷代文人曾用此寫下名詩佳篇,流傳不朽。詩中又以調侃的口吻,說詩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雞,一則嘆其大材小用,一則贊其理政遊刃有餘。全詩多用借語、典故,顯示其“無一字無來處”的特點。

首聯“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寫在酒宴上告別,談到舅舅李公擇要去的地方,詩人便來了勁,一古腦兒倒出宣城的情況,讓人們停住酒杯聽他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講。此聯是側面總寫,提起人們對宣城了解的興趣。

頷聯“晚樓明宛水,春騎簇昭亭”,寫了宣城的山水。春天來了,“山晚望晴空”的謝朓樓被清亮明靜的宛溪河纏繞著,更顯得高聳雄偉,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擁圍攏著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南齊詩人謝眺《游敬亭山》詩有“茲山亘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的描繪;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聯的“明”與“簇”,皆活用看動詞。

頸聯“罷稏豐圩戶,桁楊臥訟庭”,寫了宣城是一個天然的糧倉,是一個講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說,圩戶的種田人家,家家戶戶五穀豐登。後句寫犯了罪就要處治,處治是依法律程式,不能亂來。“桁楊臥訟庭”,是一種有序的審判。當時黃庭堅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故黃庭堅用依法律程式來說事。

尾聯“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是寫宣城民風淳樸,歌舞昇平,講求道德與教化。謝公謝眺,在宣城任太守時他“勤於郡治、勸民教士、關心農政”,給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稱為“謝宣城”。歌舞處,指謝朓樓,那裡歌舞昇平,人民生活安逸。這些樓台歌舞是一種教化,時時煥起人們的道德良心。此聯意下,一個地方的治理應該像宣城那樣和諧安定,稻熟年豐。

第二首詩詠贊宣城山明水秀的佳麗風光,並以想像之筆寫出舅父到任後受到民眾擁戴、歌舞歡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簡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謝脁來比喻舅父的文採風流,還特別用王羲之故事點明其淡泊心境。全詩筆法簡煉,內涵豐富,雖未全脫送人上任的陳套,但因詩中多寫入當地名勝、人物,平易親切。

黃庭堅是北宋詩的大家,造詣很高,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黃庭堅在文學藝術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隨人後的。他作詩時,態度鄭重,精心結撰。第一首,開頭似敘事,接下來作描敘,中間兩聯對仗工整,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講究字眼的錘鍊,他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達到了停杯細聽說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這種以敘述為詩、以議論為詩、以理趣為詩的獨特藝術手法顯示出他獨特的個性風貌。

創作背景

可能作於元豐八年(1085年),時黃庭堅舅父李莘知宣州,黃庭堅以此二詩相贈。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2546篇詩文

猜您喜歡

垂老別

唐代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唐代岑參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吉祥寺賞牡丹

宋代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