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四十三

作者:李百藥

李稚廉,趙郡高邑人也。齊州刺史義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慾,為兒童時,初不從家人有所求請。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於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聰敏好學,年十五,頗尋覽五經章句。屬葛榮作亂,本郡紛擾,違難赴京。永安中,釋褐奉朝請。普泰初,開府記室、龍驤將軍、廣州征南府錄事參軍,不行。尋轉開府咨議參軍事、前將軍。

天平中,高祖擢為泰州開府長史、平北將軍。稚廉緝諧將士,軍民樂悅。高祖頻幸河東,大相嗟賞。轉為世宗驃騎府長史。詔以濟州控帶川陸,接對梁使,尤須得人,世宗薦之,除濟州儀同長史。又遷瀛州長史。高祖行經冀州,總合河北六州文籍,商校戶口增損。高祖親自部分,多在馬上,征責文簿,指景取備,事緒非一。稚廉每應機立成,恆先期會,莫不雅合深旨,為諸州準的。高祖顧謂司馬子如曰:"觀稚廉處分,快人意也。"因集文武數萬人,令郎中杜弼宣旨慰勞,仍詰諸州長史、守令等,諸人並謝罪,稚廉獨前拜恩,觀者鹹嘆美之。其日,賜以牛酒。高祖還□,以其事告世宗。世宗喜而語人曰:"吾足知人矣。"

世宗嗣事,召詣晉陽,除霸府掾。謂杜弼曰:"□州王者之基,須好長史,各舉所知。"時互有所稱,[一]皆不允。□人未答。世宗乃謂陳元康曰:"我教君好長史處,李稚廉即其人也。"遂命為□州長史。常在世宗第內,與隴西辛術等六人號為館客,待以上賓之禮。

天保初,除安南將軍、太原郡守。顯祖嘗召見,問以治方,語及政刑寬猛,帝意深文峻法,稚廉固以為非,帝意不悅。語及楊愔,誤稱為楊公。以應對失宜,除濟陰郡守,帶西兗州刺史。征拜太府少卿,尋轉廷尉少卿,遷太尉長史。肅宗即位,兼散騎常侍、省方大使。行還,所奏多見納用。除合州刺史,亦有政績,未滿,行懷州刺史。還朝,授兼太僕卿,轉大司農卿、趙州大中正。天統元年,加驃騎大將軍、大理卿,世稱平直。為南青州刺史,未幾,征為□省都官尚書。武平五年三月,卒於晉陽,年六十七。贈儀同三司、信義二州刺史、吏部尚書。

封述,字君義,渤海蓨人也。父軌,廷尉卿、濟州刺史。述有乾用,年十八為濟州征東府鎧曹參軍。高道穆為御史中尉,啟為御史。遷大司馬清河王開府記室參軍,兼司徒主簿。太昌中,除尚書三公郎中,以平乾稱。天平中,增損舊事為麟趾新格,其名法科條,皆述刪定。梁散騎常侍陸晏子、沈警來聘,以述兼通直郎使梁。還,遷世宗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監京畿事。武定五年,除彭城太守、當郡督,再行東徐州刺史。武定七年,除廷尉少卿。八年,兼給事黃門侍郎。齊受禪,與李□等八人充大使,巡省方俗,問民疾苦。天保三年,除清河太守,遷司徒左長史,行東都事,[二]尋除海州刺史。大寧元年,征授大理卿。河清三年,□與錄尚書趙彥深、僕射魏收、尚書陽休之、國子祭酒馬敬德等議定律令。天統元年,遷度支尚書。三年,轉五兵尚書,加儀同三司。武平元年,除南兗州刺史,更滿還朝,除左光祿大夫,又除殿中尚書。

述久為法官,明解律令,議斷平允,深為時人所稱。而厚積財產,一無饋遺,雖至親密友貧病困篤,亦絕於拯濟,朝野物論甚鄙之。外貌方整而不免請謁,□避進趨,頗致嗤駭。前妻河內司馬氏。一息,為娶隴西李士元女,大輸財娉,及將成禮,猶競懸違。述忽取供養像對士元打像作誓,士元笑曰:"封公何處常得應急像,須誓便用。"一息娶范陽盧莊之女。述又徑府訴云:"送□乃嫌□跛,評田則雲鹹薄,銅器又嫌古廢。"皆為吝嗇所及,每致紛紜。子元,武平末太子舍人。

