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吳門道中二首

宋代孫覿

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
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雨濕黃昏。

一點炊煙竹里村,人家深閉雨中門。
數聲好鳥不知處,千丈藤羅古木昏。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河邊的小村子裡,有幾間茅屋,屋前楊柳依依,翠綠色的柳條輝映著門窗。
河邊渡口有人獨自站著喚渡。雖然時值黃昏,煙雨茫茫,但擺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煙雨之中,不顧渾身濕透。

在翠綠的竹林中升起了裊裊炊煙,才知曉竹林深處有一個小村莊,走近才發現村里人家的門因下雨早早關閉。
這時從竹林中傳出陣陣鳥叫,可是偌大的竹林中卻發現不了鳥兒的位置,只見到長長的藤蘿和黃昏中的古木。

注釋
吳門:今江蘇吳縣。
藤羅:即藤蘿。

創作背景

這兩首作於作者晚年歸隱期間。孫覿早年諂附權奸,“當時已人人鄙之;晚年被罷斥,退居鄉間。他感到自己飛黃騰達已經無望,便索然徜徉林下,到處尋幽覽勝,悠遊度日,注目於水邊茅屋和渡口煙雨,怡情於炊煙、人家、鳥聲、藤蘿等幽靜景觀。這兩首詩就是作於這種心境之下。

賞析

第一首著力描寫鄉里生活的蕭散自得。幾間茅屋的水邊小村,楊柳扶疏,門窗盡綠。渡口有人在喚渡。雖然時值黃昏,喚渡人卻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煙雨之中,不顧渾身濕透。景物中充滿了詩情畫意。前兩句,純用景物寫生方法;後兩句,才點出了人物,傳出了聲音,但畫面卻顯得更為靜謐。哪怕是連連傳來的喚渡聲,也只不過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裡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幾小圈漣漪,並沒有打破靜謐。

第二首詩著力渲染山林風光的天然幽趣。一縷炊煙,引起了詩人的注意,發現了掩映在竹林深處的村莊。村子裡的人家,在瀟瀟細雨中深閉著門戶。不知從哪裡傳來了幾聲悅耳的鳥鳴;在高高的老樹林裡,藤蘿纏繞,一片昏暗。這一句乃化用杜甫《白帝》“古木蒼藤日月昏”句。第一首還寫到人聲,第二首則只有鳥語;第一首還只是嚮往一種靜謐的鄉居生活,第二首則進一步追求一個桃花源式的世界。雖然兩首詩寫的都是黃昏煙雨,但後一首顯得更為幽寂,更為窈藹迷濛。

孫覿的為人,實在是至不足道。紀昀說:“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兩首詩質量較高,頗類王安石晚年絕句,因此不能因人廢言。

孫覿

孫覿dí(1081~1169)字仲益,號鴻慶居士,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孫覿為人依違無操,早年附汪伯彥、黃潛善,詆李綱,後復阿諛万俟卨,謗毀岳飛,《宋史》無傳。孫覿善屬文,尤長四六。著有《鴻慶居士集》、《內簡尺犢》傳世。► 5篇詩文

猜您喜歡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剌灘

唐代李白

三門橫峻灘,六剌走波瀾。
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
何慚七里瀨,使我欲垂竿。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唐代李白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