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詩文/作者/古籍1 / 4頁

張衡

南北朝范曄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

閒情賦

魏晉陶淵明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盪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並觸類,廣其辭義。余園閭多暇,復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賦得秋日懸清光

唐代王維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
圓光含萬象,碎影入閒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
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
餘輝如可托,雲路豈悠悠。

張衡

唐代鄭谷

遠俗只憑淫祀切,多年平子固悠悠。
江煙日午無簫鼓,直到如今詠四愁。

和答張衡

宋代孫應時

志略周公瑾,才名陸敬輿。
可憐空老大,不敢問何如。
松菊間吟外,風婆噩夢余。
諸公自台省,吾復愛吾廬。

和答張衡

宋代孫應時

我方開竹徑,公肯屈籃輿。
別去夢猶見,詩來錦不如。
乾坤愁思里,風月醉眠餘。
會卜溪橋畔,鄰牆小結廬。

三都賦

魏晉左思

總序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觀土風。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之產;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

玉台新詠序

南北朝徐陵

夫凌雲概日,由余之所未窺;千門萬戶,張衡之所曾賦。周王璧台之上,漢帝金屋之中,玉樹以珊瑚為枝,珠簾以玳瑁為匣。其中有麗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亦有穎川新市、河間觀津,本號嬌娥,曾名巧笑。楚王宮裡,無不推其細腰;衛國佳人,俱言訝其縴手。閱詩敦禮,豈東鄰之自媒;婉

唐代李嶠

貢禹懷書日,張衡作賦辰。杏花開鳳軫,菖葉布龍鱗。
瑞麥兩岐秀,嘉禾同穎新。寧知帝王力,擊壤自安貧。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

唐代李商隱

下客依蓮幕,明公念竹林。縱然膺使命,何以奉徽音。
投刺雖傷晚,酬恩豈在今。迎來新瑣闥,從到碧瑤岑。
水勢初知海,天文始識參。固慚非賈誼,惟恐後陳琳。
前席驚虛辱,華樽許細斟。尚憐秦痔苦,不遣楚醪沈。
既載從戎筆,仍披選勝襟。瀧通伏波柱,簾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