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三十六

作者:張廷玉等

楊士奇 楊榮(曾孫旦) 楊溥(馬愉)

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隨母適羅氏,已而復宗。貧甚。力學,授徒自給。多游湖、湘間,館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諸儒修《太祖實錄》,士奇已用薦征授教授當行,王叔英復以史才薦。遂召入翰林,充編纂官。尋命吏部考第史館諸儒。尚書張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經生言也。”奏第一。授吳王府審理副,仍供館職。成祖即位,改編修。已,簡入內閣,典機務。數月進侍講。

永樂二年選宮僚,以士奇為左中允。五年進左諭德。士奇奉職甚謹,私居不言公事,雖至親厚不得聞。在帝前,舉止恭慎,善應對,言事輒中。人有小過,嘗為揜覆之。廣東布政使徐奇載嶺南土物饋廷臣,或得其目籍以進。帝閱無士奇名,召問。對曰:“奇赴廣時,群臣作詩文贈行,臣適病弗預,以故獨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當無他意。”帝遽命毀籍。

六年,帝北巡,命與蹇義、黃淮留輔太子。太子喜文辭,贊善王汝玉以詩法進。士奇曰:“殿下當留意《六經》,暇則觀兩漢詔令。詩小技,不足為也。”太子稱善。

初,帝起兵時,漢王數力戰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憐趙王年少,寵異之。由是兩王合而間太子,帝頗心動。九年還南京,召士奇問監國狀。士奇以孝敬對,且曰:“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托。”帝悅。十一年正旦,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勿罷朝賀。侍郎儀智持不可。士奇亦引宋仁宗事力言之。遂罷賀。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輔太子居守。漢王譖太子益急。帝還,以迎駕緩,盡征東宮官黃淮等下獄。士奇後至,宥之。召問太子事。士奇頓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諸臣交章劾士奇不當獨宥,遂下錦衣衛獄,尋釋之。

十四年,帝還京師,微聞漢王奪嫡謀及諸不軌狀,以問蹇義。義不對,乃問士奇。對曰:“臣與義俱侍東宮,外人無敢為臣兩人言漢王事者。然漢王兩遣就藩,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還宮。居數日,帝盡得漢王事,削兩護衛,處之樂安。明年進士奇翰林學士,兼故官。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學士,仍兼學士。明年復坐輔導有闕,下錦衣衛獄,旬日而釋。

仁宗即位,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帝御便殿,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帝望見士奇,謂二人曰:“新華蓋學士來,必有讜言,試共聽之。”士奇入言:“恩詔減歲供甫下二日,惜薪司傳旨征棗八十萬斤,與前詔戾。”帝立命減其半。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呂震請即吉。士奇不可。震厲聲叱之。蹇義兼取二說進。明日,帝素冠麻衣絰而視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國公張輔服如之。朝罷,帝謂左右曰:“梓宮在殯,易服豈臣子所忍言,士奇執是也。”進少保,與同官楊榮、金幼孜並賜“繩愆糾繆”銀章,得密封言事。尋進少傅。

時藩司守令來朝,尚書李慶建議發軍伍余馬給有司,歲課其駒。士奇曰:“朝廷選賢授官,乃使牧馬,是貴畜而賤士也,何以示天下後世。”帝許中旨罷之,已而寂然。士奇復力言。又不報。有頃,帝御思善門,召士奇謂曰:“朕向者豈真忘之。聞呂震、李慶輩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為所傷,不欲因卿言罷耳,今有辭矣。”手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言養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頓首謝。群臣習朝正旦儀,呂震請用樂,士奇與黃淮疏止。未報。士奇復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報可。越日,帝召謂曰:“震每事誤朕,非卿等言,悔無及。”命兼兵部尚書,並食三祿。士奇辭尚書祿。

帝監國時,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詔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則詔書不信,懼者眾矣。如漢景帝之待衛綰,不亦可乎。”帝即罷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謙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為白其罔,得復秩。又大理少卿弋謙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謙應詔陳言。若加之罪,則群臣自此結舌矣。”帝立進謙副都御史,而下敕引過。

時有上書頌太平者,帝以示諸大臣,皆以為然。士奇獨曰:“陛下雖澤被天下,然流徙尚未歸,瘡痍尚未復,民尚艱食。更休息數年,庶幾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顧蹇義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誠,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無一言。豈果朝無闕政,天下太平耶?”諸臣慚謝。是年四月,帝賜士奇璽書曰:“往者朕膺監國之命,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國忘身,屢歷艱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以來,嘉謨入告,期予於治,正固不二,簡在朕心。茲創製‘楊貞,一印賜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譽。”尋修《太宗實錄》,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俱充總裁官。未幾,帝不豫,召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至思善門,命士奇書敕召太子於南京。

