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零六

作者:張廷玉等

申時行(子用懋 用嘉 孫紹芳) 王錫爵(弟鼎爵 子衡) 沈一貫方從哲 沈氵隺(弟演)

申時行,字汝默,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歷左庶子,掌翰林院事。萬厲五年,由禮部右侍郎改吏部。時行以文字受知張居正,蘊藉不立崖異,居正安之。六年三月,居正將歸葬父,請廣閣臣,遂以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已,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累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張居正攬權久,操群下如束濕,異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張四維、時行相繼柄政,務為寬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論多稱之。然是時內閣權積重,六卿大抵徇閣臣指。諸大臣由四維、時行起,樂其寬,多與相厚善。四維憂歸,時行為首輔。余有丁、許國、王錫爵、王家屏先後同居政府,無嫌猜。而言路為居正所遏,至是方發舒。以居正素昵時行,不能無諷刺。時行外示博大能容人,心故弗善也。帝雖樂言者訐居正短,而頗惡人論時事,言事者間謫官。眾以此望時行,口語相詆諆。諸大臣又皆右時行拄言者口,言者益憤,時行以此損物望。

十二年三月,御史張文熙嘗言前閣臣專恣者四事,請帝永禁革之。時行疏爭曰:“文熙謂部院百執事不當置考成簿,送閣察考;吏、兵二部除授,不當一一取裁;督撫巡按行事,不當密揭請教;閣中票擬,當使同官知。夫閣臣不職當罷黜,若並其執掌盡削之,是因噎廢食也。

至票擬,無不與同官議者。”帝深以為然,絀文熙議不用。御史丁此呂言侍郎高啟愚以試題勸進居正,帝手疏示時行。時行曰:“此呂以曖昧陷人大辟,恐讒言接踵至,非清明之朝所宜有。”尚書楊巍因請出此呂於外,帝從巍言。而給事御史王士性、李植等交章劾巍阿時行意,蔽塞言路。帝尋亦悔之,命罷啟愚,留此呂。時行、巍求去。有丁、國言:“大臣國體所系,今以群言留此呂,恐無以安時行、巍心。”國尤不勝憤,專疏求去,詆諸言路。副都御史石星、侍郎陸光祖亦以為言。帝乃聽巍,出此呂於外,慰留時行、國,而言路群起攻國。時行請量罰言者,言者益心憾。既而李植、江東之以大峪山壽宮事撼時行不勝,貶去,閣臣與言路日相水火矣。

初,御史魏允貞、郎中李三才以科場事論及時行子用懋,貶官。給事中鄒元標劾罷時行姻徐學謨,時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廢。世以此稱時行長者。時行欲收人心,罷居正時所行考成法;一切為簡易,亦數有獻納。嘗因災異,力言催科急迫,征派加增,刑獄繁多,用度侈靡之害。又嘗請止撫按官助工贓罰銀,請減織造數,趣發諸司章奏。緣尚寶卿徐貞明議,請開畿內水田。用鄧子龍、劉綎平隴川,薦鄭洛為經略,趣順義王東歸,寢葉夢熊奏以弭楊應龍之變。然是時天下承平,上下恬熙,法紀漸不振。時行務承帝指,不能大有建立。帝每遇講期,多傳免。時行請雖免講,仍進講章。自後為故事,講筵遂永罷。評事雒於仁進《酒色財氣四箴》,帝大怒,召時行等條分析之,將重譴。時行請毋下其章,而諷於仁自引去,於仁賴以免。然章奏留中自此始。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歲,而鄭貴妃有寵,生皇三子常洵,頗萌奪嫡意。時行率同列再請建儲,不聽。廷臣以貴妃故,多指斥宮闈,觸帝怒,被嚴譴。帝嘗詔求直言。郎官劉復初、李懋檜等顯侵貴妃。時行請帝下詔,令諸曹建言止及所司職掌,聽其長擇而獻之,不得專達。帝甚悅,眾多咎時行者。時行連請建儲。十八年,帝召皇長子、皇三子,令時行入見毓德宮。時行拜賀,請亟定大計。帝猶豫久之,下詔曰:“朕不喜激聒。近諸臣章奏概留中,惡其離間朕父子。若明歲廷臣不復瀆擾,當以後年冊立,否則俟皇長子十五歲舉行。”時行因戒廷臣毋激擾。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張有德請具冊立儀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內閣中亦有疏入。時行方在告,次輔國首列時行名。時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預知。冊立之事,聖意已定。有德不諳大計,惟宸斷親裁,勿因小臣妨大典。”於是給事中羅大紘劾時行,謂陽附群臣之議以請立,而陰緩其事以內交。中書黃正賓復論時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責。御史鄒德泳疏復上,時行力求罷。詔馳驛歸。歸三年,光宗始出閣講學,十年始立為皇太子。

四十二年,時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問。詔書至門而卒。先以雲南嶽鳳平,加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詔贈太師,諡文定。

子用懋、用嘉。用懋,字敬中,舉進士。累官兵部職方郎中。神宗擢太僕少卿,仍視職方事。再遷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崇禎初,歷兵部左、右侍郎,拜尚書,致仕歸。卒,贈太子太保。用嘉,舉人。歷官廣西參政。孫紹芳,進士,戶部左侍郎。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嘉靖四十一年舉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編修。累遷至祭酒。萬曆五年,以詹事掌翰林院。張居正奪情,將廷杖吳中行、趙用賢等。錫爵要同館十餘人詣居正求解,居正不納。錫爵獨造喪次,切言之,居正逕入不顧。中行等既受杖,錫爵持之大慟。明年,進禮部右侍郎。居正甫歸治喪,九卿急請召還,錫爵獨不署名。鏇乞省親去。居正以錫爵形己短,益銜之,錫爵遂不出。十二年冬,即家拜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機務。還朝,請禁諂諛、抑奔競、戒虛浮、節侈靡、辟橫議、簡工作。帝鹹褒納。

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相構,以錫爵負時望,且與居正貳,力推之。比錫爵至,與時行合,反出疏力排植等,植等遂去。時時行為首輔,許國次之,三人皆南畿人,而錫爵與時行同舉會試,且同郡,政府相得甚。然時行柔和,而錫爵性剛負氣。十六年,子衡舉順天試第一,郎官高桂、饒伸論之。錫爵連章辨訐,語過忿,伸坐下詔獄除名,桂謫邊方。御史喬璧星請帝戒諭錫爵,務擴其量,為休休有容之臣,錫爵疏辨。以是積與廷論忤。

時群臣請建儲者眾,帝皆不聽。十八年,錫爵疏請豫教元子,錄用言官姜應麟等,且求宥故巡撫李材,不報。嘗因旱災,自陳乞罷。帝優詔留之。火落赤、真相犯西陲,議者爭請用兵,錫爵主款,與時行合。未幾,偕同列爭冊立不得,杜門乞歸。尋以母老,連乞歸省。乃賜道里費,遣官護行。歸二年,時行、國及王家屏相繼去位,有詔趣召錫爵。二十一年正月,還朝,遂為首輔。

先是有旨,是年春舉冊立大典,戒廷臣毋瀆陳。廷臣鑒張有德事,鹹默默。及是,錫爵密請帝決大計。帝遣內侍以手詔示錫爵,欲待嫡子,令元子與兩弟且並封為王。錫爵懼失上指,立奉詔擬諭旨。而又外慮公論,因言“漢明帝馬後、唐明皇王后、宋真宗劉後皆養諸妃子為子,請令皇后撫育元子,則元子即嫡子,而生母不必崇位號以上壓皇貴妃”,亦擬諭以進。同列趙志皋、張位鹹不預聞。帝竟以前諭下禮官,令即具儀。於是舉朝大嘩。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群詣錫爵第,力爭。廷臣諫者,章日數上。錫爵偕志皋、位力請追還前詔,帝不從。已而諫者益多,而岳元聲、顧允成、張納陛、陳泰來、于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鍾化民、項德禎等遮錫爵於朝房,面爭之。李騰芳亦上書錫爵。錫爵請下廷議,不許。請面對,不報。乃自劾三誤,乞罷斥。帝亦迫公議,追寢前命,命少俟二三年議行。錫爵鏇請速決,且曰:“曩元子初生,業為頒詔肆赦,詔書稱‘祗承宗社’,明以皇太子待之矣。今復何疑而弗決哉?”不報。

七月,彗星見,有詔修省。錫爵因請延見大臣。又言:“彗漸近紫微,宜慎起居之節,寬左右之刑,寡嗜欲以防疾,散積聚以廣恩。”逾月,復言:“慧已入紫微,非區區用人行政所能消弭,惟建儲一事可以禳之。蓋天王之象曰帝星,太子之象曰前星。今前星既耀而不早定,故致此災。誠速行冊立,天變自弭。”帝皆報聞,仍持首春待期之說。錫爵答奏復力言之,又連章懇請。十一月,皇太后生辰,帝御門受賀畢,獨召錫爵暖閣,勞之曰:“卿扶母來京,誠忠孝兩全。”錫爵叩頭謝,因力請早定國本。帝曰:“中宮有出,奈何?”對曰:“此說在十年前猶可,今元子已十三,尚何待?況自古至今,豈有子弟十三歲猶不讀書者?”帝頗感動。錫爵因請頻召對,保聖躬。退復上疏力請,且曰:“外廷以固寵陰謀歸之皇貴妃,恐鄭氏舉族不得安。惟陛下深省。”帝得疏,心益動,手詔諭錫爵:“卿每奏必及皇貴妃,何也?彼數勸朕,朕以祖訓后妃不得與外事,安敢輒從。”錫爵上言:“今與皇長子相形者,惟皇貴妃子,天下不疑皇貴妃而誰疑?皇貴妃不引為己責而誰責?祖訓不與外事者,不與外廷用人行政之事也。若冊立,乃陛下家事,而皇三子又皇貴妃親子,陛下得不與皇貴妃謀乎?且皇貴妃久侍聖躬,至親且賢,外廷紛紛,莫不歸怨,臣所不忍聞。臣六十老人,力捍天下之口,歸功皇貴妃,陛下尚以為疑。然則必如群少年盛氣以攻皇貴妃,而陛下反快於心乎?”疏入,帝頷之。志皋、位亦力請。居數日,遂有出閣之命。而帝令廣市珠玉珍寶,供出閣儀物,計直三十餘萬。戶部尚書楊俊民等以故事爭,給事中王德完等又力諫。帝遂手詔諭爵,欲易期。錫爵婉請,乃不果易。明年二月,出閣禮成,俱如東宮儀,中外為慰。

