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火山雲歌送別

唐代岑參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火山高高聳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雲厚。
火雲鋪山蓋嶺凝滯不開,方圓千里鳥兒不敢飛來。
火雲清晨剛被胡風吹斷,到傍晚又隨著塞雨轉回。
迴環繚繞吞沒了鐵關樹,蒸騰瀰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東,山上孤雲將隨你向東去。

注釋
⑴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橫亘於吐魯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魯番,東至鄯善縣境內,全長160公里,火焰山主要為紅砂岩構成,在夏季炎熱的陽光照耀下,紅色砂岩熠發光,猶如陣陣烈焰升騰,故名火焰山。
⑵突兀:高聳的樣子。赤亭:即今火焰山的勝金口,在今鄯善縣七克台鎮境內,為鄯善到吐魯番的交通要道。
⑶火云:熾熱的赤色雲。
⑷乍:突然。逐:隨著。胡風:西域邊地的風。
⑸薄暮:接近天黑時。渾:還是。
⑹繚繞:迴環鏇轉的樣子。鐵關:鐵門關,故址在新疆境內。
⑺氛氳:濃厚茂盛的樣子。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內。戍:戍樓。

鑑賞

這首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別之作。在這首詩中,“雲”是詩人歌詠的對象,也是貫穿全詩的線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審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遼遠壯闊的塞外。此詩前四句連貫而下,以讓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雲推到人們面前。一二句都以“火山”開頭,第三句以“火雲”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現“火”字,描寫的筆鋒在“山”“雲”上騰挪,讓人感到詩人在這種奇異的現象面前興奮不已。“滿山凝未開”從正面具體展現火山雲的外觀,主體感強。“飛鳥千里不敢來”緊接著從側面渲染這外觀的奇異可懼。火山雲的形象便鮮明突出。誇張中已為下文送人經過火山做了鋪墊。

前四句是大筆勾勒,目的在於讓人得到火山雲的總體印象。次四句筆鋒一頓,轉寫火山雲的動態。“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說這些火山雲早上剛被風吹散,傍晚又隨雨重新聚集起來。同“滿山凝未開”的厚重濃濁相比,這種動態的雲輕盈靈巧多了。“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兩句互文,描寫火山雲遠“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別點出火山雲與鐵關、交河戍的關係,從空間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氣勢。

既有靜態的描摹,又有動態的刻畫;既有時間的縱向變化,又有空間的橫向展開。對火山雲的描寫便可告一段落,結尾二句自然歸結到送別上來。第九句“火山”二字輕輕收束前八句,使得對火山雲的描寫實際上成了描寫送別的環境背景,路途遙遙,行路艱難,——對行人的關懷之情全部包括在“迢迢”二字之中。最後一句不出現人,孤雲獨馬的意象卻讓人想見軍士塞外相別的獨特場景,以及軍人的驍勇剽悍。

詩人曾兩次出塞,邊疆的風沙草石和火山冰雪磨礪了他的意志,軍中生活的粗獷豪邁錘鍊了他的性格,所以他能臨別不傷,通過歌詠塞外特有的奇麗不凡的景色為對方壯行。

岑參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577篇詩文

猜您喜歡

火山雲歌送別

唐代岑參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菩薩蠻·五雲深處蓬山杳

宋代李之儀

五雲深處蓬山杳。寒輕霧重銀蟾小。枕上挹余香。春風歸路長。
雁來書不到。人靜重門悄。一陣落花風。雲山千萬重。

虞美人·影松巒峰

清代侯文曜

有時雲與高峰匹,不放鬆巒歷歷。望里依岩附壁,一樣黏天碧。
有時峰與晴雲敵,不許露珠輕滴。別是嬌酣顏色,濃淡隨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