宣宗即位,修《仁宗實錄》,仍充總裁。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親征,平之。師還,次獻縣之單家橋,侍郎陳山迎謁,言漢、趙二王實同心,請乘勢襲彰德執趙王。榮力贊決。士奇曰:“事當有實,天地鬼神可欺乎?”榮厲聲曰:“汝欲撓大計耶!今逆黨言趙實與謀,何謂無辭?”士奇曰:“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兩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無罪者宜厚待之,疑則防之,使無虞而已。何遽加兵,傷皇祖在天意乎?”時惟楊溥與士奇合。將入諫,榮先入,士奇繼之,閽者不納。尋召義、原吉入。二人以士奇言白帝。帝初無罪趙意,移兵事得寢。比還京,帝思士奇言,謂曰:“今議者多言趙王事,奈何?”士奇曰:“趙最親,陛下當保全之,毋惑群言。”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處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璽書幸甚。”於是發使奉書至趙。趙王得書大喜。泣曰:“吾生矣。”即上表謝,且獻護衛,言者始息。帝待趙王日益親而薄陳山。謂士奇曰:“趙王所以全,卿力也。”賜金幣。

時交阯數叛。屢發大軍征討,皆敗沒。交阯黎利遣人偽請立陳氏後。帝亦厭兵,欲許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皆言與之無名,徒示弱天下。帝召士奇、榮謀。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綏荒服,不為無名。漢棄珠厓,前史以為美談,不為示弱,許之便。”尋命擇使交阯者。蹇義薦伏伯安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雖蠻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國。”帝是之,別遣使。於是棄交阯,罷兵,歲省軍興巨萬。

五年春,帝奉皇太后謁陵,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及士奇、榮、幼孜、溥,朝太后於行殿。太后慰勞之。帝又語士奇曰:“太后為朕言,先帝在青宮,惟卿不憚觸忤,先帝能從,以不敗事。又誨朕當受直言。”士奇對曰:“此皇太后盛德之言,願陛下念之。”尋敕鴻臚寺。士奇老有疾,趨朝或後,毋論奏。帝嘗微行,夜幸士奇宅。士奇倉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廟之身自輕?”帝曰:“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後數日,獲二盜,有異謀。帝召士奇,告之故。且曰:“今而後知卿之愛朕也。”帝以四方屢水旱,召士奇議下詔寬恤,免災傷租稅及官馬虧額者。士奇因請並蠲逋賦薪芻錢,減官田額,理冤滯,汰工役,以廣德意。民大悅。逾二年,帝謂士奇曰:“恤民詔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詔減官田租,戶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廢格者論如法。”士奇復請撫逃民,察墨吏,舉文學、武勇之士,令極刑家子孫皆得仕進。又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舉所知,備方面郡守選。皆報可。當是時,帝勵精圖治,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有所論奏,帝皆虛懷聽納。

帝之初即位也,內閣臣七人。陳山、張瑛以東宮舊恩入,不稱,出為他官。黃淮以疾致仕。金幼孜卒。閣中惟士奇、榮、溥三人。榮疏闓果毅,遇事敢為。數從成祖北征,能知邊將賢否、厄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然頗通饋遺,邊將歲時致良馬。帝頗知之,以問士奇。士奇力言:“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榮嘗短卿及原吉,卿乃為之地耶?”士奇曰:“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帝意乃解。其後,語稍稍聞,榮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歡。帝亦益親厚之,先後所賜珍果、牢醴、金綺衣、幣、書器無算。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齡。軍國大政關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榮、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詣閣諮議,然後裁決。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意。士奇首請練士卒,嚴邊防,設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罷偵事校尉。又請以次蠲租稅,慎刑獄,嚴核百司。皆允行。正統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師。四年乞致仕。不允。敕歸省墓。未幾,還。

是時中官王振有寵於帝,漸預外庭事,導帝以嚴御下,大臣往往下獄。靖江王佐敬私饋榮金。榮先省墓,歸不之知。振欲藉以傾榮,士奇力解之,得已。榮尋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興師征麓川,帑藏耗費,士馬物故者數萬。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勢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輒執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嘗侵暴殺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議不即加法,封其狀示士奇。復有人發稷橫虐數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傷士奇意,降詔慰勉。士奇感泣,憂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贈太師,諡文貞。有司乃論殺稷。

初,正統初,士奇言瓦剌漸強,將為邊患,而邊軍缺馬,恐不能御。請於附近太僕寺關領,西番貢馬亦悉給之。士奇歿未幾,也先果入寇,有土木之難,識者思其言。又雅善知人,好推轂寒士,所薦達有初未識面者。而于謙、周忱、況鍾之屬,皆用士奇薦,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為世名臣雲。

次子〈禾道〉,以蔭補尚寶丞。成化中,進太常少卿,掌司事。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簡入文淵閣,為更名榮。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晚,寧夏報被圍。召七人,皆已出,獨榮在,帝示以奏。榮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餘日,圍解矣。”夜半,果奏圍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也!”江西盜起,遣使撫諭,而令都督韓觀將兵繼其後。賊就撫奏至,帝欲賜敕勞觀。榮曰:“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帝益重之,再遷至侍講。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諸臣同賜二品服。評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事亦遂決。

五年,命往甘肅經畫軍務,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閱城堡。還奏武英殿。帝大悅,值盛暑,親剖瓜啖之。尋進右庶子,兼職如故。明年以父喪給傳歸。既葬,起復視事。又明年,母喪乞歸。帝以北行期迫不許,命同胡廣、金幼孜扈從。甘肅總兵官何福言脫脫不花等請降,需命於亦集乃。命榮往甘肅偕福受降,持節即軍中封福寧遠侯。因至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務。還陳便宜十事。帝嘉納之。