錫爵在閣時,嘗請罷江南織造,停江西陶器,減雲南貢金,出內帑振河南飢,帝皆無忤,眷禮逾前後諸輔臣。其救李沂,力爭不宜用廷杖,尤為世所稱。特以阿並封指被物議。既而郎中趙南星斥,侍郎趙用賢放歸,論救者鹹遭譴謫,眾指錫爵為之。雖連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諒也。錫爵遂屢疏引疾乞休。帝不欲其去,為出內帑錢建醮祈愈。錫爵力辭,疏八上乃允。先累加太子太保,至是命改吏部尚書,進建極殿,賜道里費,乘傳,行人護歸。歸七年,東宮建,遣官賜敕存問,賚銀幣羊酒。

三十五年,廷推閣臣。帝既用於慎行、葉向高、李廷機,還念錫爵,特加少保,遺官召之。三辭,不允。時言官方厲鋒氣,錫爵進密揭力詆,中有“上於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鳥之音”等語。言官聞之大憤。給事中段然首劾之,其同官胡嘉棟等論不已。錫爵亦自闔門養重,竟辭不赴。又三年,卒於家,年七十七。贈太保,諡文肅。

子衡,字辰玉,少有文名。為舉首才,自稱因被論,遂不復會試。至二十九年,錫爵罷相已久,始舉會試第二人,廷試亦第二。授編修,先父卒。

錫爵弟鼎爵,進士。累官河南提學副使。

沈一貫,字肩吾,鄞人。隆慶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充日講官。進講高宗諒陰,拱手曰:“託孤寄命,必忠貞不二心之臣,乃可使百官總己以聽。苟非其人,不若躬親聽覽之為孝也。”張居正以為刺己,頗憾一貫。居正卒,始遷左中允。歷官吏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加太子賓客。假歸。

二十二年起南京禮部尚書,復召為正史副總裁,協理詹事府,未上。王錫爵、趙志皋、張位同居內閣,復有旨推舉閣臣。吏部舉舊輔王家屏及一貫等七人名以上。而帝方怒家屏,譙責尚書陳有年。有年引疾去。一貫家居久,故有清望,閣臣又力薦之。乃詔以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陳於陛同入閣預機務,命行人即家起焉。會朝議許日本封貢。一貫慮貢道出寧波,為鄉郡患,極陳其害,貢議乃止。未幾,錫爵去,於陛位第三,每獨行己意。一貫柔而深中,事志皋等惟謹。其後於陛卒官,志皋病痹久在告,位以薦楊鎬及《憂危竑議》事得罪去,一貫與位嘗私致鎬書,為贊畫主事丁應泰所劾。位疏辨,激上怒罷。一貫惟引咎,帝乃慰留之。

時國本未定,廷臣爭十餘年不決。皇長子年十八,諸請冊立冠婚者益迫。帝責戶部進銀二千四百萬,為冊立、分封諸典禮費以困之。一貫再疏爭,不聽。二十八年,命營慈慶宮居皇長子。工竣,諭一貫草敕傳示禮官,上冊立、冠婚及諸王分封儀。敕既上,帝復留不下。一貫疏趣,則言:“朕因小臣謝廷讃乘機邀功,故中輟。俟皇長子移居後行之。”既而不舉行。明年,貴妃弟鄭國泰迫群議,請冊立、冠婚並行。一貫因再草敕請下禮官具儀,不報。廷議有欲先冠婚後冊立者,一貫不可,曰:“不正名而苟成事,是降儲君為諸王也。”會帝意亦頗悟,命即日舉行。九月十有八日漏下二鼓,詔下。既而帝復悔,令改期。一貫封還詔書,言“萬死不敢奉詔”,帝乃止。十月望,冊立禮成,時論頗稱之。會志皋於九月卒,一貫遂當國。初,志皋病久,一貫屢請增閣臣。及是乃簡用沈鯉、朱賡,而事皆取決於一貫。尋進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自一貫入內閣,朝政已大非。數年之間,礦稅使四出為民害。其所誣劾逮系者,悉滯獄中。吏部疏請起用建言廢黜諸臣,並考選科道官,久抑不下,中外多以望閣臣。一貫等數諫,不省。而帝久不視朝,閣臣屢請,皆不報。一貫初輔政面恩,一見帝而已。東征及楊應龍平,帝再御午門樓受俘。一貫請陪侍,賜面對,皆不許。上下否隔甚,一貫雖小有救正,大率依違其間,物望漸減。

迨三十年二月,皇太子婚禮甫成,帝忽有疾。急召諸大臣至仁德門,俄獨命一貫入啟祥宮後殿暖西閣。皇后、貴妃以疾不侍側,皇太后南面立稍北,帝稍東,冠服席地坐,亦南面,太子、諸王跪於前。一貫叩頭起居訖,帝曰:“先生前。朕病日篤矣,享國已久,何憾。佳兒佳婦付與先生,惟輔之為賢君。礦稅事,朕因殿工未竣,權宜採取,今可與江南織造、江西陶器俱止勿行,所遣內監皆令還京。法司釋久系罪囚,建言得罪諸臣鹹復其官,給事中、御史即如所請補用。朕見先生止此矣。”言已就臥。一貫哭,太后、太子、諸王皆哭。一貫復奏:“今尚書求去者三,請定去留。”帝留戶部陳渠、兵部田樂,而以祖陵衝決,削工部楊一魁籍。一貫復叩首,出擬旨以進。是夕,閣臣九卿俱直宿朝房。漏三鼓,中使捧諭至,具如帝語一貫者。諸大臣鹹喜。翼日,帝疾,廖悔之。中使二十輩至閣中取前諭,言礦稅不可罷,釋囚、錄直臣惟卿所裁。一貫欲不予,中使輒搏顙幾流血,一貫惶遽繳入。時吏部尚書李戴、左都御史溫純期即日奉行,頒示天下,刑部尚書蕭大亨則謂弛獄須再請。無何,事變。太僕卿南企仲劾戴、大亨不即奉帝諭,起廢釋囚。帝怒,並二事寢不行。當帝欲追還成命,司禮太監田義力爭。帝怒,欲手刃之。義言愈力,而中使已持一貫所繳前諭至。後義見一貫唾曰:“相公稍持之,礦稅撤矣,何怯也!”自是大臣言官疏請者日相繼,皆不復聽。礦稅之害,遂終神宗世。

帝自疾瘳以後,政益廢弛。稅監王朝、梁永、高淮等所至橫暴,奸人乘機虐民者愈眾。一貫與鯉、賡共著論以風,又嘗因事屢爭,且揭陳用人行政諸事。帝不省。顧遇一貫厚,嘗特賜敕獎之。一貫素忌鯉,鯉亦自以講筵受主眷,非由一貫進,不為下,二人漸不相能。禮部侍郎郭正域以文章氣節著,鯉甚重之。都御史溫純、吏部侍郎楊時喬皆以清嚴自持相標置,一貫不善也。會正域議奪呂本謚,一貫、賡與本同鄉,寢其議。由是益惡正域,並惡鯉及純、時喬等,而黨論漸興。浙人與公論忤,由一貫始。

三十一年,楚府鎮國將軍華勣訐楚王華奎為假王。一貫納王重賄,令通政司格其疏月余,先上華奎劾華勣欺罔四罪疏。正域,楚人,頗聞假王事有狀,請行勘虛實以定罪案。一貫持之。正域以楚王饋遺書上,帝不省。及撫按臣會勘並廷臣集議疏入,一貫力右王,嗾給事中錢夢皋、楊應文劾正域,勒歸聽勘,華勣等皆得罪。正域甫登舟,未行,而“妖書”事起。一貫方銜正域與鯉,其黨康丕揚、錢夢皋等遂捕僧達觀、醫生沈令譽等下獄,窮治之。一貫從中主其事,令錦衣帥王之禎與丕揚大索鯉私第三日,發卒圍正域舟,執掠其婢僕乳媼,皆無所得。乃以皦生光具獄。二事錯見正域及楚王傳中。

始,都御史純劾御史於永清及給事中姚文蔚,語稍涉一貫。給事中鍾兆斗為一貫論純,御史湯兆京復劾兆斗而直純。純十七疏求去,一貫佯揭留純。至歲乙巳,大察京朝官。純與時喬主其事,夢皋、兆斗皆在黜中。一貫怒,言於帝,以京察疏留。久之,乃盡留給事、御史之被察者,且許純致仕去。於是主事劉元珍、龐時雍、南京御史朱吾弼力爭之,謂二百餘年計典無特留者。時南察疏亦留中,後迫眾議始下。一貫自是積不為公論所與,彈劾日眾,因謝病不出。三十上四年七月,給事中陳嘉訓、御史孫居相復連章劾其奸。一貫憤,益求去。帝為黜嘉訓,奪居相俸,允一貫歸,鯉亦同時罷。而一貫獨得溫旨,雖賡右之,論者益訾其有內援焉。

一貫之入閣也,為錫爵、志皋所薦。輔政十有三年,當國者四年。枝拄清議,好同惡異,與前後諸臣同。至楚宗、妖書、京察三事,獨犯不韙,論者醜之,雖其黨不能解免也。一貫歸,言者追劾之不已,其鄉人亦多受世詆諆雲。一貫在位,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家居十年卒。贈太傅,諡文恭。

方從哲,字中涵,其先德清人。隸籍錦衣衛,家京師。從哲登萬曆十一年進士,授庶吉士,屢遷國子祭酒。請告家居,久不出,時頗稱其恬雅。大學士葉向高請用為禮部右侍郎,不報。中旨起吏部左侍郎。為給事中李成名所劾,求罷,不允。

