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登古鄴城

唐代岑參

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
東風吹野火,暮入飛雲殿。
城隅南對望陵台,漳水東流不復回。
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下馬走到鄴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見?
陣陣東風吹起野火,日幕飄入昔日金殿。
城角與那望陵合遙遙相對,漳水滔滔東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宮殿成廢墟人已去盡,年年度廢春色來又是為誰?

注釋
⑴鄴(yè)城:春秋齊邑,戰國魏都,三國時魏置鄴都,與長安、洛陽等合稱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戰火焚毀,民眾南徙,隋開皇十年(590)復為鄴縣。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
⑵野火:此指焚燒枯草的火。一說為磷火,也稱鬼火。
⑶飛雲殿:無考,當為鄴城宮殿一陳跡。
⑷城隅(yú):城牆角上作為屏障的女牆。望陵台:即銅雀台,曹操築。《鄴城故事》:“魏武帝遺命諸子曰:‘吾死後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吾妾與使人皆著銅雀台······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⑸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經鄴城。山西省東部有清漳、濁漳二河,東南流至河北、河南兩省邊境,合為漳河,今皆湮沒。
⑹武帝:曹操死後被追尊為魏武帝。

賞析

首句點題,次句一個“空”字,統領全篇。此“空”,既是對鄴都故址敗落淒清環境的概括,又是人身臨其境所產生的茫然無著心情的流露,悲戚懷古之情寓於其中。“復何見”三字,以一設問,自然引出中間四句的具體描繪。東風,在古詩中尤為常見,如李商隱《無題》:“東風無力百花殘,”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風吹醒萬物,百花欣欣向榮。樓昨夜又東風”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來,呼應結句“春色”。飛雲殿,從名稱上可以使作者想見當年的氣勢。而今,在這樣一個暮春的傍晚,卻只有東風薛陣,野火飄飄,通過淒涼景象,寫出“人去盡’。這兩句例重從人事方面寫“空”。

以下兩句側重從事業方面寫“空’。望陵台,為曹操當年欽酒作樂的地方,曾為曹操事業興盛的標誌,而如今漳水依然東流,高台卻只與曹操陵墓空對,如詩人《臨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題縣南樓》中所寫:“鄴都唯見古時丘,漳水還如舊日流”,城角的高台與城北的流水這種種形象之間的對照和映襯,便透露出事業付流水之意。上文說“城空”,本不該再有所見,但實際上,這四句所見更突出了“城空”,並且使“空”的內容更具體化。詩的最後兩句用“人去盡”總承上頂四句,再度強調“空”,回應詩的開頭,使“空”字成為首尾貫串的線索。春色依然,人事懼非,這兩句又是對春色的感嘆,實際是對古人不常在,事業不常在的感嘆。開頭說“復何見”,結尾說“為誰來”,兩處問句迢迢呼應,加深了這種感嘆的分量,全詩遂在不盡的感嘆中結束。

這首詩以“空”為主線,通過總括、細描、抒慨三個層次的渲染烘托,寫出古都鄴城的“四空”,憑弔古蹟,惋嘆人生,寓情於景。全詩語言素淡自然,朴茂渾涵,頗有漢魏古詩的悲涼慷慨的風格。詩篇前四句五言,後四句七言,五、七言並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寫、感情的起伏而選擇變化,使詩歌既有瀟灑明快的格調,很適於表現懷古的主題並具飽滿深厚的力度,為岑參早期詩歌代表作之一。

創作背景

岑參開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長安往遊河朔途徑鄴城時所作。詩人登臨鄴城,唯見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沒於歷史的滾滾塵埃中。詩人弔古興懷,情之所至,感而成詠。
岑參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577篇詩文

猜您喜歡

念奴嬌·我來牛渚

宋代吳淵

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碓豪傑。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雲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欄乾捶碎,酒狂忠憤俱發。

原州九日

明代趙時春

秋聲咽塞笳,邊氣肅霜華。
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蒼蒹仍碧水,綠酒對黃花。
鴻鵠歸何處,長天空落霞。

齊天樂·齊雲樓

宋代吳文英

凌朝一片陽台影,飛來太空不去。棟與參橫,簾鉤斗曲,西北城高几許。天聲似語。便閶闔輕排,虹河平溯。問幾陰晴,霸吳平地漫今古。
西山橫黛瞰碧,眼明應不到,煙際沉鷺。臥笛長吟,層霾乍裂,寒月溟濛千里。憑虛醉舞。夢凝白闌乾,化為飛霧。淨洗青紅,驟飛滄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