述弟詢,字景文。魏員外郎,武定中永安公開府法曹,稍遷尚書起部郎中,轉三公郎,出為東平原郡太守,遷定州長史,又除河間郡守,入為尚書左丞,又為濟南太守。隋開皇中卒。詢窺涉經史,清素自持,歷官皆有乾局才具,治郡甚著聲績,民吏敬而愛之。

許惇,字季良,高陽新城人也。父護,魏高陽、章武二郡太守。惇清識敏速,達於從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斷,見知時人,號為入鐵主簿。稍遷陽平太守。當時遷都鄴,陽平即是畿郡,軍國責辦,賦斂無準,又勛貴屬請,朝夕徵求,惇並御之以道,上下無怨。治為天下第一,特加賞異,圖形於闕,詔頒天下。遷魏尹,出拜齊州刺史,轉梁州刺史,治並有聲。遷大司農。會侯景背叛,王思政入據潁城,王師出討,惇常督漕,軍無乏絕。引洧水灌城,惇之策也。遷殿中尚書。惇美須髯,下垂至帶,省中號為長鬣公。顯祖嘗因酒酣,握惇須髯稱美,遂以刀截之,唯留一握。惇懼,因不復敢長,時人又號為齊須公。世祖踐祚,領御史中丞,為膠州刺史。尋追為司農卿,又遷大理卿,再為度支尚書,歷太子少保、少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特進,賜爵萬年縣子,食下邳郡乾。以年老致仕於家,三年卒。[三]

惇少純直,晚更浮動。齊朝體式,本州島大中正以京官為之。同郡邢卲為中書監,德望甚高,惇與卲競中正,[四]遂馮附宋欽道,出卲為刺史,朝議甚鄙薄之。雖久處朝行,歷官清顯,與邢卲、魏收、陽休之、崔劼、徐之才之徒比肩同列,諸人或談說經史,或吟詠詩賦,更相嘲戲,欣笑滿堂,惇不解劇談,又無學術,或竟坐杜口,或隱几而睡,深為勝流所輕。

子文紀,武平末度支郎中。文紀弟文經,勤學方雅,身無擇行,口無戲言。武平末,殿中侍御史。隋開皇初侍御史,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陳使副,主爵侍郎。卒於相州長史。

惇兄遜,字仲讓,有乾局,乾明中平原太守,卒,贈信州刺史。遜子文高,司徒掾。

羊烈,字信卿,太山巨平人也。晉太僕卿琇之八世孫,魏梁州刺史祉之弟子。父靈珍,魏兗州別駕。烈少通敏,自修立,有成人之風。好讀書,能言名理,以玄學知名。魏孝昌中,烈從兄侃為太守,據郡起兵外叛。烈潛知其謀,深懼家禍,與從兄廣平太守敦馳赴洛陽告難。朝廷將加厚賞,烈告人云:"譬如斬手全軀,所存者大爾,豈有幸從兄之敗以為己利乎?"卒無所受。

弱冠,州辟主簿,又兼治中從事。刺史方以吏事為意,以幹濟見知。釋巾太師鹹陽王行參軍,遷秘書郎。顯祖初為儀同三司,開府。倉曹參軍事。[五]天保初,授太子步兵校尉、輕車將軍,尋遷□省比部郎中,除司徒屬,頻歷尚書祠部,左、右民郎中,所在鹹為稱職。九年,除陽平太守,治有能名。是時,頻有災蝗,犬牙不入陽平境,□書褒美焉。皇建二年,遷光祿少卿,加龍驤將軍、兗州大中正,又進號平南將軍。天統中,除太中大夫,兼光祿少卿。武平初,除驃騎將軍、義州刺史,尋以老疾還鄉。周大象中卒。

