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韻譯
九月九日眺望那故鄉的山川,鄉思歸心飛越那隱約的風煙。
遠在他鄉和大夥喝著菊花酒,身隔萬里傷心望著雁飛南天。
散譯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遠望山河,回歸故鄉的心思、回歸故土的熱望,濃得如眼前聚集的風塵。
身在別人的家鄉我們一起喝下這菊花酒,我們離家萬里,望著大雁飛過的天空,心中有著一樣的悲傷。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玄武山:蜀地山名。
⑵積風煙:極言山川阻隔,風煙瀰漫。
⑶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黃,稱黃花,又稱金花。重陽節飲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⑷鴻雁天:鴻雁飛翔的天空。

創作背景

總章二年(669)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鬥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遊到了西蜀。秋冬之間,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這首即為盧照鄰當時所作。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寫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

首句點明題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九月九日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的習俗。遊子在外,都難免思鄉思歸,登高遠望時,當然會遙望古鄉的山川。這一句非常恰切地寫出了遊子此時此地的望鄉動態。次句由動態轉寫心情,這種“歸心歸望”的情懷,不是直抒胸臆抒發出來,而是寄寓在“風煙”中,一個“積”字很有分量,道出了歸心歸望的程度。風煙有多濃多廣,那么詩人的“歸心歸望”也就有多濃多廣。這樣表現了詩人的歸思歸望是濃濃的厚厚的。

最後兩句寫詩人遠在他鄉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著節日的菊花酒,而這裡與故鄉身隔萬里,只能傷心地望著鴻雁飛向南天。重陽登高喝菊花酒是習俗,飲酒是敘事,而遊子此時思歸,難免多飲幾杯,藉以消鄉愁,這就是事中寓情;飲酒消鄉愁,敘事中寄寓了鄉愁之情。“鴻雁天”是寫景,是鴻雁南飛之景,而詩人是范陽人,雁南飛而反襯人不能北歸,這就是景中含情了。

楊慎舉出此詩與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認為兩詩雷同。實際上,王詩與此詩正好可以參讀。王、盧的《九日》詩,雖然題材相同,構思相似,但是王詩的結句,問得痴情,問得無理而妙,表現詩入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詩的結句,是以雁南飛反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佳句,但藝術特色不同,非抄襲雷同可比。這兩首詩,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是唐人絕句中的名篇。所謂“王、揚、盧、駱當時體”也。具實盧照鄰的詩,以“適意為宗”,“不以繁辭為貴”,題材廣泛,深情流麗,雄勁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無論是在“初唐四傑”中還是在整個害初詩壇,都是十分突出的。

盧照鄰

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171篇詩文

猜您喜歡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

宋代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台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九日閒居

魏晉陶淵明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淒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