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念奴嬌·洞庭春晚

宋代辛棄疾

洞庭春晚,舊傳恐是,人間尤物。收拾瑤池傾國艷,來向朱欄一壁。透戶龍香,隔簾鶯語,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態,是誰教避人傑。
酒罷歸對寒窗,相留昨夜,應是梅花發。賦了高唐猶想像,不管孤燈明滅。半面難期,多情易感,愁點星星發。繞樑聲在,為伊忘味三月。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洞庭春喝得比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來得晚,舊時相傳大概就這樣,但確實人間物之絕美者。收拾瑤池的時候,把她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發陣陣的香味,使黃鶯隔簾而語,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潔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態,怎能不使狄仁傑避讓?
酒宴歸來,對著寒窗,仿佛記起昨夜乘醉賞花,梅花應該正在開放。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不管燈的明亮或者熄滅,如此美好晤面恐難以後再難遇見了,然而多情之人易於傷感,以致為愁而鬢髮斑白。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注釋
1、念奴嬌:詞牌名,又名《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不甚拘平仄。
2、洞庭春:皇甫曾《送人還荊州》: “水傳雲夢晚,山接洞庭春。”又為酒名。這裡也指洞庭的春天。
3、尤物:舊稱絕色女子。亦指物之絕美者。
4、瑤池:神話中稱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5、龍香:指龍涎香。
6、肌如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7、月妖:《甘澤謠》:“素娥者,武三思之伎人,相州鳳陽門宋媼女。善彈五弦,世之殊色。三思以帛三百段聘焉。紊娥既至,三思盛宴以出素娥。公卿畢集,唯納言狄仁傑稱疾不來。三思怒,於座中有言。後數復宴,梁公至,蒼頭出日:‘素娥藏匿.不知所在。’三思自人召之,皆不見,忽於堂奧隙中聞蘭麝芬馥,乃附耳而聽,即素娥語音也。三思問其由,日:‘某乃花月之妖,上帝遣來,亦以盪公之心,今梁公乃時之正人,某固不敢見。’言訖更問,亦不應也。”
8、人傑:當指狄仁傑。
9、高唐:宋玉有《高唐賦》。蘇軾《滿庭芳·香靉雕盤》詞:“報導金釵墜也,十指露春筍纖長。親曾見,全勝宋玉,想像賦《高唐》。”
10、難期:難以實現。
11、星星發:斑白之發。
12、繞樑聲:即餘音繞樑。《列子·湯問》:“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柯,三日不絕。”
13、忘味三月:《論語·迷而》: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極言《韶》樂之美。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或二年。作者罷官,一直在帶湖家中閒居,春天一個晚上獨自飲酒微醉,聞見花香,思念故人,因此寫下這首詞。

賞析

這首詞是詠梅的,主要是用擬人手法描述所詠之物,也是在抒發對佳人的思慕之情。

詞開頭三句寫其美,寫其給人的總體印象。劉後村詠梅說:“世間尤物難調護,寒怕開遲暖怕飛”(《全芳備祖前集》卷一)作者說他所詠之物“舊傳恐是,人間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說明它是“物之絕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詠之物為梅。“收拾”二句寫其來歷。辛棄疾在《瑞鶴仙·賦梅》詞中稱梅有“瑤池舊約”,而在《念奴嬌·題梅》詞中又說:“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惜”,均說梅同瑤池有密切關係。此處與之同意,言其所詠之物是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進一步暗示他吟詠的是梅。

“透戶”三句寫其特點。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黃鶯隔簾而語,令人神移。結尾二句言其為花妖。一方面照應“瑤池傾國艷”五字,另一方面寫其有迷人的魅力,進一步揭示其無與倫比的美色。

“酒罷”三句追憶昨夜所見。如果說“月妖”二句是寫花避人,而過片三句則寫人憐花,詞的意脈似斷而實續。言昨夜晚間,痛飲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態”,但他避而不見,及歸對寒窗,仿佛記起昨夜乘醉賞花。“應是梅花發”,點明所詠之物為梅,使人豁然開朗,醒明了題旨。

“賦了”二句寫昨夜賞梅給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而“不管孤燈明滅。”可見其感情何等專注,而他對梅花之美又是多么神往。

“半面”三句宕開一筆,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難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於傷感,以致為愁而鬢髮斑白。結尾二句寫其印象之深刻,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這首詞看似以人擬花,其實也很可能又以物擬人,借梅花寫其意中人,故詞中所詠之物與人若即若離而又不即不離,達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藝術上達到了極高境地。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1399篇詩文

猜您喜歡

登單于台

唐代張蠙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台。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

愚溪詩序

唐代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猶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

楊柳枝·宜春苑外最長條

唐代溫庭筠

宜春苑外最長條,閒裊春風伴舞腰。
正是玉人腸絕處,一渠春水赤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