烈家傳素業,閨門修飾,為世所稱,一門女不再醮。魏太和中,於兗州造一尼寺,女寡居無子者並出家為尼,鹹存戒行。烈天統中與尚書畢義雲爭兗州大中正。義雲盛稱門閥,雲我累世本州島刺史,卿世為我家故吏。烈答云:"卿自畢軌被誅以還,寂無人物,近日刺史,皆是疆埸之上彼此而得,何足為言。豈若我漢之河南尹,晉之太傅,名德學行,百代傳美。且男清女貞,足以相冠,自外多可稱也。"蓋譏義雲之帷薄焉。

祉子深,魏中書令。深子肅,以學尚知名,世宗大將軍府東合祭酒。乾明初,冀州治中。趙郡王為巡省大使,肅以遲緩不任職解,朝議以肅無罪,尋復之。天統初,遷南兗州長史。武平中,入文林館撰書,尋出為武德郡守。

烈弟修,有才幹,大寧中卒於尚書左丞。子玄正,武平末將作丞。隋開皇中民部侍郎。卒於隴西郡贊治。

源彪,字文宗,西平樂都人也。父子恭,魏中書監、司空,文獻公。文宗學涉機警,少有名譽。魏孝莊永安中,以父功賜爵臨潁縣伯,除員外散騎常侍。天平四年,涼州大中正。遭父憂去職。武定初,服闋,吏部召領司徒記室,加平東將軍。世宗攝選,沙汰台郎,以文宗為尚書祠部郎中,仍領記室。轉太子洗馬。天保元年,除太子中舍人。乾明初,出為范陽郡守。

皇建二年,拜涇州刺史。文宗以恩信待物,甚得邊境之和,為□人所欽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還。天統初,入為吏部郎中,遷御史中丞,典選如故。尋除散騎常侍,仍攝吏部,加驃騎大將軍。屬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邊垂,以文宗往蒞涇州,頗著聲績,除秦州刺史,乘傳之府,特給後部鼓吹。文宗為治如在涇州時。李孝貞聘陳,陳主謂孝貞曰:"齊朝還遣源涇州來瓜步,直可謂和通矣。"尋加儀同三司。武平二年,征領國子祭酒。三年,遷秘書監。

陳將吳明徹寇淮南,歷陽、瓜步相尋失守。[六]趙彥深於起居省密訪文宗曰:"吳賊侏張,遂至於此,仆妨賢既久,憂懼交深,今者之勢,計將安出?弟往在涇州,甚悉江、淮間情事,今將何以御之?"對曰:"荷國厚恩,無由報□,有所聞見,敢不盡言。但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諸將,數千已下,復不得與吳楚爭鋒,命將出軍,反為彼餌。尉破胡人品,王之所知。進既不得,退又未可,敗績之事,匪朝伊夕。王出而能入,朝野傾心,脫一日參差,悔無所及。以今日之計,不可再三。國家待遇淮南,失之同於蒿箭。如文宗計者,不過專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萬人,風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舊將淮北捉兵,足堪固守。且琳之於曇頊,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竊謂計之上者。若不推赤心於琳,別遣餘人掣肘,復成速禍,彌不可為。"彥深嘆曰:"弟此良圖,足為制勝千里,但口舌爭來十日,已不見從。[七]時事至此,安可盡言。"因相顧流涕。

武平七年,周武平齊,與陽休之、袁聿修等十八人同□入京,授儀同大將軍、司成下大夫。隋開皇初,授莒州刺史,至州,遇疾去官。開皇六年卒,年六十六。文宗以貴遊子弟升朝列,才識敏贍,以乾局見知。然好游詣貴要之門,故時論以為善於附會。

子師,少好學,明辨有識悟,尤以吏事知名。河清初,司空參軍事,歷侍御史、太常丞、尚書左外兵郎中。隋開皇中尚書比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卒於大理少卿。