四十一年,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吳道南並命。時道南在籍,向高為首輔,政事多決於向高。向高去國,從哲遂獨相。請召還舊輔沈鯉,不允。御史錢春劾其容悅,從哲乞罷。帝優旨慰留。未幾,道南至。會張差梃擊事起,刑部以瘋癲蔽獄。王之寀鉤得其情,龐保、劉成等跡始露。從哲偕道南斥之寀言謬妄,帝納之。道南為言路所詆,求去者經歲,以母憂歸。從哲復獨相,即疏請推補閣臣。自後每月必請。帝以一人足辦,迄不增置。

從哲性柔懦,不能任大事。時東宮久輟講,瑞王婚禮逾期,惠王、桂王未擇配,福府莊田遣中使督賦,又議令鬻鹽,中旨命呂貴督織造,駙馬王昺以救劉光復褫冠帶,山東盜起,災異數見,言官翟鳳翀、郭尚賓以直言貶,帝遣中使令工部侍郎林如楚繕修鹹安營,宣府缺餉數月,從哲皆上疏力言,帝多不聽。而從哲有內援,以名爭而已,實將順帝意,無所匡正。

向高秉政時,黨論鼎沸。言路交通銓部,指清流為東林,逐之殆盡。及從哲秉政,言路已無正人,黨論漸息。丁巳京察,盡斥東林,且及林居者。齊、楚、浙三黨鼎立,務搏擊清流。齊人亓詩教,從哲門生,勢尤張。從哲昵群小,而帝怠荒亦益甚。畿輔、山東、山西、河南、江西及大江南北相繼告災,疏皆不發。舊制,給事中五十餘員,御史百餘員。至是六科止四人,而五科印無所屬;十三道止五人,一人領數職。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上官僅四五人,都御史數年空署,督撫監司亦屢缺不補。文武大選、急選官及四方教職,積數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畫憑,久滯都下,時攀執政輿哀訴。詔獄囚以理刑無人不決遣,家屬聚號長安門。職業盡弛,上下解體。

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撫順,朝野震驚。帝初頗憂懼,章奏時下,不數月泄泄如故。從哲子世鴻殺人,巡城御史劾之。從哲乞罷,不允。長星見東南,長二丈,廣尺余,十有九日而滅。是日京師地震。從哲言:“妖象怪徵,層見疊出,除臣奉職無狀痛自修省外,望陛下大奮乾綱,與天下更始。”朝士雜然笑之。帝亦不省。御史熊化以時事多艱、佐理無效劾從哲,乞用災異策免。從哲懇求罷,堅臥四十餘日,閣中虛無人。帝慰留再三,乃起視事。明年二月,楊鎬四路出師,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用紅旗督戰,師大敗。禮部主事夏嘉遇謂遼事之壞,由興邦及從哲庇李維翰所致,兩疏劾之。眾哲求罷,不敢入閣,視事於朝房。帝優旨懇留,乃復故,而反擢興邦為太常少卿。未幾,大清兵連克開原、鐵嶺。廷臣於文華門拜疏,立請批發,又候旨思善門,皆不報。從哲乃叩首仁德門跪俟俞旨,帝終不報。俄請帝出御文華殿,召見群臣,面商戰守方略。亦不報。請補閣臣疏十上,情極哀,始命廷推。及推上,又不用。從哲復連請,乃簡用史繼偕、沈紘,疏仍留中,終帝世寢不下。御史張新詔劾從哲諸所疏揭,委罪群父,誑言欺人,祖宗二百年金甌壞從哲手。御史蕭毅中、劉蔚、周方鑒、楊春茂、王尊德、左光斗,山西參政徐如翰亦交章擊之。從哲連疏自明,且乞罷。帝皆不問。自劉光復系獄,從哲論救數十疏。帝特釋為民,而用人行政諸章奏終不發。帝有疾數月。會皇后崩,從哲哭臨畢,請至榻前起居。召見弘德殿,跪語良久,因請補閣臣,用大僚,下台諫命。帝許之,乃叩頭出。帝素惡言官,前此考選除授者,率候命二三年,及是候八年。從哲請至數十疏,竟不下。帝自以海宇承平,官不必備,有意損之。及遼左軍興,又不欲矯前失,行之如舊。從哲獨秉國成,卒無所匡救。又用姚宗文閱遼東,齮經略熊廷弼去,遼陽遂失。論者謂明之亡,神宗實基之,而從哲其罪首也。

四十八年七月丙子朔,帝不豫,十有七日大漸。外廷憂危,從哲偕九卿台諫詣思善門問安。越二日,召從哲及尚書周嘉謨、李汝華、黃嘉善、黃克纘等受顧命。又二日,乃崩。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鄭貴妃以前福王故,懼帝銜之,進珠玉及侍姬八人啖帝。選侍李氏最得帝寵,貴妃因請立選侍為皇后,選侍亦為貴妃求封太后。帝已於乙卯得疾,丁巳力疾御門,命從哲封貴妃為皇太后,從哲遽以命禮部。侍郎孫如游力爭,事乃止。辛酉,帝不視朝,從哲偕廷臣詣宮門問安。時都下紛言中官崔文升進泄藥,帝由此委頓,而帝傳諭有“頭目眩暈,身體軟弱,不能動履”語,群情益疑駭。給事中楊漣劾文升,並及從哲。刑部主事孫朝肅、徐儀世、御史鄭宗周並上書從哲,請保護聖體,速建儲貳。從哲候安,因言進藥宜慎。帝褒答之。戊辰,新閣臣劉一燝、韓爌入直,帝疾已殆。辛未,召從哲、一燝、爌,英國公張惟賢,吏部尚書周嘉謨,戶部尚書李汝華,禮部侍郎署部事孫如游,刑部尚書黃克纘,左都御史張問達,給事中范濟世、楊漣,御史顧慥等至乾清宮。帝御東暖閣憑几,皇長子、皇五子等皆侍。帝命諸臣前,從哲等因請慎醫藥。帝曰:“十餘日不進矣。”遂諭冊封選侍為皇貴妃。甲戌,復召諸臣,諭冊封事。從哲等請速建儲貳。帝顧皇長子曰:“卿等其輔為堯、舜。”又語及壽宮,從哲等以先帝山陵對。帝自指曰;“朕壽宮也。”諸臣皆泣。帝復問:“有鴻臚官進藥者安在?”從哲曰:“鴻臚寺丞李可灼自雲仙方,臣等未敢信。”帝命宣可灼至,趣和藥進,所謂紅丸者也。帝服訖,稱“忠臣”者再。諸臣出俟宮門外。頃之,中使傳上體平善。日晡,可灼出,言復進一丸。從哲等問狀,曰:“平善如前。”明日九月乙亥朔卯刻,帝崩。中外皆恨可灼甚,而從哲擬遺旨賚可灼銀幣。時李選侍居乾清宮,群臣入臨,諸閹閉宮門不許入。劉一燝、楊漣力拄之,得哭臨如禮,擁皇長子出居慈慶宮。從哲委蛇而已。初,鄭貴妃居乾清宮侍神宗疾,光宗即位猶未遷。尚書嘉謨責貴妃從子養性,乃遷慈寧宮。及光宗崩,而李選侍居乾清宮。給事中漣及御史左光斗念選侍嘗邀封后,非可令居乾清,以沖主付託也。於是議移宮,爭數日不決。從哲欲徐之。至登極前一日,一燝、爌邀從哲立宮門請,選侍乃移噦鸞宮。明日庚辰,熹宗即位。

先是,御史王安舜劾從哲輕薦狂醫,又賞之以自掩。從哲擬太子令旨,罰可灼俸一年。御史鄭宗周劾文升罪,請下法司,從哲擬令旨司禮察處。及御史郭如楚、馮三元、焦源溥,給事中魏應嘉,太常卿曹珖,光祿少卿高攀龍,主事呂維祺,先後上疏言:“可灼罪不容誅,從哲庇之,國法安在!”而給事中惠世揚直糾從哲十罪、三可殺。言:“從哲獨相七年,妨賢病國,罪一。驕蹇無禮,失誤哭臨,罪二。梃擊青宮,庇護奸黨,罪三。恣行胸臆,破壞絲綸,罪四。縱子殺人,蔑視憲典,罪五。阻抑言官,蔽壅耳目,罪六。陷城失律,寬議撫臣,罪七。馬上催戰,覆沒全師,罪八。徇私罔上,鼎鉉貽羞,罪九。代營榷稅,蠹國殃民,罪十。貴妃求封后,舉朝力爭,從哲依違兩可,當誅者一。李選侍乃鄭氏私人,抗凌聖母,飲恨而沒。從哲受劉遜、李進忠所盜美珠,欲封選侍為貴妃,又聽其久據乾清,當誅者二。崔文升用泄藥傷損先帝,諸臣論之,從哲擬脫罪,李可灼進劫藥,從哲擬賞賚,當誅者三。”疏入,責世楊輕詆。從哲累求去,皆慰留。已而張潑、袁化中、王允成等連劾之,皆不聽。其冬,給事中程注復劾之,從哲力求去,疏六上。命進中極殿大學士,賚銀幣、蟒衣,遣行人護歸。

天啟二年四月,禮部尚書孫慎行追論可灼進紅丸,斥從哲為弒逆。詔廷臣議。都御史鄒元標主慎行疏。從哲疏辨,自請削官階,投四裔。帝慰諭之。給事中魏大中以九卿議久稽,趣之上。廷臣多主慎行,罪從哲,惟刑部尚書黃克纘,御史王志道、徐景濂,給事中汪慶百右從哲,而詹事公鼐持兩端。時大學士爌述進藥始末,為從哲解。於是吏部尚書張問達會戶部尚書汪應蛟合奏言:“進藥始末,臣等共聞見。輔臣視皇考疾,急迫倉皇,弒逆二字何忍言。但可灼非醫官,且非知脈知醫者。以藥嘗試,先帝龍馭即上升。從哲與臣等九卿未能止,均有罪,乃反賚可灼。及御史安舜有言,止令養病去,罰太輕,何以慰皇考,服中外。宜如從哲請,削其官階,為法任咎。至可灼罪不可勝誅,而文升當皇考哀感傷寒時,進大黃涼藥,罪又在可灼上。法皆宜顯僇,以泄公憤。”議上,可灼遣戍,文升放南京,而從哲不罪。無何,慎行引疾去。五年,魏忠賢輯“梃擊”、“紅丸”、“移宮”三事為《三朝要典》,以傾正人,遂免可灼戍,命文升督漕運。其黨徐大化請起從哲,從哲不出。然一時請誅從哲者貶殺略盡矣。崇禎元年二月,從哲卒。贈太傅,諡文端。三月,下文升獄,戍南京。

