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唐代王縉

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雲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閒。
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階下是那連綿的終南。
高臥在繩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間。
浮雲處處幻滅,飛鳥幾時飛還。
問義時天人相接,無心間世界清閒。
有誰知這真正的隱者,讓我們兄弟追隨相伴。

注釋
青龍寺:位於長安之東南,《長安志》:“南門之東青龍寺,本隋靈感寺,582年(開皇二年)立。”青龍寺北枕高原,前對南山,為登眺之絕勝之地。
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維摩經》:“畢竟空寂舍。”鳩摩羅什日:障蔽風雨,莫過於舍;滅除眾志,莫過於空。空為理宗,以為常宅也。
六合:天地四方。
飛鳥何時還:這一句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句意。
大隱者:不拘歸隱形式而心意真正隱遁的隱者。王康琚云:“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

賞析

王縉出生在一個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極深。然而王縉一生又一直做著大官。如何解決這仕與隱、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王縉找到了一條途徑,即做一個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靈解脫的大隱者。這首游青龍寺的詩作便表現這種傾向。青龍寺,原本是遠離長安城的一個清靜之所,但王縉卻不寫它的僻靜。詩中先是烘托隱者的氣度,然後以浮雲與飛鳥寫世界的喧囂,再寫這位大隱者由於得道而與天地相通,既然他無心於人事,那不論他身處何方,都會是清靜的境界。王縉借曇壁上人寫出自己的理想。這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信仰態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對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張:“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王縉

王縉

王縉(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後客河中,唐代詩人,尚書右丞王維之弟。少好學,與兄王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子賓客。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大曆十年(775年)元載所撰唐贈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為其所行書。卒年八十二。王縉遺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冊等體,意義不大,詩作與王維的風格相似,具有一種平淡清新之美。事跡收錄於《金石錄》《唐書本傳》《述書賦注》。► 11篇詩文

猜您喜歡

早梅

南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浣溪沙·燕壘雛空日正長

明代湯允績

燕壘雛空日正長,一川殘雨映斜陽。鸕鶿曬翅滿魚梁。
榴葉擁花當北戶,竹根抽筍出東牆。小庭孤坐懶衣裳。

詠史二首

唐代劉禹錫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
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