文宗弟文舉,亦有才幹,歷尚書比部、二千石郎中,定州長史,帶中山郡守。卒於太尉長史。

文宗從父兄楷,字那延,有器乾,善草隸書。歷尚書左民部郎中、[八]治書侍御史、長樂、中山郡守、京畿長史、黃門郎、假儀同三司。

齊滅,朝貴知名入周京者:度支尚書元修伯,魏文成皇帝之後,清素寡慾,明識理體。少歷顯職,尚書郎、治書侍御史,司徒左長史、數郡太守、光州刺史,所在皆著聲績。及為度支,屬政荒國蹙,儲藏虛竭,賦役繁興。修伯憂國如家,恤民之勞,兼濟時事,詢謀宰相,朝夕孜孜,與錄尚書唐邕□換取捨,頗有裨益。周朝授儀同大將軍、載師大夫。其事行史闕,故不列於傳。齊末又有□省尚書隴西辛□、散騎常侍長樂潘子義並以才幹知名。入仕周、隋,位歷通顯雲。

論曰:李稚廉等以材能器乾,所在鹹著聲名。封述聚積財賄,敝於鄙吝,季良以學淺為累,文宗以附會見稱。然則羊、李二賢足為具美,士人君子可不慎與?

贊曰:惟茲數賢,幹事貞固,生被雌黃,歿存縑素。封及源、許,終為身蠹。

校勘記

[一] 時互有所稱 三朝本"互"作"牙",南本以下諸本作"雅",百衲本作"□",即"互",冊府卷七二八宋本作"□",影明本作"玄",皆"互"的形訛。按"□"先訛"牙",南本臆改作"雅",他本從之。今從百衲本。

[二] 行東都事 按北齊無"東都",疑是"東郡"之訛。

[三] 三年卒 按上不記年號,據本書卷八後主紀,許惇以武平三年為左僕射,武平之後,隆化、德昌、承光都非常短暫,此三年必是武平三年,上脫"武平"二字。

[四] 同郡邢卲為中書監德望甚高惇與卲競中正 按邢卲是河間鄚人,許惇是高陽新城人,並非同郡。二郡同屬瀛州,所爭者是州大中正。州也可稱部,疑"同郡"為"同部"之訛。

[五] 顯祖初為儀同三司開府倉曹參軍事 按"開府"下有脫文,當云:"顯祖初為儀同三司,開府,[以烈為]倉曹參軍事。"若非脫,則上雲"顯祖初",下又雲"天保初",殊嫌重複。本書卷四文宣紀記高洋於天平二年授儀同三司,可證。

[六] 陳將吳明徹寇淮南歷陽瓜步相尋失守 諸本"淮"作"江",北史卷二八源彪傳作"淮"。按齊與陳隔江為界,江南是陳地,歷陽、瓜步都在江北。"江"字顯誤,今據北史改。

[七] 但口舌爭來十日已不見從 北史卷二八"已"下有"是"字,冊府卷四七七五七○一頁"已"下有"足終"二字。按原文當同冊府作"十日已足,終不見從"。北史"是"字贅,疑也是"足"之訛。

[八] 歷尚書左民部郎中 按隋書卷二七百官志中稱後齊度支尚書所統六曹,有"左戶""右戶",即"左民""右民",隋志避唐諱改。又通典卷二三戶部尚書條,隋開皇三年改度支為民部,統度支、民部、金部、倉部四曹。知北齊只稱"左民""右民",無"部"字,至隋始有"民部",□不分左右。這裡"部"字當是衍文。

譯文

 李稚廉,趙郡高邑人。齊州刺史李義深的弟弟。稚廉從小就清心寡欲,還是兒童的時候,從來不對家人提出什麼請求。有一次家人故意給他金實,他卻始終不要,強塞給他,就扔到地上。州牧看他雖然年紀小卻不自私,所以就叫他稚廉。稚廉聰明好學,十五歲就已經熟讀了五經章句。正趕上葛榮作亂,郡中混亂,來到京城避難。永安年間,初為奉朝請。普泰初年,授開府記室、龍驤將軍、廣州征南府綠事參軍,沒有去上任。不久改任開府諮議參軍事、前將軍。