沈紘,字銘縝,烏程人。父節甫,字以安。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禮部儀制主事,厲祠祭郎中。詔建祠禁內,令黃冠祝釐,節甫持不可。尚書高拱恚甚,遂移疾歸。起光祿丞。會拱掌吏部,復移疾避之。萬曆初,屢遷至南京刑部右侍郎。召為工部左侍郎,攝部事。御史高舉言節甫素負難進之節,不宜一歲三遷。吏部以節甫有物望,絀其議。節甫連上疏請省浮費,核虛冒,上興作,減江、浙織造,停江西瓷器,帝為稍減織造數。中官傳奉,節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又嘗獻治河之策,語鑿鑿可用。父憂歸,卒。贈右副都御史。天啟初,紘方柄用,得賜謚端清。

紘與弟演同登萬曆二年進士。紘改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南京禮部侍郎,掌部事。西洋人利瑪竇入貢,因居南京,與其徒王豐肅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紘奏:“陪京都會,不宜令異教處此。”識者韙其言。然紘素乏時譽。與大學士從哲同里閈,相善也。神宗末,從哲獨當國,請補閣臣,詔會推。亓詩教等緣從哲意,擯何宗彥、劉一燝輩,獨以紘及史繼偕名上。帝遂用之。或曰由從哲薦也。疏未發,明年,神宗崩,光宗立,乃召紘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未至,光宗復崩。天啟元年六月,紘始至。

故事,詞臣教習內書堂,所教內豎執弟子禮。李進忠、劉朝皆紘弟子。李進忠者,魏忠賢始名也。紘既至,密結二人,乃奏言:“遼左用兵亟,臣謹於東陽、義烏諸邑及揚州、紘安募材官勇士二百餘,請以勇士隸錦衣衛,而量授材官職。”進忠、朝方舉內操,得淮奏大喜。詔錦衣官訓練募士,授材官王應斗等游擊以下官有差。紘又奏募兵後至者復二百餘人,請發遼東、四川軍前。詔從之。尋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再進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禁中內操日盛,駙馬都尉王昺亦奉詔募兵,願得帷幄重臣主其事。廷臣皆言紘與朝陰相結,於是給事中惠世揚、周朝瑞等劾紘陽托募兵,陰藉通內。劉朝內操,紘使門客誘之。王昺疏,疑出紘教。閹人、戚畹、奸輔內外弄兵,長安片土,成戰場矣。紘疏辨,因請疾求罷。帝慰留之。世揚等遂盡發紘通內狀,刑部尚書王紀再疏劾紘,比之蔡京。紘亦劾紀保護熊廷弼、佟卜年、劉一巘等。詔兩解之。未幾,紀以卜年獄削籍,議者益側目紘。大學士葉向高言“紀、紘交攻,均失大臣體。今以讞獄斥紀,如公論何?”朱國祚至以去就爭,帝皆弗聽。紘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傳歸。逾年卒。贈太保,諡文字。

淮弟演,由工部主事歷官南京刑部尚書。

+贊曰:神宗之朝,於時為豫,於象為蠱。時行諸人有鳴豫之凶, 而無斡蠱之略。外畏清議,內固恩寵,依阿自守,掩飾取名,弼諧無聞,循默避事。《書》曰“股肱惰哉,萬事隳哉”,此孔子所為致嘆於“焉用彼相”也。

部分譯文

申時行,字汝默,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進士第一。授職為修撰。歷任左庶子,負責翰林院的事務。

萬曆五年(1577),由禮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職。當時申時行因為文采與書法而受張居正賞識,含蓄寬容不標新立異,張居正安撫他。六年三月,張居正準備回鄉安葬父親,奏請擴充內閣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的身份入閣參與機要事務。此後,晉升為禮部尚書兼職文淵閣,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學士。張居正攬權很久,操縱部下如同擰去濕水,異己之人全部驅除。等到張居正去世,張四維、申時行相繼執政,實行寬大政策。依次召收老練成熟之人,安排在各個職位,朝廷的議論大都稱讚此舉。然而,此時內閣的權勢很重,六卿大都依從內閣大臣的指向。諸位大臣由張四維、申時行起用,大臣們對他們的寬大之舉感到高興,大都與他們很友好。

張四維服喪回鄉,申時行任首輔。余有丁、許國、王錫爵、王家屏先後同居衙門之中,彼此沒有猜疑。此前輿論被張居正控制,到此時才得舒緩。因為張居正一向親近申時行,人們不能不對他有所諷刺。申時行對外顯出胸懷博大,能夠容人,內心卻本不善良。皇帝雖然高興言官攻擊張居正的缺點,卻很厭惡別人評論時事,論事的人間或遭貶官。眾人因此都責備申時行,口語交相辱罵。諸位大臣又都袒護,申時行堵塞言官之口,言官更加憤怒,申時行因此損害了自己的威望。

萬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張文熙曾諫言以前的內閣大臣的四件專橫恣意的事,奏請皇帝永遠將其禁革。申時行上奏爭辯稱“:張文熙稱部院的百官不應該設定考成簿,送交內閣監察、考核;吏部、兵部的解職授任,不應該一一由內閣裁決;督撫巡按辦事,不應該用密揭請教閣臣;內閣中的票擬,應該讓同官知道。閣臣不稱職應當罷黜,如果合併他們的職權將閣臣全部革職,這是因噎廢食。至於票擬,沒有不與同官商議的事。”皇帝也深信如此,廢棄張文熙的提議不用。御史丁此呂稱侍郎高啟愚用試題勸張居正即王位,皇帝御批奏疏後交給申時行看。申時行回答“:丁此呂用不明不白事構陷人以斬首之罪,恐怕讒言會接踵而來,這不是清明的王朝所應該有的。”尚書楊巍於是請求將丁此呂貶出京城,皇帝依從了楊巍的諫言。而給事御史王士性、李植等人交替上奏彈劾楊巍阿諛申時行,堵塞進諫之路。皇帝不久也後悔此事,下令罷免高啟愚,將丁此呂留用。申時行、楊巍請求離去。余有丁、許國稱:“大臣是國體的維繫,現在因為眾議而留用丁此呂,恐怕不能安撫申時行、楊巍的心。”許國尤其不堪憤怒,特地上奏請求離去,並攻擊那些諫官。副都御史石星、侍郎陸光祖也因此勸諫。皇帝才聽從了楊巍的勸諫,將丁此呂貶出京都,安慰、挽留申時行、許國,而輿論群起攻擊許國。申時行奏請適當處罰議論的人,議論的人更加不滿。不久李植、江東之用大峪山壽宮的事件來動搖申時行未能取勝,被貶職,內閣大臣與言路一天天形同水火。

起初,御史魏允貞、郎中李三才因為科舉試場的事論及申時行的兒子申用懋,被貶官。給事中鄒元標彈劾並罷免了申時行的姻親徐學謨,申時行就借別的奏疏將他驅逐了。不久,他觀察眾情,稍稍提升了三個人的官職,三個人得以不被廢黜。世人因此稱頌申時行為長者。申時行想收買人心,罷除了張居正時所實行的考成法,一切從簡,也多次提出治政意見。曾經因為災變,極力諫稱科稅催促太急迫,征派增加,刑獄繁多,開支侈靡等諸事的禍害。又曾經請求阻止撫按官員為支助工程亂罰款,請求減少織造的數額,催促向諸司轉發奏章。依照尚寶卿徐貞明的提議,請求在京都地區開闢水田。任用鄧子龍、劉彳廷平定隴川,推薦鄭洛為經略,催促順義王東歸,壓制葉夢熊的奏章以便消弭楊應龍的變亂。然而此時天下太平,上下坦然安逸,法紀逐漸鬆弛。申時行以遵循聖旨為要務,不能有大的建樹。皇帝每每到了講筵日期大都傳令免去。申時行奏請即使免去侍講仍應呈送講章。從此之後這就成為成例,於是講筵被永遠罷除。評事名隹於仁呈獻《酒色財氣四箴》。皇帝大為惱怒,召見申時行等人逐條分析,準備從嚴責罰。申時行請求皇帝不要向下散發他的奏章,而勸告名隹於仁自己辭職,名隹於仁由此倖免於懲罰。然而奏章留於宮中的做法由此開始。

萬曆十四年(1586)正月,光宗年滿五歲,而鄭貴妃得寵,生了皇三子常洵,頗有萌生爭奪嫡宗的心思。申時行率領同僚再三請求建立儲宮,皇帝不聽。朝廷大臣因為貴妃的緣故,大都指責宮闈之事,觸怒了皇帝,被嚴厲訓責。皇帝曾下詔讓臣下直言政事。郎官劉復初、李懋檜等人明顯觸犯了貴妃。申時行奏請皇帝頒布詔書,指令各部曹的建議只議論本部門職權之內的事務,聽任長官選擇性地呈送,不能直接遞交皇帝。皇帝甚感高興,眾人大都責怪申時行。

申時行連續奏請建立儲宮。萬曆十八年(1590),皇帝召見皇長子、皇三子,指令申時行等人到毓德宮覲見。申時行跪拜祝賀,請求皇帝趕緊決定大計。皇帝猶豫了很久,頒布詔書稱:“我不喜歡激動、喧擾。近來諸位大臣的奏章一概被留在宮中,厭惡它們離間我父子。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輕慢滋擾,定當在後年冊立皇儲,否則就等皇長子十五歲時舉行冊封。”申時行於是就告誡朝廷大臣不要激發驚擾皇帝。