八年從出塞,次臚朐河。選勇士三百人為衛,不以隸諸將,令榮領之。師鏇,餉不繼。榮請盡以供御之餘給軍,而令軍中有餘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明年乞奔喪,命中官護行。還詢閩中民情及歲豐歉,榮具以對。尋命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

十年,甘肅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為邊患。乃復遣榮至陝西,會豐城侯李彬議進兵方略。榮還奏言:“隆冬非用兵時,且有罪不過數人,兵未可出。”帝從其言,叛者亦降。明年復與廣、幼孜從北巡。又明年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說經史,兼領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帝嘗晚坐行幄,召榮計兵食。榮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十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從還京師。明年復從北征。

十六年,胡廣卒,命榮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諸大臣多忌榮,欲疏之,共舉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榮者。”諸大臣乃不敢言。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明年定都北京。會三殿災,榮麾衛士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之。榮與幼孜陳便宜十事。報可。

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師還,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征阿魯台。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從之。明年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又明年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啟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於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家富,曾孫曄為建寧指揮,以貲敗。詳《宦官傳》。

曄從弟旦,字晉叔,弘治中進士。歷官太常卿。以忤劉瑾,左遷知溫州府,治最,稍遷浙江提學副使。瑾誅,累擢至戶部侍郎,督京、通倉,出理餉甘肅。還,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討平番禺、清遠、河源諸瑤。嘉靖初,遷至南京吏部尚書。張璁、桂萼驟進,旦率九卿極言不可。會吏部尚書喬宇罷,召旦代之,未至,為給事中陳洸所劾,勒致仕。年七十餘卒。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悅。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十二年,東宮遣使迎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系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系錦衣衛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

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明年建弘文閣于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士奇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詔官繼博士,敬編修,澄給事中,日值閣中。命溥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尋進太常卿,兼職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居四年,以母喪去,起復。九年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閣如故。

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總計。”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六年歸省墓,尋還。

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嘆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諡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

馬愉,字性和,臨朐人。宣德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九年秋,特簡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進學文淵閣,以愉為首。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再遷至侍讀學士。時王振用事,一日,語楊士奇、榮曰:“朝廷事久勞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吾輩衰殘,無以效力,當擇後生可任者,報聖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榮失言。榮曰:“彼厭吾輩矣,一旦內中出片紙令某人入閣,且奈何?及此時進一二賢者,同心協力,尚可為也。”士奇以為然。翼日,遂列侍讀學士苗衷、侍講曹鼐及愉名以進。由是愉被擢用。五年詔以本官入內閣,參預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十二年卒。贈尚書兼學士。贈官兼職,自愉始。

愉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務寬厚。嘗奏天下獄久者多瘐死,宜簡使者分道決遣。帝納焉。邊警,方命將,而別部使至,眾議執之。愉言:“賞善罰惡,為治之本。波及於善,非法。乘人之來執之,不武。”帝然之,厚遣其使。

贊曰: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部分譯文

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年喪父,隨母改嫁羅氏,不久復宗。家境非常貧寒。他致力於學問,靠教授生徒來自給。多次遊歷於湖、湘之間,以館居江夏的時間最長。建文初年,皇上召集儒生修撰《太祖實錄》,士奇已經被推薦為教授參加編修,王叔英又以士奇有史才而推薦他。士奇於是被召入翰林院,任編纂官。不久皇上命吏部考核史館的儒生。尚書張..得到士奇的策論,說:“這不是讀經書生的言論。”把他上奏為第一名。士奇被授予吳王府審理副官,仍擔任史館職務。成祖即位後改任編修官。不久,被選進內閣,主管樞機事務,數月後升為侍講。

永樂二年(1404)選拔內宮臣僚,任命士奇為左中允。五年升任左諭德。士奇奉職非常謹嚴,居家時從不談論公事,即使是至親好友也不讓他們知道。在皇帝面前,他舉止恭敬謹慎,善於應對,所談論的事情常能切中要害。別人有小過,常為他們掩蓋。廣東布政使徐奇運來嶺南的土特產饋贈給廷巨,有人得到送禮清單,上呈給皇上。皇上見上面沒有士奇的名字,便將他召來詢問。士奇回答說“:徐奇赴廣東時,群臣作文為他送行,臣當時正患病,沒有參加,所以唯獨我沒有趕上。現在我是否得到禮物還不知道,況且禮物很輕,應當沒有別的意思。”皇上於是命人將名單燒掉。

六年(1408),皇上北巡,命士奇與蹇義、黃淮留下輔佐太子。太子喜歡文學辭章,讚譽王汝玉以詩法謀取進身之階。士奇說“:殿下應當留心讀《六經》,閒暇時間則看看兩漢的詔令。詩是小技,不足以治國安邦。”太子稱善。

