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泛海

明代王守仁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切艱難險阻,在我看起來,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雲,不應停滯於心中,而天空的顏色,是潔淨湛藍的。
夜深人靜時,我思考著國家的命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儘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濤一般。我將乘天地之正氣,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艱難險阻的挑戰。

注釋
飛錫:錫杖,即和尚的禪杖。多指和尚雲遊,作者藉此表達他淡然世間榮辱的洒然心態。
天風:天地之正氣的意思。

創作背景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因仗義執言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劉瑾還派人對他進行暗殺。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殺的假象,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當他坐船行於海上,卻遇上大風暴。王守仁此時卻毫不畏懼地坐在船上,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泛海》。

賞析

《泛海》這首意態瀟灑,有一股正義的豪情,表達了王陽明淡然世間榮辱的洒然心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張的“心學”和開創的陽明學派在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王陽明的學說打破了當時理學家們對於“人”的鉗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靈世界,漸漸成為思想界的一種風尚。

詩歌頭兩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原”說明人世一切的艱難挫折,詩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萬物的變化只不過如同浮雲掠過太空一樣,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跡。儘管這海上風雲變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為所動,這大浪又算得了什麼?這兩句詩,充分表現了王守仁堅毅無畏的品質,同時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學觀:“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能達到心靈的純明境界。

在詩歌的三、四兩句中,詩人更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心中此時的感受:“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說在這“靜謐”而遼闊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著錫杖(高僧手持的一種法器),駕著天風,在月光下飛越“海濤三萬里”,這驚濤駭浪中命懸一線的驚險航程,在詩人筆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詩意的一次旅行。說到“靜”字,還有一個故事:唐代禪宗高僧惠能有一次聽兩人辯論說風幡動,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惠能卻說,都不是,是你們的心在動。王守仁的“心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說,“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王守仁《王陽明全集》)。

從《泛海》的創作背景看,《泛海》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灑脫的心胸和強烈的自信,以及詩歌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評價王陽明心學時曾說過四個字“自尊無畏”,這四字從《泛海》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58篇詩文

猜您喜歡

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宋代蘇軾

銀塘朱檻麴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祭石曼卿文

宋代歐陽修

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敭,至於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於無物者,暫聚之形;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配者,後世之名。此自古聖賢,莫不皆然,而著在簡冊者,昭如

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游好

宋代蘇軾

元宵似是歡游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萬家游賞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促席雍容陪語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