天平年間,高祖提拔稚廉任泰州開府長史、平北將軍。他與將士們和睦相處,軍民關係融洽。高祖多次到河東,很嘆賞他的才幹。改任世宗驃騎府長史。下詔說,濟州是水陸要地,時常接待梁的使者,尤其需要一個得力之人,世宗推薦稚廉,任濟州儀同長史。又改任瀛州長史。高祖經過冀州時,檢查河北六州全部的文書簿籍,核對戶的增減。這些都是高祖親自分派布置,騎馬行軍,檢查所需要的簿籍,頭緒繁多,卻必須立即準備妥當。稚廉能隨機應變,馬上辦好,他經常提前作好準備,與高祖的要求相符合,從而成為其他各州的榜樣。高祖回頭對司馬子如說:“看稚廉處理事情,足以讓人心情愉快。”於是召集文武幾萬人,讓郎中杜弼宣布皇上的旨意,慰勞稚廉,並且責問各州長史、太守縣令等,其他人都一齊謝罪,衹有稚廉上前謝恩,旁觀的人都很感嘆羨慕。這一天,高祖賞給他牛和酒。回到并州後高祖把造件事告訴了世宗。世宗高興地對別人說:“我可算是善於發現人才了。”

世宗繼承高祖後,召稚廉來到晉陽,在自己府中作屬官。世宗對杜弼說:“并州是成就帝業之地,需要有好的長史,你們可以推薦自己了解的人。”當時各人都推舉了自己認為稱職的人,不合世宗的意。眾人一時沒有說話。世宗便對陳五塵說:“我告訴你一位優秀的長史,就是李稚麈。”於是任他并州長史。稚廉經常出入世宗的府第,和鹽迺圭組等六人並稱為館客,用上賓的禮節招待他們。

丟堡初,任安南將軍、主願型太守。題擔曾經召見他,向他諮詢治國的方略,談及政策刑罰寬嚴,題擔主張嚴刑峻法,歪隕堅持認為遣一主張是錯誤的,顯祖很不高興。他說到楊情時,誤說成擾公。因為回答不得體,被任命為濟陰郡太守,帶酉兗州刺史。召入任太府少卿,不久改任廷尉少卿,升太尉長史。肅宗即位後,兼散騎常侍、省方大使。巡察回來後,他所上的奏章大都被採納。任金業刺史時,也有政績,任期未滿,又代理壞處刺史。回到朝內,授兼太僕卿,改任大司農卿、趙業大中正。玉塹元年,加授驃騎大將軍、大理卿,當時以公允正直著稱。任南青州刺史,時間不長,召入任并州省都官尚書。武平五年三月,死於置擾,時年六十七歲。追贈儀同三司,信州、義州刺史,吏部尚書。

撾述,字晝蓋,鯉藍縣人。父親塹軌,任廷尉卿、遼刺史。撾述有才幹,十八歲就做了渣征束府鑒曹參軍。高道穆任御史中尉時,啟奏朝廷任撾述為御史。改任大司馬清河王的開府記室參軍,兼司徒主簿。太昌年間,任尚書三公郎中,以公正幹練著稱。天平年間,對過去史實加以增刪寫成《麟趾新格》,書中的名分和法律條目都是他刪定的。鑿的散騎常侍陸晏子、沈警來訪問,朝廷任命封述兼任通直郎出使梁朝。回來後,改任世塞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監察京畿事宜。武定五年,任彭城太守、本郡都督,兩次代理束徐州刺史。武定七年,任廷尉少卿。八年,兼任給事黃門侍郎。齊立國後,封述和李獎等八人充任大使,巡視各地,訪問民間疾苦。天保三年,任清河太守,升司徒左長史,管理束都事宜,不久任海州刺史。大寧元年,召入任大理卿。河清三年,命他和錄尚書趙彥深、僕射魏收、尚書陽休之、國子祭酒馬敬德等人商議制定法律。天統元年,升度支尚書。三年,改任五兵尚書,加儀同二司。武平元年,任南兗州刺史,任滿回朝,任左光祿大夫,又任殿中尚書。