當初,皇上起兵時,漢王多次力戰有功。皇上允諾事成之後將他立為太子。但後來漢王沒有得立,便產生怨望情緒。皇上又可憐趙王年少,對他特別寵愛。於是這兩位王爺聯合離間太子,皇上頗為心動。九年(1411)皇上回南京,召見士奇詢問太子監國的情況。士奇說他很孝敬,並且說:“殿下天資很高,即使有了過失也一定要弄清楚,然後加以改正。他存心愛人,決不辜負陛下的重託。”皇上高興。十一年元旦,有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不要罷朝賀。侍郎儀智說不可。士奇也引宋仁宗故事極力主張不可朝賀。於是罷朝賀。第二年,皇上北征。士奇仍輔佐太子留守。這時漢王更急迫地誣陷太子。皇上回京時,以迎駕遲緩的罪名,將黃淮等東宮屬官全部投進監獄。士奇後到,得到皇上寬宥。皇上召問有關太子的事情。士奇叩頭說道“:太子與當初一樣孝敬,所有迎駕拖沓遲緩的過失,都是臣等的罪過。”皇上的怒意才消除。行在所的大臣一起上書彈劾士奇,說不該唯獨寬宥他。於是將士奇投入錦衣衛監獄,不久獲釋。

十四年(1416),皇上回京師,聽到有關漢王陰謀奪嫡以及其他不軌行為的一些傳聞,便問蹇義。蹇義不答,於是問士奇。士奇回答說“:臣與蹇義都在東宮侍奉太子,外人都不敢對我們兩人說及漢王的事。但漢王兩次被遣到他的藩國去,他都不肯去。現在他知道陛下將要遷都,總是請求留守南京。望陛下好好考慮他的用意。”皇上默然不語,起身回宮。幾天后,皇上全部獲知了漢王所做的事情,便削奪了他的兩個護衛,把他安置在樂安。第二年進升士奇為翰林學士,兼任原職。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學士,仍兼學士。第二年又犯輔導有誤的過失,被投進錦衣衛監獄,十天后獲釋。

仁宗即位後,被提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皇上御臨便殿,蹇義、夏原吉奏完事還沒有退下。皇上望見士奇,對兩人說:“新華蓋殿大學士來了,他肯定有正直的言論,讓我們來聽聽。”士奇上前說道“:聖恩減少歲供的詔令才下兩天,惜薪司便傳出聖旨要徵收八十萬斤棗子,這與前日的詔令不符。”皇上立即命令減去半數。按制度喪服要穿二十七日,期滿後呂震請換上吉服。士奇說不行。呂震厲聲呵斥他。蹇義將這兩種意見進呈給皇上。第二天,皇上頭戴白帽,身穿麻衣,腰系麻帶來視朝。廷臣中只有士奇和英國公張輔與皇上一樣著喪服。罷朝後,皇上對左右的人說:“先帝梓宮還停殯待葬,改易服裝豈是做臣子的所忍心說的?士奇做得對。”士奇進位少保,與同官楊榮、金幼孜一起得到皇上賜給的“繩愆糾繆”銀章,可以將奏章密封后再上呈談論政事。不久升為少傅。

當時布政使、郡守縣令來朝見,尚書李慶建議把軍隊多餘的馬匹發給有關官員,然後國家每年向他們徵收馬駒。士奇說“:朝廷選拔賢才授予官職,現在讓他們去牧馬,這是貴畜生而賤士啊。怎么向天下後世交待呢?”皇上允諾發中旨取消這一做法,但過後便寂然無聞了。士奇又極力建言,但不見回音。不久,皇上御臨思善門,召見士奇,對他說“:我先前哪能是真的忘了這件事?聽說呂震、李慶這幫人都不喜歡你,朕念你孤身一人,恐怕被他們傷害,所以不想因為你的反對而停罷這件事。現在有辭了。”於是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寫的《養馬不便疏》,讓士奇起草敕令頒行。士奇叩頭稱謝。群臣練習朝賀元旦的禮儀,呂震請求用音樂,士奇與黃淮上疏請停止不用。沒見答覆。士奇再奏,在殿庭中一直等到夜漏十刻。答覆說:“可。”過了一天,皇上召士奇,對他說:“呂震每事都要誤我,要不是有愛卿等人的爭辯,真是後悔不及。”命士奇兼兵部尚書,並享受三職俸祿。士奇辭掉了尚書的俸祿。

皇上監國時,不滿意御史舒仲成,這時想加罪於他。士奇說:“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寬宥原先所有忤逆聖旨的人。現在如果將仲成治罪,則詔書就會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您就像漢景帝對待衛綰一樣,難道不可以嗎?”皇上便放棄將仲成治罪。有人說大理寺卿虞謙談論事情時不注意保密。皇上大怒,將他降官一級。士奇為他辯白,虞謙得以復職。又大理寺少卿弋謙因上書言事而得罪。士奇說“:弋謙回響詔書陳述自己的觀點,如果加罪給他,則群臣從此以後將不敢說話了。”皇上馬上升弋謙為副都御史,並下敕令承認錯誤。

當時有人上書歌頌太平,皇上拿給大臣們看,他們都以為然。唯獨士奇說:“陛下雖然恩澤廣布於天下,但還有流離失所的人,天下的瘡痍還沒有癒合,人民生活還很艱難。還要休養生息幾年,才可望看到天下太平。”皇上說“:對。”隨即對蹇義等人說“:我以滿腔至誠對待各位愛卿,望你們匡正輔佐。但士奇曾五次上書,而你們皆沒有一言。難道說朝廷真的沒有失政,天下太平了嗎?”諸位大臣慚愧而退。這年四月,皇上賜給士奇璽書說“:以前我肩負監國使命,愛卿你侍候於左右,我們同心同德,一起獻身國事,公而忘私,多次經歷艱難,意志不曾動搖。自我即位以來,你進獻佳計,期望我治好國家,忠貞不二,這些我都記在心裡。茲創製‘楊貞一印’賜給愛卿。尚望努力修身,以成就英明賢良之美譽。”不久修纂《太宗實錄》,士奇與黃淮、金幼孜、楊溥都充任總裁官。不久,皇上病危,將士奇和蹇義、黃淮、楊榮召到思善門,命令士奇寫敕令將太子從南京召回。

