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

宋代吳文英

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幽雲怪雨。翠蓱濕空梁,夜深飛去。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夏禹光輝的業績已翻過三千餘年,眼前只剩下寒鴉數點。倚著秋樹緘默無言。江河改道,高山變成深谷。在這漫長的三千多年裡,幽雲出谷,怪雨揮鞭。濕漉漉的萍藻,還懸垂在那根梅梁之間,趁夜深人靜,它曾飛入湖底,跟凶龍進行過一場鏖戰。雁群飛起,把一行大字寫上藍天。那一行行文字,莫非就是當年夏禹藏在山中的寶貴書篇。
映著西窗,我們相向而坐,故人難得有這次意外的會面。剪去燈花,與友人深居夜語。長滿苔蘚的斷殘古碑,禹廟發現的古文物,重現人間。霜葉已經凋零,惟有青山任隨晨霧夕煙之變化而不改其色。漫想春日祭祀夏禹時的熱鬧場景:岸邊停著畫舫,彩繪的旗幟招展於喧譁的賽鼓聲中。

注釋
⑴齊天樂:詞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夢窗詞集》併入“正宮”(即“黃鐘宮”)。茲以姜詞為準,一百二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前片第七句、後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領格,例用去聲。亦有前後片首句有不用韻者。
⑵馮深居:字可遷,號深居,江西都昌人。淳桔元年(1241)進士,與詞人有交往。
⑶禹陵(líng):傳為夏禹的陵墓。在浙江紹興市東南,背負會稽山。
⑷三千年事:夏禹在位是公元前2140年,至吳文英在世之年1250年,約為3390年,故曰三千年事。
⑸高陵變谷:高山變為低谷。比喻世事滄桑,變化無常。
⑹幽雲怪雨:謂風雨之不同尋常。
⑺梁:當為禹廟之梅粱。據嘉泰《會稽志》卷六:梁時修禹廟,“唯欠一梁,俄風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來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輒失去,比復歸,水草被其上.人以為神.縻以大鐵繩.然猶時一失之”。
⑻舊藏(cáng)處:指大禹治水後藏書之處。《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石匱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匱。相傳禹治水畢,藏書於此”。
⑼寂寥(jì liáo):寂寞寥落.指人生亦指心境。
⑽慳(qiān):稀少。
⑾翦燈:剪去油燈燒殘的燈芯,使燈焰明亮。
⑿積蘚(xiǎn)殘碑:長滿苔蘚的斷殘古碑。
⒀零圭(guī)斷璧:指禹廟發現的古文物。《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 “宋紹興間,廟前一夕忽光焰閃爍,即其處劇之,得古矽璧佩環,藏於廟”。
⒁賽鼓:祭神賽會的鼓樂聲。此指祭祀夏禹的盛會。

賞析

與同人相比,吳文英的詞被認為是“晦澀難懂”。其原因有二:其一於敘寫方面往往將時間與空間交錯雜揉,其二於修辭方面往往但憑一己直覺加之喜歡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讀者驟讀之下不能體會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細加以研讀,尋得入門之途徑,便可發現吳詞在“雕繢滿眼”、“晦澀”“堆砌”的外表下,確有一片“靈氣行乎其間”,而且“立意”之“高”,“取徑”之“遠”,也是確有一份“奇思壯采”。

馮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寶祐年間曾為宗學諭,因為與當時的權臣丁大全交惡被免官。與吳文英交往頗深。因此,這首詞中頗有言外之深意存焉,這由馮氏之為人及其與吳文英之交誼可以推知禹陵則為夏禹之陵,在浙江紹興縣東南之會稽山。在吳文英家鄉附近。所以吳氏對禹陵之古蹟名勝懷有一種感情也是可以想見的。何況夏禹王是一位憂民治水、功績卓著的先王。而南宋的理宗時期則任用權佞,國事維艱,感今懷古,吳文英在與馮深居同登禹陵之際,自當有無限滄桑感喟。所以一開端便以“三千年事殘鴉外”七個字,把讀者引進蒼茫古遠的意界。所謂“三千年”者,蓋自夏禹之世至南宋理宗之世。固已實有三千數百年之久。又“三”字與“千”之字之數目,在直感上亦足以予讀者一種久遠無極之感。而“三千年”之下又加一個“事”字,則千古興亡故事,乃大有紛至沓來之勢矣。而又繼之“殘鴉外”三個字,就“殘鴉”而言,當登臨時之所見。昔杜牧《登樂遊原》有句雲“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此正為“殘鴉”二字賦予人的感受。至於“外”字,則歐陽修《踏莎行》詞有句雲“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就夢窗此詞而言,則是殘鴉蹤影之隱沒固已在長空澹澹之盡頭,而三千年往事銷沉則更在殘鴉孤影外,於是時間與空間,往昔與當前乃於此七字之中結成一片,蒼涼寥漠之感,頓向讀者侵逼包籠而來。

