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如夢令·一餉凝情無語

宋代王之道

一餉凝情無語。手捻梅花何處。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

賞析

“一餉疑情無語”,顯然不是終日無語、整日銷凝而是忽然間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惆悵。從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這情形有類於《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從憶梅到折梅,引起對遠人的懷思有一個從無意到有意的過程。折梅與懷人有關,所來自遠,南朝劉宋時陸凱范曄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處”,其意仍在懷思遠人。“何處”二字則有欲寄無由的苦惱,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懷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勝愁”,系用杜詩《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詩寫了一位為丈夫所遺棄的婦人自保貞潔的德操品行。這裡用以暗示詞中女主人公離居的憂傷,和對遠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時又沿用杜詩,以翠竹之高節擬人“暗想江歸路”,則進一步點出其人遠人的蹤跡,想當初,他從“江頭”揚帆遠去的,而此時也該從去路歸來了吧!這句“暗想”聯上“凝情無語”云云,又進一步通過狀態表情,表現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難以用言語表達。而“江頭歸路”聯上“何處”云云,又使人聯想到唐詩“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張潮)的意境,使人體會到她的內心之痴迷。

從“暗想江頭歸路”到末二句“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在意象上有一個跳躍。兩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歸來,倒是出外時的情景。那時,他就乘著一葉行舟在煙雨迷濛的江頭離她東去,那景象是如此淒迷,記憶又是如此猶新,令人難以忘懷。這種倒敘不僅使讀者領略到更多憂傷,豐富了詞人的內蘊;而且造成一種類乎漢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的意境,既顯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溫潤。

“詞人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閒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餘不盡之意始佳。”(張炎《詞源》卷下)這首詞的作者,注意措語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無閒字而有餘意;結尾處所造想像中境界,亦饒悠悠不盡之韻味,故稱合作。

王之道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卒於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朴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1228篇詩文

猜您喜歡

柳毅傳

唐代李朝威

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念鄉人有客於涇陽者,遂往告別。至六七里,鳥起馬驚,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見有婦人,牧羊於道畔。毅怪視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毅詰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婦始楚而謝,終泣而對曰:“賤妾不幸,今日見辱問於長者。

菩薩蠻·月華如水籠香砌

五代孫光憲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環碎撼門初閉。寒影墮高檐,鉤垂一面簾。
碧煙輕裊裊,紅戰燈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清平樂·夏日游湖

宋代朱淑真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隨群暫遣愁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