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張有德奏請準備冊立儀式的禮節制度。皇帝惱怒,命令延期一年。而且內閣也呈送了奏疏。申時行剛好在度假,次輔許國將申時行的姓名列在第一位。申時行秘密上奏,稱:“我正在度假,起初不知道。冊立皇儲的事,皇帝的意思已經很明確。張有德不識大計,希望皇帝親自裁定,不要因為小臣的事而妨礙了大典。”因此,給事中羅大..彈劾申時行,稱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提議,請求冊立皇儲,而暗地裡延緩此事與內宮交好。中書黃正賓又論說申時行陷害同官,巧妙地避開首犯的罪責。兩人都被罷黜官職。御史鄒德泳又上奏,申時行極力請求退職。詔令他乘驛車回鄉。他回鄉三年,光宗才出宮接受講學,他回鄉十年光宗才被立為皇太子。

萬曆四十年(1614),申時行八十歲,皇帝派遣行人問候。詔書傳到他家門前他就去世了。先因為平定雲南嶽鳳,加封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令贈封他為太師,諡號文定。

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師會試中獲第一名,廷試又得第二名,授職為編修。逐漸官至國子監祭酒。

萬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負責翰林院。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即出仕為官,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等人施以廷杖。王錫爵邀集同館的十多人到張居正處請求寬免,張居正徑直入內而不理他。吳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罰,王錫爵扶著他們大哭。第二年他晉升禮部右侍郎。張居正才回鄉處理喪葬,九卿急忙請求召他回京,唯獨王錫爵不簽名。不久,他請求探親而離職。張居正因為王錫爵揭露自己的短處,更加懷恨他,王錫爵因此不出任官職。

萬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返回朝廷,他奏請禁止諂諛、抑制鑽營角逐、戒除虛浮、節制侈靡、鼓勵議政風氣、精簡工作。皇帝都加以褒揚、接納。

起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人產生矛盾,因為王錫爵負有重望,並且與張居正不和,就極力推舉他。等到王錫爵入朝,與申時行結合,他們反而上奏極力排斥李植等人,於是李植等人全部離去。當時申時行任首輔、許國任次輔,三個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錫爵與申時行同時在會試中舉,並且在同一郡,在內閣中相處很好。因為申時行性格柔和,而王錫爵性格剛直氣盛。萬曆十六年(1588),他的兒子王衡考取順天試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饒伸議論此事。王錫爵接連上奏辯駁,話語過於憤恨,饒伸被投入詔獄並從官籍除名,高桂被貶責到邊疆。御史喬璧星奏請皇帝告誡王錫爵,務必擴展他的氣量,成為美善有涵養的大臣,王錫爵上奏辯解。因此逐漸與朝廷議論牴觸。

當時群臣奏請建立皇儲的人很多,皇帝都不聽。萬曆十八年(1590),王錫爵奏請預先教導太子,錄用言官姜應麟等人,並請求寬恕以前的巡撫李材,沒有答覆。曾經因為旱災,自己陳奏請求罷免官職。皇帝下詔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邊疆,議論的人爭相請求出動軍隊,王錫爵主張和平解決,與申時行的意見相合。不久,他與同列爭請冊立皇儲也不成,他關門閉戶請求回鄉。不久因為母親年邁,接連奏請回鄉探親。於是皇帝賜給他路費,派遣官員護送。回鄉兩年,申時行、許國和王家屏相繼離開職位,有詔書催促、召見王錫爵。萬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為首輔。

在此之前有聖旨,這年春季舉行冊立皇儲的大典,告誡朝廷大臣不要輕慢地陳請。朝廷大臣鑒於張有德事件,都表現出沉默。等到此,王錫爵秘密奏請皇帝決定大計。皇帝派遣內侍將親手寫的詔書向王錫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兒子,命令將長子和兩個次子暫且一起分封為王。王錫爵懼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詔草擬諭旨。但是他對外又顧慮公眾的輿論,於是勸諫:“漢明帝的馬後、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劉後都撫養諸位妃子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請皇帝指令皇后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系兒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號以致壓制了皇貴妃。”也擬諭旨呈送宮中。同列趙志皋、張位都沒預先聽說。皇帝竟然將前面的諭告下達給了禮官,下令馬上準備禮儀。因此整個朝廷譁然。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人,集體到王錫爵的府第力爭。朝廷大臣和勸諫的人,奏章每天幾次呈上。王錫爵與趙志皋、張位一起極力奏請皇帝追回先前的詔書,皇帝不依從。不久,勸諫的人更多,而且岳元聲、顧允成、鍾納陛、陳泰來、于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鍾化民、項德禎等人將王錫爵攔在朝房裡,當面與他爭辯此事。李騰芳也上書王錫爵。王錫爵奏請在朝廷商議,皇帝不同意。他奏請當面陳述,沒有答覆。於是他自己彈劾自己的多項失誤,請求接受罷免官職的責罰。皇帝迫於公眾的輿論,追回並擱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議施行冊立的事。王錫爵立即奏請皇帝迅速決定,並說“:過去嫡長子剛出生,已經頒布詔書大赦,詔書稱‘祗承宗社’,明顯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現在又疑惑什麼而不決定呢?”沒有答覆。

七月,彗星出現了,有詔令修行、反省。王錫爵便奏請皇帝召見大臣。又勸諫說“:彗星漸漸接近紫微星座,皇帝應慎重起居的時節,對左右放寬刑罰,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發錢糧以廣布皇恩。”過了一個月,他又勸諫說:“彗星已進入紫微星座,不是僅僅靠用人行政能夠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儲這一件事可以消除災禍。天王的星象稱帝星,太子的星象稱前星。現在前星已經閃耀而皇帝不早做決定,所以招致此災禍。如果迅速冊立皇太子,天象之變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覆知道了,仍堅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觀點。王錫爵的復奏又極力勸諫,並接連上奏懇請。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駕御宮門接受朝賀完畢,單獨召王錫爵到暖閣,慰勞他說:“卿扶持母親來京都,的確是忠孝兩全。”王錫爵叩頭答謝,趁此極力奏請皇帝早日確定國家的根本。皇帝問:“皇后有了兒子,怎么辦?”他答覆:“這種說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現在嫡長子已經十三歲,尚等待什麼?況且從古至今,難道有子弟十三歲了還不讀書的事?”皇帝頗為感動。王錫爵於是奏請皇帝多召見大臣面敘,保護聖體。退出後又上奏極力請求,並且勸諫:“外廷認為貴妃利用皇帝的寵愛而居心叵測,這種歸罪皇貴妃的說法恐怕令鄭氏全族不得安心。希望陛下深思。”皇帝得到奏疏,更加動心,手書詔令告諭王錫爵:“卿每次上奏都提及皇貴妃,為什麼?他們屢次勸告我,我知道祖訓,后妃不得參與宮外事,怎么敢就依從?”王錫爵上奏稱:“現在與皇長子相伴的人,只有皇貴妃的兒子,天下人不懷疑皇貴妃而懷疑誰呢?皇貴妃不引以自責而責備誰?祖訓不參與宮外事,是不參與外廷的用人行政之事。就像冊立,是陛下的家事,而皇三子又是皇貴妃的親兒子,陛下該不會與皇貴妃謀劃吧?而且皇貴妃長期侍奉聖體,至親愛賢惠,外廷議論紛紛,沒有不歸怨她的,我不忍心聽說。我一個六十歲的老人,極力辯駁天下人之口,歸功於皇貴妃,陛下尚且有疑慮。然而必定像眾少年盛氣攻擊皇貴妃,而陛下反倒心情愉快嗎?”奏疏呈入,皇帝點頭稱是。趙志皋、張位也極力請求。過了幾天,於是有了皇子出閣學習的命令。而且皇帝下令廣購珠玉珍寶,供作出閣禮儀之物,計值為三十多萬兩。戶部尚書楊俊民等人拿先制進行爭辯,給事中王德完等人又極力勸諫。皇帝就親手寫詔書告諭王錫爵,想改變時間。王錫爵婉言奏請,才沒有真的改期。第二年二月,皇子出閣的禮儀完成,一切都如同東宮的禮儀,朝廷內外為此感到安慰。

王錫爵在內閣的時候,曾經請求罷除江南的織造,停止江西的陶器貢奉,減少雲南的貢金,撥出內府的錢財賑濟河南的饑荒。皇帝都沒有反對,寵愛之情超過前後的諸位輔臣。他營救李沂,極力爭辯不應該施行廷杖,尤其受世人稱道。只因為阿諛二王並封之旨意被眾人議論。不久,郎中趙南星遭貶斥,侍郎趙用賢放逐回鄉,上疏救助的人都遭譴責或貶職,眾人都認為是王錫爵所為。雖然他接連上奏自我表白並援救眾人,人們最終不能諒解他。於是王錫爵屢次上奏稱病請求退休。皇帝不想他離去,為他撥出內庫的錢修建齋戒之所,禱祈他痊癒。王錫爵極力推辭,八次上奏皇帝才同意。先已累次加封太子太保,至此命令他改任吏部尚書,進入建極殿,賞賜他路費,乘坐驛車,由行人護送回鄉。回鄉七年,冊立太子,皇帝派遣官員帶著敕令向他問候,賞賜他銀幣、羊、酒。

萬曆三十五年(1607),朝廷推舉內閣大臣。皇帝已經任用了于慎行、葉向高、李廷機,還想念王錫爵,特意加封他為少保,派遣官員去召喚他。他多次推辭,皇帝不同意。當時,言官鋒芒正盛,王錫爵秘密上奏竭立詆毀,其中有“皇上對奏章一概留在宮中,特別鄙夷它們,稱之為禽鳥的聲音”等話語。言官聽說這些後大為憤恨。給事中毅然最先彈劾他,同官胡嘉棟等人也議論不已。王錫爵也自己關門自養,最終推辭而不赴京。又過了三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贈封為太保,諡號文肅。

沈一貫,字肩吾,鄞人。隆慶二年(1568)的進士。選任庶吉士,授職為檢討,擔當日講官。進宮講授高宗喪事時,他拱手稱:“託孤寄命,必須是忠貞無二心的大臣,才可以使百官以自己為總領,聽從吩咐。倘若不是這種人,不如親自聽政攬事才是孝呀。”張居正以為他是諷刺自己,很惱恨沈一貫。張居正去世後,他才任左中允。歷任吏部左侍郎兼讀學士,加封為太子賓客。請假回到家鄉。