禹王不復生,前功不可尋,猶如殘鴉影沒,天地蒼茫,然則何地可為託身之所乎。故繼雲“無言倦憑秋樹”也。語有之雲“予欲無言”;又曰“夫復何言”。其所以“無言”者,正自有無窮不忍明言、不可盡言之痛也。然則此時之登臨,於追懷感慨之餘,唯“倦憑秋樹”而已。此處著一“倦”字,自可由登臨之勞倦而來,然而此句緊承首句“三千年事”之下,則其所負荷者,亦有千古人類於此憂患勞生中所感受之疲弊也。而其所憑倚者,則惟有此一蕭瑟凋零之秋樹而已。人生至此,更復何言?故曰“無言”也。其下繼雲“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乃與首一句之“三千年事”相應,故知其“倦憑秋樹”之時,必正兼有此三千年之滄桑感在也。禹王宏願偉力,然而其當年孜孜是矻矻所疏鑿,欲以垂悠悠萬世之功者,其往跡乃竟谷變川移、一毫而不可識矣,故曰“那識當時神禹”。三千年事,無限滄桑,而河清難俟,世變如斯,則夢窗之所慨者,又何止逝水、高陵而已哉。

以下陡接“幽雲怪雨,翠蓱濕空梁,夜深飛去”三句,此三句是據傳說用典。夫“梁”者,固當禹廟之梁。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云:“禹廟在會稽山禹陵側。”又云:“梅梁,在禹廟。梁時修廟,忽風雨飄一梁至,乃梅梁也。”又引《四明圖經》:“鄞縣大梅山頂有梅才,伐為會稽禹廟之梁。張僧繇畫龍於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斗。後人見樑上水淋漓,始駭異之,以鐵索鎖於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猶絆以鐵索,存故事耳。”“蓱”字原與“萍”字相通,然而“萍”乃水中植物,樑上何得有“萍?《一統志》及《四明圖經》載,傳說禹廟之梁有水中之萍藻,此萍藻為飛入鏡湖之樑上之神龍所沾帶之鏡湖之萍藻。是此數句,乃正寫禹廟樑上神龍於風雨中“飛入鏡湖與龍斗”,“比復歸,水草被其上”之一段神話傳聞也。而夢窗之用字造句,則極盡光怪陸離之能事。蓋“翠蓱濕空梁”一句,原當為神梁化龍飛返以後之現象,而次句“夜深飛去”發生於神梁化龍之前;而夢窗卻將時間因果倒置,又用一不常見之“蓱”字以代習用之“萍”字。夫“蓱”與“萍”二字雖通用,然而一則用險僻字更增幽怪之感,二則“蓱”字又可使人聯想《楚辭·天問》“蓱號起雨”一句,於是又有“幽雲怪雨”一時驚起之意。總之,前幾句給人一種渺茫懷古之思與恍惚幽怪之感,使讀者對此充滿神話色彩之古廟生出無窮之想像。

後二句,則又由眼前景物寄慨。曰“雁起青天”,形象色彩極其鮮明,此景必為白晝而非黑夜所見,然後知前三句“夜深”云云者,全為作者憑空想像也。而此句“雁起青天”四字,乃又就眼前景物以興發無限今古蒼茫之慨,故繼之雲“數行書似舊藏處”也。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石匱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匱。相傳禹治水畢,藏書於此。”然而遠古荒忽,傳聞悠邈,惟於青天雁起之處,想像其藏書之地耳。而雁陣之飛,其排列有如書上之文字,在夢窗《高陽台·豐樂樓》一詞中,即有“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一句可以為證。是則三千年前藏書之說固已渺不可尋;眼前所見者,惟青天外之斜飛雁陣之說而已。世異時移滄海桑田,正與開端“三千年事殘鴉外”及“那識當時神禹”諸句遙遙相應,而予讀者以無窮悵惘追思之感慨。以上前半闋全以“登禹陵”之所見所想為主。