宣宗即位後,編修《仁宗實錄》,士奇仍充任總裁官。宣德元年(1426),漢王高煦造反。皇上親自出征,平定了叛亂。回師途中,經過獻縣單家橋時,侍郎陳山前來拜見,說漢王、趙王實是同心合謀,請求乘勢襲擊彰德,擒拿趙王。楊榮極力贊成。士奇說:“論事應當有事實根據,天地鬼神難道可以欺騙嗎?”楊榮厲聲說道“:你想阻撓大計嗎?現在逆黨都說趙王實是參與了計畫,怎能說沒有根據?”士奇說:“太宗皇帝有三個兒子,所以當今皇上只有兩個叔父。有罪的當然不可赦免,而無罪的應當好好地對待他。如果對他有懷疑的話,加以防範,不使產生禍患就行了,何必急於動武,而傷害了皇祖在天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與士奇意見一致。士奇將去諫阻皇上,而楊榮已先進去了,士奇想跟著進去,但被守門衛士擋住了。一會兒皇上召蹇義、夏原吉進去。兩人把士奇的話告訴了皇上。皇上開始本就沒有加罪於趙王的意思,移師討伐趙王的事終於得以止息。等到回京後,皇上思考士奇的話,對他說“:現在人們多在議論趙王的事,怎么辦?”士奇說“:趙王是您最親的人,陛下應該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議論所迷惑。”皇上說“:我想將群臣的奏章封好,送給趙王看,讓他自己處理,你看怎么樣?”士奇說“:好,如再得一封璽書更好。”於是皇上派使者將璽書送到趙國。趙王得到書信後大喜,哭著說:“我可以活下去了。”馬上上表稱謝,並且獻出護衛。人們的議論這才停息。皇上對待趙王日益親近,而陳山則受到了冷遇。皇上對士奇說“:趙王能夠得以保全,全仗了愛卿之力。”賜給士奇金幣。

當時交趾多次反叛。朝廷屢次派大軍征討,都失敗了。交趾黎利派人偽請封立陳氏的後代。皇上也厭兵了,想準許他的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的人,都說許給他沒有理由,這樣做只能是向天下示弱。皇上召見士奇、楊榮來商議。兩人堅持說“:陛下體恤人民的生命,對邊遠地區採取安撫政策,不能說沒有理由。漢朝放棄珠崖,前代史家把它作為美談,而不認為是示弱。準許交趾人的請求為便。”不久命令挑選出使交趾的使者。蹇義推薦伏伯安能言善辯。士奇說“:如果言語不忠不信,即使到蠻貊民族地區也行不通。伏伯安是個小人,出使交趾只會讓國家蒙受恥辱。”皇上同意他的意見,另外派遣了使者。於是放棄交趾,罷兵,每年省下的軍費達數萬。

五年(1430)春,皇上陪同皇太后拜祭陵墓,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和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朝見皇太后。太后慰勞了他們。皇上又對士奇說“:太后曾對朕說,先帝在青宮時,只有你不怕觸犯先帝,而先帝也能聽從你的勸諫,所以才不會把事情弄糟。太后還教誨我應當接受梗直的言論。”士奇答道“:這都是皇太后盛德之言,願陛下好好體會。”不久皇上敕令鴻臚寺,說士奇老而有病,趨朝如果落後了,不要照章論奏。皇上曾微服出行,晚上幸臨士奇家。士奇倉皇出來迎接,叩頭說道:“陛下一身的安危關係到宗廟國家,奈何不自加珍重?”皇上說:“想與你談一談,所以就來了。”過了幾天,抓到兩個強盜,發現他們有特別的陰謀。皇上召見士奇,把這事告訴了他,然後說:“現在才知道你對朕的愛護。”

皇上因四方屢有水旱災害,便召見士奇,討論下詔寬恤百姓,免除受災嚴重地區的租稅,承養官馬因受災而導致虧損的也免以課稅。士奇趁機請求免除拖欠的賦稅、薪炭錢和牧草錢,減少官田租額,審理滯留的冤案,停止工程建設,以廣布愛民之德。百姓非常高興。過了兩年,皇上對士奇說:“體恤人民的詔書已經下了很久了,現在還有要撫恤的嗎?”士奇說“:先前的詔書說要減少官田的租率,但戶部仍照舊額徵收。”皇上不高興地說“:現在首先推行這一政策,不執行的依法論罪。”士奇又請安撫逃亡的百姓,考察貪官污吏,選舉長於文學和有勇武的人才,令被判了極刑的人的子孫都可以進入仕途為官。又請讓三品以上的廷臣和布政司、按察司長官,各自推薦所了解的人才,以備各部門和地方郡守選用。答覆都說可行。當時,皇上勵精圖治,士奇等人齊心輔佐,海內稱頌為國家大治、天下太平。皇上於是仿效古代君臣遊玩的故事,每年春節,給百官放假十天。皇上車駕也時常到西苑萬歲山遊玩,學士們一路相隨,互相賦詩唱和,從容地詢問民間疾苦。大臣有什麼論諫疏奏,皇上都虛心地聽從和採納。