萬曆二十二年(1594),他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又受召見並任命為正史的副總裁,協助負責詹事府,他沒有到任。王錫爵、趙志皋、張位同處內閣,又有聖旨要求推舉內閣大臣。吏部推舉舊輔臣王家屏以及沈一貫等七個人。而皇帝正惱怒王家屏,就責備了尚書陳有年。陳有年稱病離去。沈一貫在家居住很久,向來就有清正的聲望,內閣大臣又極力推薦他。於是詔令他任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陳於陛一道進入內閣,參與機要事務,皇帝指令行人到他家中請他。遇上朝廷議論允許日本受封並朝貢。沈一貫顧慮貢道由寧波辟出,成為鄉郡的禍患,極力陳述它的危害,朝貢的議論才終止。不久,王錫爵離去,陳於陛位居第三,每每執意孤行。沈一貫性情柔和而城府很深,與趙志皋等共事很謹慎。此後,陳於陛死於任上,趙志皋病癱了很久,正在休假,張位因為推薦楊鎬和《憂危..議》的事情獲罪離去,沈一貫與張位曾經私下致函楊鎬,被贊畫主事丁應泰彈劾。張位上奏爭辯激怒了皇帝而遭罷免,沈一貫只是引咎自責,皇帝於是撫慰,挽留他。

當時皇儲沒有確定,朝廷大臣爭執了十多年也沒有決定。皇長子十八歲時,奏請進行冊立、加冠、完婚的提議更急迫。皇帝責令戶部提供二千四百萬兩白銀,作為冊立、分封等典禮的費用,以此使戶部為難。沈一貫再次上奏爭辯,皇帝不聽。萬曆二十八年(1600),皇帝命令營造慈慶宮給予皇長子居住。竣工時,告諭沈一貫草擬敕令昭示於禮官,呈交冊立、加冠、完婚以及諸王受封的禮儀。敕令呈入宮中,皇帝又留住而不下達。沈一貫上奏催促,皇帝卻說:“我因為小臣謝廷氵贊乘機邀功,所以暫停。等到皇長子遷移住處後再施行。”最終沒有舉行。第二年,貴妃的弟弟鄭國泰迫於眾人輿論請求冊立、加冠、完婚同時進行。沈一貫於是再次草擬敕令請求皇帝下達給禮官準備禮儀,沒有答覆。朝廷的議論中有想先行加冠、完婚,後冊立的提議,沈一貫不同意,說:“沒有正名,就苟且成事,這是將儲君降為諸王。”遇上皇帝又頗為不省悟,下令當天就舉行。九月十八日夜晚二更的時候,頒布詔書。最後皇帝又後悔,命令更改時間。沈一貫封好詔書將它還給皇帝,說:“我萬死不敢奉詔。”皇帝這才沒有中止冊立之事。十月十五日,完成了冊立的禮儀,當時的輿論很稱道他。遇上趙志皋在九月去世,於是沈一貫屢次奏請增添內閣大臣。等到此時才選拔任用沈鯉、朱賡入閣,而事情都取決於沈一貫。不久,晉升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自從沈一貫進入內閣,朝政已經大為不同。數年之間,礦稅使四出成為百姓的禍害。他們誣陷、彈劾而逮捕、囚禁的人,都滯留在獄中。吏部奏疏請求起用因為勸諫而被廢黜的各位大臣,同時考選科道官,皇帝長久壓抑奏章而不下達,朝廷內外大都觀望內閣大臣。沈一貫等人多次勸諫,皇帝都不省悟。而且皇帝長期不上朝廷,內閣大臣屢次奏請,都沒有答覆。沈一貫初輔政,面謝皇恩,只見了皇帝一次。東征與平定楊應龍,皇帝再次御臨午門樓受理俘獲。沈一貫奏請陪同、侍候,賜予他面陳的機會,皇帝都不同意。皇上臣下間的隔膜很大,沈一貫雖然小有救助,但大都是在皇帝和群臣之間調和,因此他的聲望逐漸減弱。

到了萬曆三十年(1602)二月,皇太子剛完成婚禮,皇帝忽然患病。急忙將諸位大臣召至仁德門,不久,唯獨命令沈一貫到啟祥宮後殿的西暖閣。皇后、貴妃因病不在皇帝身邊侍候,皇太后面對南方站立而稍處皇帝之後,皇帝稍稍靠右,穿戴整齊地席地而坐,也面向南方,太子、諸王跪在跟前。沈一貫叩頭後起身、坐定,皇帝說“:先生請上前。我的病一天天嚴重,在位已經很久,沒有遺憾。佳兒和佳婦託付給先生,希望輔佐他成為賢君。礦稅的事,我因為宮殿的工程沒有完成,暫時收取它,現在可以與江南的織造、江西的陶器一起停止不再進行,所派遣的太監都下令返回京都。法司釋放長期關押的囚犯,勸諫而被治罪的諸位大臣都恢復官職,給事中、御史都按所奏請的補充、任用。我只見先生這一次了。”說完就臥倒了。沈一貫哭泣,太后、太子、諸王都哭泣。沈一貫又奏請:“現在尚書多人請求離去,請皇帝決定去留。”皇帝留下了戶部的陳蕖、兵部的田樂,而因祖陵的要道衝決,削奪了工部楊一魁的官籍。沈一貫再次叩首,出宮擬旨呈進。當晚,內閣大臣和九卿都在朝房中值夜班。半夜三更,宮中使者捧來告諭,都如皇帝對沈一貫所說的話。諸位大臣都很高興。

第二天,皇帝的病好了,後悔此事。宮中使者二十多人到內閣中取先前的告諭,稱礦稅不可以罷除,釋放囚犯,錄用正直的大臣都聽您裁決。”沈一貫想不還聖諭,宦官就叩頭,幾乎流血,沈一貫惶恐就交納了聖諭。當時吏部尚書李戴、左都御史溫純希望馬上奉行,頒詔告知天下,刑部尚書蕭大亨則稱釋放囚犯必須再次奏請。不久,事情變化,太僕卿南企中彈劾李戴、蕭大亨不迅速遵奉皇帝的聖諭,啟用廢黜的官吏,釋放囚犯。皇帝惱怒,將兩件事都壓制不再施行。當皇帝想追回成命時,司禮太監田義極力爭辯。田義勸諫更加急切,而宮中使者已經拿著沈一貫所繳納的先前的聖諭回來了。後來田義見到沈一貫就唾棄地說“:你稍稍堅持一下,礦稅就撤除了,膽怯什麼!”從此大臣、言官上奏請求罷免礦稅使的人每天都有,皇帝皆不再聽從礦稅的禍害,於是橫行神宗一世。

皇帝自從病好了之後,政治更加廢弛。稅監王朝、梁永、高淮等人橫徵暴斂,許多奸詐的人乘機肆虐老百姓。沈一貫與沈鯉、朱賡共同撰寫奏章加以諷諫,又曾經就事屢次爭辯,並且陳述用人與行政等事,皇帝不理。皇帝待沈一貫很好,曾經特別賜予敕令褒獎他。沈一貫一向顧忌沈鯉,沈鯉也自以為講筵而受皇帝寵愛,不是由沈一貫引薦,不甘居其下,二人漸漸不和。禮部侍郎郭正域以文章的氣節著稱,沈鯉很器重他。都御史溫純、吏部侍郎楊時喬都以清廉自持相標榜,沈一貫不喜歡他們。遇上郭正域提議剝奪呂本的諡號,沈一貫、朱賡與呂本是同鄉,壓制了他的提議。從此他更加厭惡郭正域以及沈鯉、溫純、楊時喬等人,而黨論逐漸興起。浙江人與公眾議論相違逆,由沈一貫開始。

萬曆三十一年(1603),楚府的鎮國將軍華責力攻擊楚王華奎是假王。沈一貫收受了楚王的大量賄賂,指令通政司將此奏疏阻滯了一個多月,先呈進華奎彈劾華責力的四條欺騙的罪狀。郭正域是楚人,很聽說了一些有關假王之事的傳聞,奏請皇帝勘探虛實以便審定罪案。沈一貫壓制此事。郭正域將楚王行賄的事奏疏給皇帝,皇帝不理。等到撫按臣一起核查以及朝廷大臣們將議論集中奏報皇帝時,沈一貫又極力袒護楚王,唆使給事中錢夢皋、楊應文彈劾郭正域,勒令他回鄉聽候勘查;華責力等人都被治罪。郭正域登船尚未起航,而“妖書”的事情發生。沈一貫正懷恨郭正域與沈鯉,他的黨羽康丕揚,錢夢皋等人逮捕了僧侶達觀、醫師沈令譽等人,投入監獄,竭力整治他們。沈一貫坐中主持,指令錦衣帥王之禎與康丕揚將沈鯉的私宅大搜了三天,派兵圍困了郭正域的船,搜掠他的婢女、僕從、乳母,都沒有獲取他所要的證據。於是將白敫生光結案。兩件事在郭正域與楚王傳中都有記載。

開始,都御史溫純彈劾御史於永清和給事中姚文尉,話語稍稍涉及沈一貫。給事中鍾兆斗替沈一貫疏論溫純,御史湯兆京又彈劾鍾兆斗而認為溫純行為正直。溫純十七次上奏請求離去,沈一貫佯裝竭力挽留溫純。到了乙巳年(1605),對京城和朝廷的官員全面考察。溫純與楊時喬主持此事,錢夢皋、鍾兆斗都在罷黜之列。沈一貫惱怒,上奏皇帝,將京察的奏疏留在宮中。此後很久,便將被察處的給事,御史全部留用,並同意溫純結束仕途而離去。因此,主事劉元珍、龐時雍,南京御史朱吾弼極力爭辯,稱統計二百多年的典制,沒有特加挽留的人。當時南京考察的奏疏也留在宮中,後來迫於眾議才下發。沈一貫從此不被公論所看重,彈劾一天天增多,於是他稱病不出門。

萬曆三十四年(1606)七月,給事中陳嘉訓、御史孫居相又接連彈劾他奸詐、貪婪。沈一貫惱恨,更加請求離去。皇帝替他罷免了陳嘉訓,剝奪了孫居相的俸祿,同意沈一貫回鄉,沈鯉也同時被罷免。而唯獨沈一貫得到溫和的御旨,雖然朱賡袒護他,疏論者更加攻擊他有內援。

