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詩文/作者/古籍2 / 6頁

百家姓·公孫

嘗君門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諫而得聽;其二喜諫而止君之過;其三喜輸象床,孟嘗君稱"喜",目為賢者。公孫龍--字子秉,戰國時趙國人。名辯思想家,他從嚴格區別事物共性和個性出發,與"異"的矛盾絕對化,認... 閱讀全文

莊子·外篇·秋水

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 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以為 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契約異 ,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 閱讀全文

莊子·雜篇·天下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 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 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 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 閱讀全文

列子·仲尼

臣之名不以負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猶愈於負其力者乎?”中山公子牟者,魏國之賢公子也。好與賢人游,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樂正子輿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悅公孫龍也?”子輿曰:“公孫龍之為人也,行無師,學無友,佞給而不中,漫衍... 閱讀全文

淮南子·齊俗訓

世不以為民化;神機陰閉, 剞劂無跡,人巧之妙也,而治世不以為民業。故萇弘、師曠,先知禍福,言無遺 策,而不可與眾同職也;公孫龍折辯抗辭,別同異,離堅白,不可與眾同道也。 北人無擇非舜而自投清泠之淵,不可以為世儀。魯般、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 閱讀全文

淮南子·道應訓

臣請伏於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請死之。”公曰:“可”。是夕也,星果三徙舍。故老子曰:“能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昔者,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 閱讀全文

淮南子·詮言訓

重寶者必關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若 無欲者也。人舉其疵則怨人,鑒見其醜則善鑒,人能接物而不與己焉,則免於累 矣。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由其道,則善無 章;修其理,則巧無名。故以巧鬥力者,始於陽,常卒於陰... 閱讀全文

漢書·志·藝文志

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並時。《黃公》四篇。名疵,為秦... 閱讀全文

呂氏春秋·覽·有始覽

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然後能聽說。不習其心,習之於學問。不學而能聽說者,古今無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孫龍之說燕昭王以偃兵及應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翦之難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謹聽】五曰... 閱讀全文

呂氏春秋·覽·審應覽

”昭王無以應。田詘之對,昭王固非曰“我知聖也”耳,問曰 “先生其聖乎”己因以知聖對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詘不察。趙惠王謂公孫龍曰:“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對曰:“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