皇上剛即位時,內閣大臣有七人。其中陳山、張瑛是皇上做東宮太子時的舊恩,但因不稱職,已經出任別官。黃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已去世。內閣中只剩下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豪放開朗,果斷剛毅,辦事敢作敢為。他曾多次跟隨成祖北征,對守邊將領賢明與否,邊防要塞的險易遠近,敵情的順逆,都有了解。但他也頗通饋贈之道,守邊將領每年常有良馬送給他。皇上對此頗有了解,便問士奇。士奇極力辯解說:“楊榮精通邊防事務,這一點臣等都不如他。不應該因這點小缺點而對他產生介意。”皇上笑著說“: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難道反而要為他說話嗎?”士奇說:“願陛下就像寬容臣的過錯一樣寬容楊榮。”皇上這才消除了介意。後來,這些話漸漸傳開了,楊榮為此覺得愧對士奇,兩人相處得更好了。皇上對他也更加親善,先後賜給的珍貴果品、牛羊美酒、錦衣金幣、書籍器用無數。

宣宗逝世,繼位的英宗年方九歲,軍國大政都稟報太皇太后。太后放心任用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有事情便派中宮使者到內閣商議,然後做出決定。三人也很自信,從容地理政。士奇首先請訓練士兵,加強邊防,設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派文武官員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罷設偵事校尉。又請逐步減免租稅,慎重執法量刑,嚴格考核百官。太后都允許推行。正統初年,朝政清明,可以說是士奇等人的功勞。三年(1438),《宣宗實錄》修成,士奇升為少師。四年請求退休。皇上不允許,敕令回家掃墓。不久,回京。

這時宦官王振為皇上所寵愛,逐漸干預外朝的事務,教導皇上用嚴刑對待大臣,大臣往往被投入獄中。靖江王佐敬私下送金給楊榮。楊榮當時回家掃墓,回來後不知道這事。王振想藉此排擠楊榮,士奇極力調解,才得以無事。楊榮不久去世,士奇、楊溥更加孤立了。第二年於是發大軍征討麓川,國庫錢財大量耗費,士卒戰馬以及物質損失達數萬。又過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勢力更盛,他大作威福,百官稍有觸犯,馬上逮捕入獄。廷臣人人震恐,士奇也無法制止他。

士奇既已年老,兒子楊稷非常傲慢,曾經侵凌弱者,犯下殺人之罪。言官紛紛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馬上對他繩之以法,先把他的罪狀拿給士奇看。又有人揭發楊稷殘暴施虐的數十件事,於是楊稷受到審判。年老有病的士奇受到控告,皇上怕他身心受到傷害,便下詔安慰勸勉。士奇感動而泣,從此憂憤不能起。九年(1444)三月去世,終年八十歲。贈太師,諡文貞。有關官員於是依法誅殺楊稷。

當初,正統初年,士奇說瓦剌逐漸強盛,將成為邊防的禍患,而邊防軍缺少馬匹,恐怕不能抵禦。請讓他們於附近的太僕寺領取馬匹,另外西番的貢馬也全部撥給他們。士奇死後不久,也先果然入侵,遂發生了土木堡之難。有識之士還在懷念他的話。士奇還很善於知人,好推薦貧寒之士,所推薦的還有些是開始不認識的。像于謙、周忱、況鍾等人,都是得到士奇的推薦,當了一二十年的官。他們的廉潔和才能冠絕於天下,成為當代的名臣。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被授予編修官。成祖剛進入京師時,楊榮迎謁在馬前說“:殿下是先拜謁太祖陵呢,還是先即位?”成祖馬上驅駕拜謁太祖陵。楊榮從此受到知任。成祖即位後,把楊榮選入文淵閣,為他改名為榮。一同當值的七人中,楊榮年齡最小,也非常警敏。有天晚上,寧夏來報告說被圍,皇上召七人,他們都已出去,只有楊榮在,皇上將奏報給他看。楊榮說:“寧夏城很堅固,人民又都習戰,從發出奏報到現在已過了十幾天了,寧夏城之圍應該已經解了。”到夜半時,果然有奏報來說圍已解了。皇上對楊榮說“:你怎么預測得這么準?”江西有盜賊發生,皇上遣使者去招撫,而令韓觀率兵隨後出發。賊人接受招撫的奏報傳到,皇上想賜敕慰勞韓觀。楊榮說“:推算奏報發出時,韓觀還沒到達,不應給他論功。”皇上更加敬重他,再升他為侍講。太子建立後,楊榮進升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內閣當值的諸臣同被賜給二品官服。他評議各部門事宜,都合皇上意旨,又被賜給衣服錢幣。皇上非常威嚴,與大臣們議事不能決斷時,常常發怒。楊榮一到,皇上臉色便轉好了,而事情也決定了。