後半闋“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始寫入馮深居,呼應題面“與馮深居”四字。此三句詞,乃化用李義山《夜雨寄北》“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之詩句,自無可疑。夢窗乃於開端即著以“寂寥”二字,又接以“久坐”二字,其所以久坐不寐之故,正緣於此一片寂寥之感耳。昔杜甫《羌村》詩有句云:“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夢窗於“寂寥西窗久坐”之下,乃接雲“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此三句,一氣貫下,全寫寂寥人世今昔離別之悲。

以下陡接“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三句,初觀之,此三句似以前三句全然不相銜接,然而此種常人以為晦澀不通之處,正是夢窗詞之特色所在。蓋夢窗詞往往以直感為其連貫之脈絡,極難以理性分析說明。茲就其所用之故實而言,所謂“積蘚殘碑”者,楊鐵夫《箋釋》以為“碑指窆石言”,引《金石萃編》云:“禹葬會稽,取石為窆石,石本無字,高五尺,形如秤錘,蓋禹葬時下棺之豐碑。”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載:“窆石,在禹陵。舊經云:禹葬會稽山,取此石為窆,上有古隸,不可讀,今以亭覆之。”由此知楊氏《箋釋》以碑指窆石之說確實可信。昔李白《襄陽歌》云:“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古碑羊公一征古碑材,龜頭剝落生莓苔”。自晉之羊祜迄唐之李白,不過四百餘年,而太白所見羊公碑下之石龜,已剝落而生莓苔矣。然則自夏禹以至夢窗,其為時已有三千餘年,則其窆石之早已莓苔遍布,斷裂斑剝,固屬理所當然者矣。著一“積”字,足見苔蘚之厚,令人嘆歷年之久;著一“殘”字,又足見其圮毀之甚,令人興睹物之悲。而其發人悲慨者,尚不僅此也,因又繼之以“零圭斷璧”云云。夫圭璧者,原為古代侯王朝會祭祀所用,而著一“零”字,著一“斷”字,零落斷裂,無限荒涼,禹王之功績無尋,英靈何在?只有古物殘存,供人憑弔而已。故繼之云:“重拂人間塵土。”於是前所舉人之積蘚殘碑,與夫零斷圭璧,乃盡在夢窗親手摩挲憑弔中矣。“拂”字上更著一“重”字,有無限低徊往復多情憑弔之意,其滿腹懷思,一腔深慨,已在言外。

後半闕開端先寫夜間故人燈下之晤對;然後陡接“積蘚殘碑”三句,又回至日間之登臨。全不作層次分明之敘述與交代。蓋殘碑斷璧之實物,雖在白晝登臨之陵廟之上,而殘碑斷璧之哀感,則正在深宵共語者之深心之內也。夫以“慳”於“會遇”之故人,於“翦燈”夜“語”之際,念及年華之不返、往事之難尋,其心中固早有此一份類似斷璧殘碑之哀感在也。故其下乃接云:“重拂人間塵土。”“塵土”不但指物質上之塵土,同時兼指人世間之種種塵勞污染而言。然而在記憶之中,這世間塵土不過如塵封之斷璧殘碑而已。“於是世間之事融會於三千年歷史之中;而歷史,亦融會於一己人事之中。此種時空交揉之寫法,正為夢窗特長之所在也。

其後“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三句,又以浪漫筆調,另闢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別從景物著筆,而以“霜紅”句,隱隱與開端次句之“秋樹”相呼應。彼經霜之葉,其生命固已無多,竟仍能飾以紅色、弄以舞姿;惟此紅而舞者,亦何能更為久長,瞬臨罷舞,是終將亦歸於空滅無有而已。故曰“霜紅罷舞”。此一無常變滅之悲,而夢窗竟寫得如此哀艷淒迷。又繼之雲“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則其不變者也。又於其上著一“漫”字。“漫”字有任隨、任由之口氣,其意若謂霜紅罷舞之後,任隨山色青青於霧朝煙暮之中。逝者長已矣,而人世久長,其間有無窮滄桑之感。夢窗運筆之妙、托意之遠,於此可見。

