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鐘山即事

宋代王安石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澗中的流水,靜悄悄的,繞著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綠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搖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著這明媚的春光;夕陽西下,耳邊聽不到一聲鳥鳴,山中顯得格外的靜寂幽曠。

注釋
⑴鐘山:紫金山,今江蘇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寫,有感於當前事物。
⑵澗水:山澗流水。
⑶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擺弄柔美姿態的意思。
⑷茅檐:茅屋檐。相對,對著山 。
⑸幽:幽靜,幽閒。

鑑賞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後,歌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回。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著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迴環往復,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於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閒、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安石翻過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著多說,所以王安石這么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里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說,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群鳥樂也”。這樣寫,寓靜於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常被詩家所採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蘊來說,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於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說,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後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創作背景

這首王安石變法失利後,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有感而作。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828篇詩文

猜您喜歡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代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闌 一作:欄)

清江引·詠所見

元代佚名

後園中姐兒十六七,見一雙胡蝶戲。香肩靠粉牆,玉指彈珠淚。喚丫鬟趕開他別處飛。

官橋柳色

明代朱栴

橋北橋南千百樹,綠煙金穗映清流。
青閨娟眼窺人過,翠染柔絲帶雨稠。
沒幸章台成別恨,有情灞岸管離愁。
塞垣多少思歸客,留著長條贈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