永樂五年(1407)他受命前往甘肅經劃軍務,所過之處他都觀察山川形勢,了解軍民情況,檢查城堡。回來後他在武英殿向皇上匯報,皇上非常高興。當時正值盛暑,皇上親自切瓜給他吃。不久他升為右庶子,仍兼前職。第二年他父親去世,皇上讓他乘驛車回去。父親下葬後,他被召回任事。又過了一年,母親去世,楊榮請求回家,皇上因北行日期臨近,沒有批准,命他同胡廣、金幼孜扈從北行。甘肅總兵官何福說脫脫不花等人請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皇上命楊榮往甘肅與何福一起受降,持節就在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楊榮順便到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劃邊防事務。回來後他上奏十項建議,皇上很欣賞地採納了。

八年(1410),他隨從皇上出塞,到達臚朐河。皇上挑選出三百名勇士做護衛,但不交給別的將領,而是交給楊榮統領。回師時,糧餉供應不上,楊榮請將供給皇上的剩餘部分撥給部隊,還令軍中有剩餘糧食的可以相互借貸,等入塞後國家加倍償還。部隊因此得以渡過難關。第二年他請求奔喪,皇上命宦官為他護行。回來後皇上詢問他福建民情以及當年收成情況,楊榮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諸皇孫在文華殿讀書。

十年(1412),甘肅守臣宋琥上書說:“叛寇老的罕逃到赤斤蒙古,將成為邊患。”皇上於是派楊榮到陝西,會同豐城侯李彬商議進兵方略。楊榮回來後上奏說“:隆冬不是用兵時節,而且有罪的不過數人,不應該出兵。皇上聽從他的建議,叛逆的人也投降了。第二年楊榮又與胡廣、金幼孜隨從北巡。再過一年征伐瓦剌時,太孫侍行。皇上命楊榮閒暇時間向太孫解釋經史,兼管尚寶司事務。凡是宣詔出令,以及旗志符驗,都要得到楊榮的奏報之後,皇上才發出。有一天晚上皇上坐在行幄中,召楊榮去商議部隊的糧餉問題。楊榮回答說“:選擇將領進行屯田,訓練有方,耕種有時,這樣便可以做到糧餉充足了。”十四年,楊榮和金幼孜一同進升為翰林學士,仍兼庶子,隨從皇上回到京師。第二年又隨從北征。

十六年(1418),胡廣去世,命楊榮掌管翰林院事務。楊榮更見親任。大臣們多嫉妒楊榮,想讓皇上疏遠他,於是他們共同推舉楊榮為祭酒。皇上說“:我當然知道他可以勝任,現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們才不敢再說話。十八年,楊榮進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學士。第二年定都北京。正值三殿失火,楊榮指揮衛士搶出圖籍制誥,抬到東華門外。皇上褒獎他。楊榮和金幼孜上奏十項建議,回報說可行。

二十年(1422)楊榮又隨從皇上出塞,軍事都令他參與決策,給他的賞賜非常優厚。回師後,慰勞將士,分為四等賜宴,楊榮和金幼孜都位列前席,受到上賞。後來,皇上又下詔征阿魯台。有人請求調建文時期江西所徵集的民兵。皇上將此事問楊榮,楊榮說:“陛下允許百姓復業將近二十年了,現在一旦徵集他們,不能向天下表示信用。”皇上聽從了。第二年楊榮隨從出塞,凡軍務都交給楊榮處理,不分晝夜,可以隨時請見。皇上當時稱他為楊學士,而不稱其名。又過了一年,楊榮又隨從北征。當時,皇上已五次出塞,士卒飢凍,後勤供給不繼,士卒死亡十分之二三。大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還不見敵人。皇上問群臣是否應繼續進軍。群臣唯唯諾諾,只有楊榮和金幼孜從容說應該班師。皇上批准了。

回到榆木川時,皇上駕崩。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秘密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兩人說,現在六師在外,離京師尚遠,應秘不發喪,依禮裝殮後,熔錫鑄成棺材,裝在車上,一路照平常一樣供應飲食。他們還進一步嚴申軍令,人們都不知道發生了變故。有人請以別的事情發出敕令,飛馳報告皇太子。兩人說“:誰敢這樣?先帝還在時可以稱敕,現在先帝仙逝了還稱敕,這是欺騙,罪行不小。”眾人說“:是。”於是將先帝逝世的月日以及遺命傳位之意,報告太子。楊榮與少監海壽先馳往京師報喪。楊榮到後,太子命他與蹇義、楊士奇討論所有應該實行的事情。

仁宗即位後,楊榮進升太常寺卿,仍兼前職。不久進升為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過後有人說到先帝逝世時,楊榮所辦理的喪禮和處理軍事的情況,皇上賜敕褒獎慰勞,賜予非常豐厚,並進升他為工部尚書,享受三職俸祿。當時楊士奇、黃淮都辭去尚書俸祿,楊榮、金幼孜也堅決推辭,但皇上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造反,皇上召楊榮等人來定計。楊榮最先請皇上親征,他說:“他以為陛下剛剛登基,肯定不會親自出行。現在出其不意,臨之以天威,沒有辦不成的事。”皇上聽從他的計策。回師後,以決策之功,楊榮得到上賞,被賜給五枚銀章,給予很高的褒獎和賜予。

三年(1428)楊榮隨皇上巡邊,到達遵化。聽說兀良哈將要犯邊,皇上將扈從的文臣都留在大營,只命楊榮跟從。楊榮自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楊榮進升為少傅,辭去大學士的俸祿。九年他又隨從皇上巡邊,到洗馬林而返。