沈一貫進入內閣,由王錫爵、趙志皋舉薦。輔政十三年,當政四年,與清流議論相衝突,喜歡相同的意見,厭惡不同的。宗親、妖書、京察等三件事偏偏冒犯了天下大不韙之事,疏論者以為不齒,即使他的黨羽也因此受株連。沈一貫回鄉,諫言諸官仍追著彈劾不止,他的鄉里人也多受到世人的詆毀。沈一貫在位時,加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在家居住十年後去世。贈封太傅,諡號文恭。

方從哲,字中涵,他的先祖是山東德清人。戶籍隸屬錦衣衛,家住京城。方從哲考取萬曆十一年(1583)的進士,授任庶吉士,多次遷官後升任國子監祭酒。請假在家休養,長期不出任官職,當時人們頗為稱道他恬靜雅正。大學士葉向高奏請任用他為禮部右侍郎,沒有答覆。御旨起用他任吏部左侍郎。被給事中李成名彈劾,請求罷職,皇帝不同意。

萬曆四十一年(1613),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吳道南一起受命。當時吳道南尚在官籍,葉向高任首輔,政事大多由葉向高裁決。葉向高離開京都,方從哲便獨自為相。奏請召回舊輔臣沈鯉,皇帝不同意。御史錢春彈劾他逢迎取悅皇上,方從哲請求罷職。皇帝下詔好言撫慰,挽留。不久,吳道南到來。遇上張差遭梃擊的事件發生,刑部以瘋癲為名將他藏匿在監獄中。王之肕搜取了情況,龐保、劉成等人的馬腳開始顯露。方從哲與吳道南斥責王之肕言語荒謬,皇帝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吳道南遭輿論的詆毀,多次請求辭職,後來因母親的喪事而回鄉。方從哲又單獨任宰相,馬上上奏請求推舉、補充內閣大臣。從此之後每月必定奏請。皇帝認為一個人足以勝任,終究沒有增添內閣大臣。

方從哲的性格柔弱、懦腐,不能勝任大事。當時東宮長期停止講授,瑞王的婚禮過期,惠王、桂王沒有選擇配偶,福府的莊田派宦官督促賦稅,又提議下令賣鹽,御旨指令呂貴監督織造,駙馬王籨因為救助劉光復被剝奪冠帶,山東興起盜賊,多次出現災變,言官翟鳳罛、郭尚賓因為直言勸諫貶職,皇帝派宦官傳令工部侍郎林如楚修繕鹹安宮,宣府數月缺糧餉,方從哲都上奏極力勸諫,皇帝大都不聽。而方從哲有內援,為名譽而爭辯罷了,實際準備順從皇帝的意志,沒有匡正什麼。

葉向高執政時,黨論鼎沸。言官與吏部相交結,指責清流派為東林黨,於是將他們全部驅逐。等到方從哲執政,言官中已經沒有正直之人,黨論漸漸平息。丁巳年(1616)的京察,將東林黨人全部貶斥,並波及隱居之人。齊楚浙三黨鼎立,著力搏擊清流派。齊人亓詩教,是方從哲的門生,勢力尤為囂張。

方從哲親昵群小,而皇帝懈怠,荒疏也更加厲害。京郊、山東、山西、河南、江西以及大江南北相繼報告災變,奏疏都沒下發。舊制,給事中五十多人,御史一百多人。此時,六科只有四個人,而五科的官印沒有歸屬;十三道只有五個人,一人負責幾職。在京城之外,巡撫一律不能代理。六部堂的上級高員僅四、五人,都御史數年空缺,督撫監司也多次空缺,沒有補充。文武大選、急選官以及四方的教職,累計數千人,因為吏、兵兩科缺掌印人而不簽憑證,長期滯留京都,時常攀附內閣的公車哀怨、訴說。詔獄的囚犯,因為沒有人負責刑部,不做判決遣送,家屬聚集在長安門號哭。職司各業全部廢弛,上下級分離,脫節。

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大清的軍隊攻克撫順,朝野震驚。皇帝起初很憂慮、懼怕,時時下達文書,不出幾個月就像原來一樣遲緩。方從哲的兒子方世鴻殺了人,巡城御史彈劾他。方從哲請求罷職,皇帝不同意。長星出現在東南方,長二丈,寬一尺多,過了十九天才消失。當天,京城發生地震。方從哲上奏稱“:妖象與怪徵兆,層出迭見,除了我盡職,痛心修身、反省之外,希望陛下大振天綱,使天下更新。”朝廷人紛紛地譏笑他。皇帝也不做反省。御史熊化因為時事多艱、輔佐無效而彈劾方從哲,請求依災變的方策罷免他。方從哲懇求罷免自己的官職,堅持在家躺臥四十多天,內閣空虛無人。皇帝再三撫慰、挽留,他才起身處置事務。

第二年二月,楊鎬分四路出兵,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用紅旗督戰,官軍大敗。禮部主事夏嘉遇稱遼地事情的嚴重,由趙興邦與方從哲庇護李維翰所造成的,兩次上奏彈劾他們。方從哲請求罷職,不敢進入內閣,在朝房處理政務。皇帝下優詔懇留,才如常上班,而且反而提升趙興邦為太常少卿。不久,大清的軍隊接連攻克開原、鐵嶺。朝廷大臣在文華門跪拜上奏,請求立即批示、發放奏章,又在思善門等候聖旨,都沒有答覆。於是,方從哲在仁德門叩首,跪著等候皇帝的答覆,皇帝始終沒有答覆。不久,奏請皇帝出宮,駕臨文華殿,召見群臣,當面商議戰守的策略,也沒有答覆。他十次上奏請求補充內閣大臣,心情極度悲哀,皇帝才命令朝廷大臣推舉。等到推舉給皇上,又不任用。方從哲又接連奏請,才選用史繼偕、沈紘,奏疏仍然留在宮中,終萬曆皇帝之世沒有下達。御史張新詔彈劾方從哲的諸封奏疏,歸罪於君王,誑言騙人,祖宗二百多年的基業毀壞在方從哲的手中。御史蕭毅中、列蔚、周方鑒、楊春茂、王尊德、左光斗,山西的參政徐如翰也相繼上奏攻擊他。方從哲接連上奏表白自己,並請求罷免官職。皇帝都沒有理會。自從劉光復被投入監獄,方從哲數十次上奏相救。皇帝特例釋放他為平民,而用人與行政的諸件奏章始終沒有下發。皇帝患病幾個月。遇上皇后逝世,方從哲剛剛哭完,就奏請到皇帝龍床前侍候。皇帝在弘德殿召見他,他跪著訴說了很久,於是奏請補充內閣大臣,任用大臣,下發諫書、命令。皇帝同意了,他才叩頭出門。皇帝一向厭惡言官。在此之前的考選後任職、授命的人,都要候職二、三年。等到這時候,等待再次任職的人則要四年。方從哲幾十次上奏想請求任命這些人最終沒有下發。皇帝自認為天下平安,官吏不必完備,有意減少他們。等到遼左的兵事興起,又不想矯正以前的過失,照舊施行。方從哲單獨執政,最終沒有什麼匡扶、救助。又任用姚宗文到了遼東察看,將經略熊廷弼傾軋離去,於是丟失了遼陽。論事者稱明朝的滅亡,實際上由神宗釀成,而方從哲是罪魁禍首。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九日,皇帝不舒適,十七天后漸漸加重。外廷憂慮,方從哲與九卿台諫到思善門問安。過了兩天,皇帝召見方從哲和尚書周嘉謨、李汝華、黃嘉善、黃克纘等人接受遺命。又過了兩天,皇帝才逝世。

八月二十八日,光宗繼位。鄭貴妃因為以前福王的緣故,怕皇帝懷恨她,呈送珠玉以及八名侍姬利誘皇帝。所選送的侍姬李氏最受皇帝寵愛,於是貴妃請求立選侍為皇后,選侍也替貴妃請求冊封太后。皇帝已經在乙卯(九月六日)患病,丁巳(九月八日)病重,命令方從哲冊封貴妃為皇太后,方從哲趕緊命令禮部。侍郎孫如游極力爭辯,此事才終止。辛酉(九月十二日),皇帝不朝見,方從哲與朝廷大臣到宮門前問安。當時京城紛紛傳說宦官崔文升進呈泄藥,皇帝因此萎靡,而且皇帝的聖諭中有“頭目眩暈,身體軟弱,不能動腳”的話,眾人的情緒更加疑惑、驚駭。給事中楊漣彈劾崔文升並波及方從哲。刑部主事孫朝肅、徐儀世,御史鄭宗周一起呈書方從哲,請求保護聖體,迅速建立皇儲。方從哲向皇帝問安,於是勸諫皇帝慎重吃藥。皇帝褒揚並答應了他。戊辰(九月十九日),新任內閣大臣劉一火景、韓火廣上任,皇帝的病情已經很危險。辛未(九月二十日),皇帝召喚方從哲、劉一火景、韓火廣,英國公張惟賢,吏部尚書周嘉謨,戶部尚書李汝華,禮部侍郎署理部中事務的孫如游,刑部尚書黃克纘,左都御史張問達,給事中范濟世、楊漣,御史顧忄造等人到乾清宮。皇帝駕御東暖閣靠著茶几,皇長子、皇五子等人都侍從在旁。皇帝命令諸位大臣上前,方從哲等人便奏請皇帝慎重就醫、服藥。皇帝說“:十多天沒有吃了。”於是下諭冊封選侍為皇貴妃。甲戌(九月二十五日),又召見諸位大臣,告諭冊封的事。方從哲等人奏請迅速冊立皇儲。皇帝看著皇長子說:“你們輔佐他成為堯、舜。”又談及壽宮,方從哲等人以先帝的山陵作答。皇帝指著自己說:“我的壽宮。”諸位大臣都哭泣了。皇帝又問“:有位鴻臚官敬呈藥物,他在哪裡?”方從哲回答“: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方,我們不敢相信。”皇帝命令召李可灼來,催促他調配藥物奉獻給皇帝,即所謂的紅丸。皇帝服完一再稱他為“忠臣”。諸位大臣退出恭候在宮門外。宦官傳告皇上身體平安。將近下午三至五時,李可灼出來,稱又呈送了一粒紅丸。方從哲等人詢問狀況,他回答:“像先前一樣平安。”第二天即九月二十六日卯時(上午五至七時),皇帝逝世。朝廷內外都恨李可灼,而方從哲擬遺旨卻賞賜李可灼銀幣。當時李選侍居住在乾清宮,群臣進去哭訴,諸宦官緊閉宮門不允許進去。劉一火景、楊漣極力譏諷他們,才得以依禮面對皇帝哭泣,擁著皇長子出來,住進慈慶宮。方從哲只是周鏇而已。

