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

宋代蔣捷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影映上窗紗,原來是:有人來摘花。折花,讓他隨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誰家!
告訴她:屋檐邊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時候,折高一點;戴的時候,要在鬢邊斜插。

注釋
1、人影窗紗:倒裝句,謂紗窗映現出一個人影。影,這裡活用作動詞,映照影子的意思。
2、從:聽隨,聽任。
3、向:到。
4、檐(yán)牙:屋檐上翹起如牙的建築物。杜牧《阿房宮賦》:“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5、鬢(bìn)邊斜:斜插在兩鬢。

賞析

從詞意看,這首詞的主人公應是一位婦女。起句“人影窗紗”,點明她看見窗紗上映出人影。“是誰來折花?”她心裡想,這是誰來折花呢?她沒有懷疑這人會來乾別的,首先想到的是來折花,則她愛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愛花,尤其愛自家的花,當然要護花而不願讓人攀折。但她轉而又想,雖然不知來折花的是誰,可既來折花,想必也愛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就“折則從他折去”吧。況且“知折去、向誰家?”如果送到愛花、惜花的人家,豈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嗎。上片,寫發覺折花人時的思想活動。

下片承前,寫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體方法。這時,女主人乾脆發話了:“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她告訴折花人,靠近屋檐邊的花枝最好,折時要把手伸得高些。從這番話中可知,女主人對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別的花枝被損害,又是多么憐愛。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將離去時,女主人還向折花人說道:“須插向,鬢邊斜。”言這些好花最適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時候,要斜著插在鬢邊,才更顯得別有風韻。女主人交代別人如此插法,則表明她自己必然是這樣插慣了的,是非常欣賞這種插法的。

這首詞反映了婦女愛花、愛美的思想和表現,寫得極有層次:從“見影”到“猜想”,到“發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對立(一防一折)到統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並告訴他什麼地方花好,怎樣來折,怎樣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詞中先後用了7個“折”字。其實,這是詞人有意這樣安排的。在中國歌領域的創作中,運用“重複”這一修辭方法,增強語言的復沓美,是屢見不鮮的。單以詞而論,如王觀的《卜運算元》下片“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便是明證,四句中便用了三個“春”字。

這是一首極有韻味的小令。詞人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下片云:“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中閒看。”兩首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頗異其趣的一面:都表現了作者某種童心未泯、熱愛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單純的旁觀者,一是積極的參與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詞更能貼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勝。通首皆用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寫得異乎尋常的生動活潑。

創作背景

對於這首詞,有人以為“絕對不可能那么簡單就寫‘折花’這件事”.而是有所寄託的。據此認為:“此詞,可能創作於南宋恭帝被擄北去,宋端宗在福州、潮州等處建立小朝廷之時。”寫的是“人們傳說有官府來請他出去做官的事情”,這首詞就是他對這種傳說的回答。

蔣捷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鹹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於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183篇詩文

猜您喜歡

飲馬長城窟行

唐代李世民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鏇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

減字木蘭花·競渡

宋代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山中雜詩

南北朝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