英宗即位後,對楊榮委寄如故。正統三年(1438),他與楊士奇都進升少師。五年,他請求回家掃墓,皇上命宦官護行。回到武林驛時楊榮去世,終年七十歲。贈太師,諡號文敏,授予世襲都指揮使。

楊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年,浙江、福建山賊起事,朝廷計畫發兵。皇上當時在塞外,奏書送到後,皇上拿給楊榮看。楊榮說“:愚民苦於有關官員的壓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現在大兵一出,他們將聚集得更多,從而難以調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撫,當不用煩勞師旅。”皇上聽從他的意見,盜賊果然平息了。放棄安南時,大臣們多認為不可,只有楊榮和楊士奇極力主張不宜以荒服之地拖累中國。他老成持重的表現多是如此。他論事常情緒激昂,不能容人之過。但遇有別人觸怒了皇上,導致不測時,他往往以微言勸導皇上,從而使他們得以免禍。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得免戍邊,都賴楊榮之力。他曾對人說:“事君有體,進諫有方,是我的原則。感情用事,懷著怒火進言,從而得到禍害,是我所不為的。”所以他受皇帝的恩寵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以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的實錄,他都擔任總裁官。先後得到的賞賜,不可勝計。他性喜賓客,雖然成了顯貴也仍舊非常隨和,所以士人多歸向。有人認為楊榮處理國家大事,不愧唐代的姚崇,而他不拘小節的個性,也頗像姚崇。

楊榮家很富有,曾孫楊曄做建寧衛指揮時,因被罰錢而敗盡。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是同科進士,授編修官。永樂初年,為洗馬官侍奉皇太子。太子有一次讀《漢書》,稱讚張釋之有賢才。楊溥說“:釋之誠然有賢才,但如果不是漢文帝寬厚仁愛,他也無法施展他的抱負。”於是摘取漢文帝的事跡,分類編好,獻給太子。太子非常高興。不久,因親喪回家守孝。當時太子監國,便強令他回京任職。十二年(1414),東宮派使者迎接皇上太遲,皇上大怒。黃淮被逮到北京,關進監獄。等金問到來時,皇上更加憤怒,說“:金問是什麼人,也能侍奉太子?”將他交給法務部門審問。楊溥受到牽連,被逮進錦衣衛監獄。在獄中,家人供應的食物多次斷絕,而皇上的心意也不可預測,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但楊溥卻更加勤奮讀書,從不間斷。獄中十年,他把經書史籍通讀了好幾遍。

仁宗即位,楊溥獲釋出獄,升為翰林學士。他曾秘密上書議論政事。皇上對他加以褒獎,賜給鈔幣。後來,皇上想到由於自己的緣故而使楊溥久困獄中,更特別同情他。第二年在思善門左邊建弘文閣,在各大臣中選擇有才學、品行好的人入閣值班。士奇推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推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皇上命授予陳繼博士官,楊敬編修官,何澄為給事中,每天到閣中值班。又命楊溥掌管閣事,並親自授予他閣印,說“:朕把愛卿留在左右使用,不僅只是為了學問,還想廣泛了解民情,以有助於治理國家。你有什麼建議要報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為太常寺卿,仍兼舊職。

宣宗即位後,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四年後,因母親去世辭職,守孝期滿後又出來任職。宣德九年(1434)升任禮部尚書,仍以學士銜在內閣當值。

英宗剛即位,楊溥與楊士奇、楊榮請求開設講經筵,一定要預先選好幾位學識平正、言行端正謹嚴、老成而識大體的人來擔任講官。又請求慎重選擇在宮中朝夕侍從皇上的內臣。太后非常高興。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皇上面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尚書胡氵熒進去,太后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老臣了,現在皇上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太后又召楊溥上前,說:“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泣,太后也泣,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當初仁宗做太子時,受到誣陷,東宮屬官許多死於詔獄之中,楊溥和黃淮一關就是十年,幾次差點死去。仁宗常常在宮中惦念他們,太后對他們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對楊溥說了這番話。太后又對皇上說:“這五位大臣,經過三朝皇帝的選任,足以輔佐後人。皇帝政事繁忙,應當與這五位共同商議。”正統三年(1438),《宣宗實錄》修成,楊溥升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比楊士奇、楊榮晚二十年入閣,到此於是與他們並列。六年回家掃墓,不久回京。

這時,王振還沒有驕橫,天下清平,朝廷沒有敗政,內外臣民一致稱讚“三楊”。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而楊溥曾自稱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稱為南楊。楊溥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沒有城府。個性恭敬謹慎,每次上朝,都順著牆跟走。大臣們論事時爭辯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穢言,楊溥卻平心靜氣地處理,大臣們為之嘆服。當時人們說楊士奇有學者風範,楊榮有才幹見識,楊溥有高尚的品德,這些都是別人比不上的。到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在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都是後進,名望不高。楊溥獨木難支,王振便進一步專權用事。十一年七月,楊溥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贈太師,諡號文定。授予他的孫子壽為尚寶司丞。三年後,王振便引導英宗北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圍,幾乎釀成大亂。當時人懷念三楊,認為如果他們還在,不會發生這樣的結局。而後起者卻爭相揭露他們的短處,以為由於他們違心執行中旨,終於釀成了閹官為患的禍害。這種言論也太過於刻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