結二句“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初觀之,不免有突兀之感。蓋前此所言,如“秋樹”,如“霜紅”,明明皆為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於承接時突然著一“春”字以為籠罩之筆。蓋開端之“倦憑秋樹”,乃當日之實景;至於“霜紅罷舞”,則已不僅當日之所見,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變化於其中;至於“山色青青”,則更透出暮往朝來、時移節替之意。秋去冬來,冬殘春至,年年春日之際,於此山前都可見岸鎖舟船,處處有畫旗招展,時時聞賽鼓喧譁。然則此為何事也?《大清一統志·紹興府志·大禹廟》載:“宋元以來,皆祀禹於比。”此詞之“畫旗”、“賽鼓”,必當指祀禹之祭神賽會也。“畫旗”,當指舟儀仗之盛:“喧”字,當指“賽鼓”之喧鬧。然而夢窗乃將原屬於“鼓”字之動詞“喧”字置於“畫旗”二字之下,連線“鼓”與“畫旗”則為畫旗招展於喧譁之賽鼓聲中,彌增其盛美之情狀;旗之色與鼓與聲遂為渾然一體。

此詞通首以秋日為主,其情調全屬於寥落淒涼之感,於結尾之處突顯春日賽會之喧鬧,為全篇寥落淒涼之反襯,餘波蕩漾,用筆悠閒,果真可以因春日之美盛忘懷秋日之淒涼者;然而細味詞意,則前所云“霧朝煙暮”句,已有無限節序推移之意,轉瞬即逝的春日喧鬧與永恆的淒寂形成鮮明對照。

創作背景

理宗淳祐元年(1241)秋,詞人與好友馮深居登上禹陵,感慨聖皇夏禹的豐功偉業,想到如今頹廢的天下大勢,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二

上闕寫登禹陵所見所感,造語深奇幽邃,既寫實又寫虛,虛實結合,古今變幻,多處用典,插入了詞人豐富的主觀想像。“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兩句懷古,“三”字與“千”字,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獨特意義的字,詞人同時使用兩個,使全詞籠罩在歷史滄桑感之中。“無言”一詞,寫出了詞人自身擁有不忍明言、不可盡言的痛苦。於是藉助登禹陵懷古的機會,抒發自己的感慨。“倦憑秋樹”中的“倦”字,可能是因為白日登臨的疲倦,但是這句詞緊承首句“三千年事”,所以詞人負載的,還有幾千年來人類在憂患勞生中感受到的疲弊。而詞人能夠倚靠的,僅僅是一顆蕭瑟凋零的秋樹,所以說“無言”。

“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三句呼應片首,說夏禹的豐功偉績竟不被後人所識,詞人對世事變換、滄海桑田的感慨溢於言表,深郁悲涼。“幽雲怪雨。翠萍濕空梁,夜深飛去”三句,反用“飛梁”之典,於懷古之思中更增變換之感。“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再次抒發對大禹的憑弔之情,深化全詞主題。

下闋緊扣詞題“與馮深居登禹陵”,寫入與馮深居登臨之事、憑弔細節以及心中感慨。“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三句詞是化用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之句,詞人與馮深居久別重逢,因為志趣相投、際遇相似,這次同登禹陵,故有說不完的話。“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三句,寫出了日間在禹陵所見所聞。“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三句,又以浪漫筆調,另闢新境。自情感之中跳出,別從景物著筆,而“霜紅”一詞,隱隱與開端次句中的“秋樹”相呼應。詞人從蒙塵的古蹟寫到了眼前的秋色,深慨時光流逝之速。此三句寫節氣變化、四季更迭,而青山長存,更添人世無常之悲。不過,即便如此,詞人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樂觀情緒。

結二句“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乍一看,不免有突兀之感。前詞中的景物如“秋樹”,如“霜紅”,明明都是秋日景色,而此句竟然在承接上文時寫了一個“春”字。是因為“倦憑秋樹”是登臨當日的實景,“霜紅罷舞”則寫的是包容秋季全部變化。至於“山色青青”,更透漏出暮往朝來、時移節替,冬逝必定春來人間哲理。

全詞通首以秋日為主,其情調全屬於寥落淒涼之感,於結尾之處突顯春日賽會之喧鬧,為全篇寥落淒涼之反襯,餘波蕩漾,用筆悠閒,果真可以因春日之美盛忘懷秋日之淒涼者;然而細味詞意,則前所云“霧朝煙暮”句,已有無限節序推移之意,轉瞬即逝的春日喧鬧與永恆的淒寂形成鮮明對照。

吳文英

吳文英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665篇詩文

猜您喜歡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連短亭 一作:更短亭)

霜月

唐代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樓高 一作:樓南 / 樓台)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