封述長時間擔任執法官員,熟悉法律條文,裁斷公乎,深受當時人稱讚。他家中廣積財產,非常富有,但絲毫不贈送給別人,即使至親好友貧病交加,也絕不救濟,朝野輿論很鄙棄他的為人。外表方正卻免不了攀附權貴,趨炎附勢,受到別人的譏笑。他的前妻是河內司馬氏,一兒子娶隴西李士元的女兒,送了許多財禮,到快要舉行婚禮時,還為相差懸殊而爭論不休。封述忽然拿出供養的畫像對著李士元打畫像發誓,士元笑著說:“封公從哪裹弄來的應急像,要發誓便拿出來用。”一兒子娶范陽盧莊之的女兒.封述又到盧府去訴苦說:“想送給你家騾子吧,又怕你嫌腿跛,送給你們土地,又怕你嫌鹽鹼地出產不多,送銅器又嫌古老而無用處。”所作所為都極其吝嗇,經常被別人議論紛紛。

兒子封元,武平末年任太子舍人。

封述的弟弟封詢,字景文,任魏員外郎,武定年間任永安公開府法曹,升任尚書起部郎中,改任三公郎,出任束平原郡太守,升定州長史,又任河間郡太守,召入任尚書左丞,又任濟南太守。隋開皇年間去世。封詢涉獵經史,清白自守,歷任各職都非常有才幹,治理地方很有成績,百姓和官吏都很敬重愛戴他。

許惇,字季良,高陽新城人。父親許護,任魏高陽、章武二郡太守。許惇高見卓識而敏捷,善於從政作官,任司徒主簿,因為善於判斷,為人所知,被稱為入鐵主簿。逐漸升至陽平太守。當時都城遷到鄴,陽平成為京畿郡,為滿足軍隊和都城的供應,收取賦稅沒有標準,而且朝中權貴到處請託徵求無度,許惇想盡辦法妥善處理,使上下人等都沒有怨言。陽平郡被治理得成為天下第一,皇上特別加以賞賜,畫了他的畫像掛在宮裹,並且頒布全國。改任魏郡尹,出任齊州刺史,改任梁州刺史,都治理得很有成績。升任大司農。侯景叛亂,王思政進據穎城,朝廷派軍隊討伐,許惇負責運糧,使軍隊的糧食沒有短缺。引來洧水灌城,就是許惇提出的策略。改任殿中尚書。許惇的鬍鬚長得很漂亮,一直垂到腰部,尚書省的人都叫他長鬣公。有一次顯祖喝酒喝得高興,握著他的鬍子稱讚不已,並用刀割斷,衹剩下一把長。許惇害怕了,從此再也不敢留長鬍子,人們就又叫他齊須公。世祖登基後,領御史中丞,任膠州刺史。不久召入朝廷任司農卿,又改任大理卿,兩次任度支尚書,歷任太子少保、少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特進,賜爵萬年縣子,享受下邳郡乾祿。因為年老辭官回家,三年後去世。

許惇年經時純真正直,年老後變得很輕浮。齊朝的官制,本州大中正要由京官擔任。和他同郡的邢邵任中書監,德高望重,他為了與邢邵競爭大中正,就去依附宋欽道,使邢邵出任刺史,朝中大臣很鄙視他。許惇雖然長久在朝為官,歷任的官職很高,和邢邵、魏收、陽休之、崔劫、徐之才等人並駕齊驅,其他人談論經史,吟作賦,互相開玩笑,歡笑滿堂,他卻不會激烈辯論,又沒有學問,所以有時就默默坐著,有時靠著几案打瞌睡,名流非常輕視他。

兒子許文紀,武平末年任度支郎中。文紀弟塞經,勤學苦讀,為人方正雅達,從來不做違反法度的事,從來不說開玩笑的話。武平末年,任殿中侍御史。隋開皇初,任侍御史,兼通直散騎常侍,做了訪問速的副使,主爵侍郎。死時官任扭業長史。

注堡的兄長盞邏,字健讓,有才幹,劃旦年間任堊願太守,去世,追贈值塑刺史。他的兒子注塞壺,任司徒掾。

羊烈,字信卿,泰山鉅平人。晉太僕卿羊瑪第八世孫,魏梁州刺史羊祉弟弟的兒子。父親羊靈珍,任魏兗州別駕。羊烈小時候很聰明,注重自身的修養,有成年人的風範。喜好讀書,能清談名理,以玄學知名。魏孝昌年間,羊烈的堂兄羊侃任太守,割據本郡起兵作亂。羊烈暗中知道了他的陰謀,害怕會禍及全家,就和堂兄廣平太守羊敦騎快馬趕到洛陽告發。朝廷要重賞他,羊烈對別人說:“造就好比是砍掉自己的手來保住整個身體,保存重要的,豈是藉助堂兄的失敗為自己謀利呢?”最終也沒接受獎賞。