起初,鄭貴妃住在乾清宮侍候神宗的病體,光宗登基後她仍然沒有遷移。尚書周嘉謨責備貴妃的從子鄭養性,於是她遷居慈寧宮。等到光宗逝世,而李選侍住在乾清宮。給事中楊漣和御史左光斗思慮選侍曾經要求冊封為后,不可以讓她居住乾清宮,以防衝撞了皇帝的囑託。因此商議遷移宮殿,爭辯幾天不能決定。方從哲想慢慢處理。新皇帝登基的前一天,劉一火景、韓火廣邀約方從哲到宮門奏請,選侍才移居噦鸞宮。第二天庚辰,熹宗登基。

在此之前,御史王安舜彈劾方從哲輕率地推薦瘋癲的醫生,又獎賞他以掩飾自己。方從哲草擬太子的指令,罰李可灼一年的俸祿。御史鄭宗周彈劾崔文升的罪行,請交給法司,方從哲擬令由司禮察處。等到御史郭如楚、馮三元、焦源溥,給事中魏應嘉,太常卿曹王光,光祿少卿高攀龍,主事呂維祺,先後上奏說“:李可灼的罪行誅之難泄其憤,方從哲卻庇護他,國法何在?”而且給事中惠世揚徑直檢舉方從哲的十條罪狀、三條可殺的理由。上奏稱:“方從哲獨任七年宰相,妨礙賢良禍害國家,為第一條罪狀。驕橫愚鈍,沒有禮節,在皇帝去世處理事務時出現失誤,為第二條罪狀。在太子宮中發生梃擊案,庇護奸黨,為第三條罪狀。隨心所欲,破壞皇帝的詔書,為第四條罪狀,縱容兒子殺人,蔑視法令、典章,為第五條罪狀。阻撓、抑制言官,堵塞皇帝的耳目,為第六罪狀。丟失城池違反法令,寬縱撫臣,為第七條罪狀。馬上督戰,全軍覆沒,為第八條罪狀。徇私騙上,使輔臣蒙羞,為第九條罪狀。代征專賣稅,侵蝕國家,殃及百姓,為第十條罪狀。貴妃請求封為皇后,舉朝極力爭辯,方從哲模稜兩可,為第一件該殺的事。李選侍是鄭氏親近的人,凌辱聖母,致使聖母飲恨而死。方從哲接受了劉遜、李進忠所盜取的美珠,想封選侍為貴妃,又聽任她長期居住乾清宮,為第二件該殺的事。崔文升用泄藥傷害先帝的身體,諸位大臣議論此事,方從哲想逃脫罪責,李可灼奉獻毒藥,方從哲還擬作賞賜,為第三件該殺的事。”奏疏呈入,皇帝責備惠世揚輕率地詆毀人。方從哲多次請求離去,皇帝都撫慰挽留。不久,張潑、袁化中、王允成等人接連彈劾他,皇帝仍不聽。當年冬天,給事中程注又彈劾他,皇帝仍不聽。方從哲極力請求離去,六次上奏,皇帝任命他為中極殿大學士,賞賜銀幣、蟒衣,派遣行人護送他回鄉。

天啟二年(1622)四月,禮部尚書孫慎行追究李可灼奉獻紅丸的事,斥責方從哲為謀害君王的逆賊。詔令朝廷大臣商議。都御史鄒元標贊同孫慎行的奏疏。方從哲上奏辯解,自己請求削奪官階,發配到邊遠的地方,皇帝下諭安慰他。給事中魏大中因為九卿的提議長期拖延,上奏催促。朝廷大臣大都贊同孫慎行給方從哲定的罪名,只有刑部尚書黃克纘,御史王志道、徐景濂,給事中汪慶百般偏袒方從哲,而詹事公鼐持中立態度。當時大學士韓火廣陳述呈送藥的前後經過,替方從哲解脫。因此吏部尚書張問達與戶部尚書汪應蛟聯合上奏稱:“呈送藥的前後經過,我們一起耳聞目睹。輔臣探視皇帝的病,情形急迫、倉促,怎么忍心說‘弒逆’二字?但是李可灼不是醫官,而且也不是知脈懂醫道的人。用藥做嘗試,先帝就去世了。方從哲與我們九卿未能制止,都有罪,反而賞賜李可灼。等到御史王安舜上奏,只令他以養病而離去,處罰太輕,怎么告慰先帝,讓朝廷內外心服。應該像方從哲的請求,削奪他的官階,依法追究。至於李可灼的罪行不勝誅殺,而崔文升在先帝不幸感染傷寒的時候,呈送大黃涼藥,罪行又在李可灼之上,依法都應該處決示眾,以泄公憤。”奏議呈上,李可灼被遣送去戍邊,崔文升貶至南京,而方從哲沒有治罪。不久,孫慎行稱病離去。天啟五年(1625)魏忠順輯錄“梃擊”、“紅丸”、“移宮”三件事編成《三朝要典》以傾軋正直的人,於是免去了李可灼的戍邊之罰,任命崔文升督導漕運。他的黨羽徐大化請求啟用方從哲,方從哲不出仕。然而一時間請求誅殺方從哲的人被貶官、殺戮幾乎殆盡。

崇禎元年(1628)二月,方從哲去世。贈封太傅,諡號文端。三月將崔文升投入監獄,戍守南京。

沈紘,字銘鎮,烏程人。

他的父親沈節甫,字以安。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進士。授職為禮部儀制主事,歷任祠祭郎中。詔令在禁宮建祠,讓道士在裡邊祭祀祈福,沈節甫堅持不贊同。尚書高拱對他非常惱恨,於是他稱病歸鄉。後起用為光祿寺丞。遇上高拱負責吏部,又稱病迴避他。萬曆初年,逐次升遷至南京刑部右侍郎。神宗召見並委任他任工部左侍郎,負責工部事務。御史高舉稱沈節甫一向負有緩進的節操,不應該一年三次升遷。吏部因為沈節甫有眾望,否定了高舉的提議。沈節甫接連上奏請求減少浮費、核查虛冒,阻止興作,減少江浙的織造,停止江西的瓷器,神宗為此稍稍減少了織造的數額。宦官傳承俸祿,沈節甫堅持不同意,並且上奏勸諫此事。又曾提出治理黃河的方案,意見切實,值得採用。他在父親去世後回鄉,至去世。贈封右副都御史。天啟初年,沈紘剛剛任官,他的父親被賜予端清的諡號。

沈紘與弟弟沈演同時考取萬曆二十年(1592)的進士。沈紘改任庶吉士,授職為檢討。官至南京禮部侍郎,負責禮部事務。西洋人利瑪竇入京朝貢,於是居住在南京,與他的門徒王豐肅等人倡導天主教,士大夫中很多人信奉它。沈紘上奏稱:“陪京是都會之地,不適宜讓異教在此存在。”有識之人贊同他的勸諫。然而沈紘向來沒有什麼聲譽。與大學士方從哲是小同鄉,互相友善。神宗末年,方從哲單獨執政,奏請補充內閣大臣,詔令公眾推舉。亓詩教等人遵循方從哲的心意排斥何宗彥、劉火廣之流,唯獨將沈紘和史繼偕的姓名呈上。皇帝就任用了他們。有的人說是由方從哲推薦,奏疏沒有下發。第二年,神宗逝世,光宗繼位,這才召見沈紘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還沒有到任,光宗也逝世了。天啟元年(1612)六月,沈紘才到任。

先例,詞臣在內書堂做講授,所教的宦官要行弟子之禮。李進忠、劉朝都是沈紘的弟子。李進忠是魏忠賢最初的姓名。沈紘到任後,與他們兩人秘密結交,於是上奏稱:“遼左的戰事急迫,我在東陽、義烏等城邑以及揚州、淮安招募材官和勇士二百多人,請將勇士編入錦衣衛,而對材官依照才幹授予官職。”李進忠、劉朝正好負責內宮事務,得到沈紘的奏疏,大為高興。詔令錦衣官訓練所招募的兵士,授予材官王應斗等人為游擊以下不同級別的官職。沈紘又上奏招募了二百多名兵士,請求撥發到遼東、四川的軍隊中。詔令依從了。不久,加封他為太子太保,進入文淵閣,再晉升為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禁宮的練兵之事一天天興盛,駙馬都尉王籨也奉詔招募兵丁,希望得到身居帷幄中的重臣支持。朝廷大臣都稱沈紘與劉朝暗中勾結,因此給事中惠世揚、周朝瑞等人彈劾沈紘表面上藉口招募兵丁,暗中憑藉此舉與宦官勾結。劉朝在宮中練兵,沈紘派門客誘惑他。王籨的奏疏,懷疑出自沈紘的教唆。宦官、外戚親貴、奸邪輔臣在宮廷內外操練兵馬,片土之地的京城,成了戰場。沈紘上奏辯解,就請求因病罷職。皇帝撫慰、挽留他。惠世揚等人便詳盡揭發了沈紘與宮內太監勾結的情況,刑部尚書王紀再上奏彈劾沈紘,將他與蔡京並論。沈紘也彈劾王紀保護熊廷弼、佟卜年、劉一山獻等人。皇帝兩度頒詔化解此事。不久,王紀因為佟卜年的獄案被削奪官籍,議論的人更加對沈紘側目而視。大學士葉向高上奏稱“:王紀、沈紘互相攻擊,都有失大臣的體統。現在因為劉一山獻的獄案貶責王紀,談何公論?”朱國祚以辭職相爭辯,皇帝都不聽。沈紘自感不安,於是極力請求離去。皇帝令他乘驛車歸鄉。過了一年去世。贈封為太保,諡號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