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鳴雁行

唐代李白

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
銜蘆枝,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復還。
客居煙波寄湘吳,凌霜觸雪毛體枯。
畏逢矰繳驚相呼,聞弦虛墜良可吁。
君更彈射何為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胡雁飛鳴,辭別燕山,昨日從委羽山出發,今日早晨便度過了雁門關。
胡雁一個個都口銜蘆枝,向南飛翔,散落存於天地之間。它們連行接翼,不斷地沿著這條路線往返。
胡雁客居於湘吳之間,由於要抵禦霜雪而體衰羽枯。
因怕人射獵而驚相叫呼,整日心驚膽顫,即使聽到弓弦的虛響也會從天下掉下來,實在是令人憐惜。
胡雁這樣的可憐,諸君為什麼還要射獵它們呢?

注釋
⑴鳴雁行:樂府舊題。《樂府集》卷六十八列於《雜曲歌辭》。
⑵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
⑶燕(yān)山:在今河北省東北部。自薊縣東南迤邐而東,經玉田、豐潤直至海濱。
⑷委羽:傳說中的北方極地。此指北方。《淮南子·地形訓》:北方曰委羽。高誘註:委羽,山名也。在北方之陰,不見日也。關:一說指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一說指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
⑸銜蘆枝:《淮南子·修務訓》: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
⑹“客居”句:謂胡雁寄居於煙波浩渺的湘、吳之地。湘指湖南,吳指江蘇南部。此泛指南方。居煙波,寄湘吳,在修辭上為互文。
⑺凌霜: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潔,堅貞不屈。
⑻矰(zēng)繳(zhuó):系有絲繩以射鳥的短箭。同“矰弋”。矰:用繩子栓著的箭。繳:拴箭的繩子。
⑼“聞弦”句:言飛行中的雁聽到控弦聲,因驚恐而墜落,極言受驚之甚。良可吁:實可嘆。
⑽何為:即“為何”,為什麼,何故。賓語前置用法。

創作背景

當作於作者流放夜郎被赦還之後。詩中李白以雁之散落流離以寄己身世之悲,似晚年流離湘吳時期之作。

賞析

候鳥遷徙的習慣,自古以來一直沒有改變。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為了生存和發展,大雁每年冬天都要從北飛到南,春天又從南飛到北。代代如此,毫無變更。這種因歷史文化地理因素產生的生態平衡現象,一直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歌詠的題材。李白的這首《鳴雁行》就是借寫胡雁遷徙的艱辛,抒發對“暗箭”的畏恐心理。

“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開頭三句寫北雁辭別故鄉南來。雁鳴中天,劃空而過,似乎是為了逃離某種災難或留戀故鄉而悲鳴,它們從燕山一帶南下,一直不曾停留。雁鳴聲在歷代人筆下往往帶有悽厲的傷感色彩如謝靈運詩“嗷嗷雲中雁,舉翮自委羽。”“昨發委羽朝度關”一句寫雁南徙的速度之快,顯示大雁對季節變化的敏感,也寫出人通過對候鳥的觀察從而感受春秋代序。

據說雁在長途跋涉時為了防範人的弋射,便口銜蘆葦,令箭不得截其翼,所以成群結隊“一一銜蘆枝”。《古今注》說,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箭射不到,所以不怕被射殺。但是到南方後,氣候的溫潤,物產豐饒,換過羽毛後便增加了體重,到了要回到北方時,體肥不能高飛,怕被人捕獲,經常口銜蘆葦數寸,以防被射中。“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復還”,兩句概括了南來北往的雁陣的這一特殊求生現象。雖然這體現出雁群防禦的本能,但是這種防範措施在捕射者看來的確微不足道。這就更顯出大雁被射殺的命運不可避免,以及詩人的擔憂。

接寫南飛的大雁寄居之處:“客居煙波寄湘吳。”江南地區以湘、吳最為平沃,瀟湘洞庭又常作為江南魚米之鄉和古代詩詞描繪詩人理想去處的代名詞,因為那裡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而此處的“客居”又帶有李白的生活經歷。李白遭讒言,憤而離開玄宗,又因參加永王李璘的西征而被流放,許多憂憤無處申說,而在這種境地里,歷盡艱辛的大雁的形象又分明寄寓了詩人的感情了。儘管是局部的寒冷氣候,“凌霜觸雪”也足以讓這些南來之禽“毛體枯”了。“凌霜觸雪”表明環境的嚴酷,大雁為了生存,需要覓食出行,但終因內外環境的險惡而需付出重大代價,還要經常處在一種擔心被捕殺的害怕狀態之中,所謂“畏逢矰繳驚相呼”。這句大意說,大雁經常互相以鳴叫聲來招呼同伴,好象這種方法可以躲過被射殺的厄運似的,但實際上卻是完全不由自主。一“驚”字,生動地寫出大雁惶惑恐懼之情狀。

詩人構想,在這種情形中,只要聽到有弓弦的聲音,大雁便會從空墜落。“聞弦虛墜良可吁”,是說這種境遇的危險,生命的毫無保障,是多么的可悲可嘆。因此詩人憤而責問:“君更彈射何為乎?”或許它們還在充當信使,為遠方的人們傳遞信息哩,為什麼要對這種毫不妨礙人類生存的義禽動殺機?這裡流露出詩人的不平和憤激。

鮑照的《鳴雁行》嘆雁之辛苦霜雪,為了在自然環境中競爭生存而付出重大代價,李白則在本詩中感嘆雁之無辜遭彈射;增加了人為的險惡環境。不難看出,寫雁的遭遇正是為自己的逢難寓感。這一用意,明代的胡震亨早已指出。明代文徵明有《鷓鴣天·秋雁》詞,其中“江湖滿地皆矰繳,何處西風有稻梁。”也是借大雁隨時都有罹難的危險,表達封建社會文人的憂患心態,可以看出受李白的影響。或者說封建社會的文人就如雪中雁,隨時都有遭射殺的危險,所以鴻雁傳書的義舉、遷徙的悲鳴與艱辛等情形就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結合自己的遭遇寫出的觀感就更真切感人。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鶯啼序·荷和趙修全韻

宋代吳文英

橫塘棹穿艷錦,引鴛鴦弄水。斷霞晚、笑折花歸,紺紗低護燈蕊。潤玉瘦、冰輕倦浴,斜拕鳳股盤雲墜。聽銀床聲細。梧桐漸攪涼思。

窗隙流光,冉冉迅羽,訴空梁燕子。誤驚起、風竹敲門,故人還又不至。記琅玕、新詩細掐,早陳跡、香痕纖指。怕因循,羅扇恩疏,又生秋意。

鷓鴣天·賞荷

金朝蔡松年

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
山黛遠,月波長,暮雲秋影蘸瀟湘。醉魂應逐凌波夢,分付西風此夜涼。

念奴嬌·梅

宋代辛棄疾

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笑殺東君虛占斷,多少朱朱白白。雪裡溫柔,水邊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與奇絕。
嘗記寶篽寒輕,瑣窗人睡起,玉纖輕摘。漂泊天涯空瘦損,猶有當年標格。萬里風煙,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