二十歲時,州裹徵用他任主簿,兼治中從事。刺史本來正為吏事憂慮,羊烈憑著辦事幹練而被信任。開始作官時任太師鹹陽王行參軍,升任秘書郎。顯祖初為儀同三司,開府時,任命羊烈為倉曹參軍事。天保初,任太子步兵校尉、輕車將軍,不久改任並省比部郎中,任司徒屬,屢任尚書祠部,左、右民郎中,都很稱職。九年,任陽平太守,治理以能幹出名。這時,各地常發生蝗災,但陽平境內卻一點蝗蟲沒有,皇上下詔書予以褒獎。皇建二年,升光祿少卿,加龍驤將軍、兗州大中正,加號平南將軍。天統年間,任太中大夫,兼光祿少卿。武平初,任驃騎將軍、義州刺史,不久因年老多病回家。周大象年間去世。

羊烈家世代操守清白,家庭注重品德修養,受到世人的稱讚,家中的女子從來沒有改嫁的。魏太和年間,在兗州造了一所尼寺,女子守寡又沒有子女的都出家作了尼姑,而且都嚴守戒律。天統年間,羊烈和尚書畢義雲爭奪兗州大中正的職位,畢義雲是歷代公卿世家,所以他說,我家幾代任本州刺史,而你家累世都是我家下屬。羊烈回答說:“你家自從畢軌被殺以後,就一直沒出現過傑出人才,現在的刺史都是戰場上征戰得來的,你有什麼資格說話。哪裹比得上我家漢任河南尹,晉任太傅,名聲操守、學識品德,流芳百世。況且男人雅正,女子貞節,足以稱得上第一,其他方面也都值得大家讚揚。”他這樣說是為了諷刺畢義雲內室污亂淫穢。

羊祉的兒子羊深,任魏中書令。羊深的兒子羊肅,因學問高深知名於世,任世宗大將軍府束合祭酒。乾明初,任冀州治中。趙郡王為大使巡視時,羊肅被認定做事拖拉不能勝任而解職,朝中大臣討論後認為他沒有罪過,不久又官復原職。天統初,升南兗州長史。武平年間,進入文林館編撰書籍,不久出任武德郡太守。

羊烈的弟弟羊脩,有才幹,大寧年間任尚書左丞去世。他的兒子羊玄正,武平末年任將作丞。隋開皇年間任民部侍郎。死於隴西郡贊治任。

源彪,字文宗,西平樂都人。父親源子恭,為魏中書監、司空,文獻公。文宗學習機智靈敏,年輕時就有聲譽。魏孝莊帝永安年間,由於父親的功績賜爵臨頭縣伯,任員外散騎常侍。玉堊四年,任痙大中正。因為父親守喪解職。武定初,服喪期滿,吏部徵召領司徒記室,加平束將軍。世宗負責銓選官吏,淘汰不合格台官,任命文宗為尚書祠部郎中,仍然領記室參軍。改任太子洗馬。天保元年,任太子中舍人。乾明初,出任范陽郡太守。

皇建二年,任涇州刺史。文宗待人很寬厚講究信義,使邊境地區很穩定,受到鄰國的敬重,在他任前被掠走的人口,大多都被放了回來。天魎初年,入朝任吏部郎中,升御史中丞,依舊典選官員。不久改任散騎常侍,仍然攝管吏部,加驃騎大將軍。正趕上秦州刺史宋嵩死去,朝廷考慮到秦州是邊疆地區,就委派文宗去治理涇州,成績很突出,任秦州刺史,乘坐驛站車馬到府上任,特別賞給他後部鼓吹。文宗治理秦州時如同在涇州一樣。李孝貞訪問陳,陳主對他說:“查國派源文宗到瓜步來,我們兩國算是真正的通好。”不久加授儀同三司。武平二年,征入領國子祭酒。三年,改秘書監。

陳將吳明徹入侵淮南,歷陽、瓜步相繼失守。在起居省趙彥深暗地向文宗徵求意見說:“吳明徹強橫跋扈,已經造成了這樣的危害,我妨礙賢者之路已久,心中又急又怕,如今的形勢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老弟過去在涇州,很熟悉江淮之間的情況,該用什麼方法抵抗敵人的入侵呢?”文宗回答說:“我受國家的大恩,沒有來得及報答,如果有什麼見解,怎么敢不說出來呢。衹是朝廷一定不會讓將領們有過多的軍隊,少於幾千人,又不能和江南的軍隊交鋒,命令大將出征,反而成了送到對方口中的食物。尉破胡的人品,是皇上所熟知的。既不能進軍,又不能退兵,慘敗的結局,已經指曰可待。軍隊出征並且可以班師,這是朝廷內外都很掛心的事情,倘若哪一天出現差錯,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如今制定策略,不能連續變動。國家重視淮南,稍一不慎就會很快失守。按照我的計策,不如全權委託給王琳,在淮南招募三四萬人,大家風俗習慣相同,自然能夠拚死作戰,同時派原來的將領到淮北招兵買馬,就足以守衛。王琳很顯然不會投降曇頊,所以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計謀。如果不能推心置腹地對待王琳,派別人去帶兵牽制,很快會招來大禍,決不可如此。”彥深嘆惜說:“老弟這計謀,足以決勝千里,衹是大家爭論了十幾天,都不肯聽從。世事已經到了這一地步,真是一言難盡。”二人相對而泣。

武平七年,周武帝消滅了齊國,源彪和陽休之、袁聿修等十八人同時奉命進京,授儀同大將軍、司成下大夫。隋開皇初年,任莒州刺史,到州上任,因為生病而解職。開皇六年去世,時年六十六歲。源文宗出身於貴族而在朝中任要職,才識敏捷,因能幹受到重用。但是他喜歡結交權貴,所以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善於攀龍附鳳。

源彪的兒子源師,小時候就勤奮好學,能明辨是非有見識,尤其以善於處理刑事訴訟知名。河清初年,任司空參軍事,歷任侍御史、太常丞、尚書左外兵郎中。隋開皇年間,任尚書比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年,死於大理少卿任上。

文宗的弟弟文舉,也有才幹,歷任尚書比部、二千石郎中,定州長史,帶中山郡太守。死時官任太尉長史。

文宗叔伯兄源楷,字那延,有器度才幹,擅長草書和隸書。歷任尚書左民郎中、治書侍御史、長樂、中山郡太守、京畿長史、黃門郎、假儀同三司。

齊滅亡後,朝中知名大臣到周的有:度支尚書五愷伯,是塾塞盛皇帝的後代,清心寡欲,明於事理。年輕時就擔任重要官職,如尚書郎、治書侍御史,司徒左長史、數郡太守、光州刺史,每一次任職都能做出成績。任度支尚書時,朝政荒廢,國家危難,儲備奇缺,賦稅繁多。脩伯憂國如憂家,體恤民生疾苦,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孜孜不倦地和宰相謀劃,與錄尚書唐邕交換意見決定取捨,對國家大有益處。周授任他儀同大將軍、載師大夫。他的事跡在史書中缺乏記載。所以不能寫入列傳。北齊末年,還有并州省尚書隴酉圭墨、散騎常侍匡樂盪王盞都以才幹知名。在周、隋二朝都做了大官。

論曰:李稚廉等人才能出眾,不同任職都能帶來好名聲。封述積聚財產,由於過於吝裔,損害了威望,許季良受學識淺薄的拖累,源文宗因攀附權貴被鄙視。羊烈、李稚廉二人是具備全面美德的人,君子士大夫對自身的修養怎么能不慎重呢!

贊曰:這幾位賢良大臣,辦事忠心耿耿,在生時遭到別人的非議,去世後卻顯出清白的操守。撾、遜、盞三人,最終也有了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