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五十五

作者:魏收

崔光

崔光,本名孝伯,字長仁,高祖賜名焉。東清河鄃人也。祖曠,從慕容德南渡 河,居青州之時水。慕容氏滅,仕劉義隆為樂陵太守。父靈延,劉駿龍驤將軍、長 廣太守,與劉彧冀州刺史崔道固共拒國軍。

慕容白曜之平三齊,光年十七,隨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父 母。太和六年,拜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參撰國書。遷中書侍郎、給 事黃門侍郎,甚為高祖所知待。常曰:“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東注,固今日之文 宗也。”以參贊遷都之謀,賜爵朝陽子,拜散騎常侍,黃門、著作如故,又兼太子 少傅。尋以本官兼侍中、使持節,為陝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經述敘古事,因而賦 詩三十八篇。還,仍兼侍中,以謀謨之功,進爵為伯。

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見於色。有毀惡之者,必善言以報之,雖見誣謗,終不自 申曲直。皇興初,有同郡二人並被掠為奴婢,後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贖免。高祖 聞而嘉之。雖處機近,曾不留心文案,唯從容論議,參贊大政而已。高祖每對群臣 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無意外咎譴,二十年後當作司空。”其見重如是。又 從駕破陳顯達。世宗即位,正除侍中。

初,光與李彪共撰國書。太和之末,彪解著作,專以史事任光。彪尋以罪廢。 世宗居諒暗,彪上表求成《魏書》,詔許之,彪遂以白衣於秘書省著述。光雖領史 官,以彪意在專功,表解侍中、著作以讓彪,世宗不許。遷太常卿,領齊州大中正。

正始元年夏,有典事史元顯獻四足四翼雞,詔散騎侍郎趙邕以問光。光表答曰:

臣謹按:《漢書·五行志》: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路軨中,雌雞化為雄,毛 變而不鳴不將,無距。元帝初元中,丞相府史家雌雞伏子,漸化為雄,冠距鳴將。 永光中,有獻雄雞生角。劉向以為雞者小畜,主司時起居,小臣執事為政之象也。 言小臣將乘君之威,以害政事,指石顯也。竟寧元年,石顯伏辜,此其效也。靈帝 光和元年,南宮寺雌雞欲化為雄,一身毛皆似雄,但頭冠尚未變。詔以問議郎蔡邕, 邕對曰:“貌之不恭,則有雞禍。臣竊推之,頭為元首,人君之象也。今雞一身已 變,未至於頭,而上知之,是將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若應之不精,政無所改, 頭冠或成,為患滋大。”是後張角作亂,稱“黃巾賊”,遂破壞四方,疲於賦役, 民多叛者。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亂。今之雞狀雖與漢不同,而其應頗相類矣。向、 邕並博達之士,考物驗事,信而有證,誠可畏也。

臣以邕言推之,翅足眾多,亦群下相扇助之象,雛而未大,腳羽差小,亦其勢 尚微,易制御也。臣聞災異之見,皆所以示吉凶,明君睹之而懼,乃能招福;暗主 視之彌慢,所用致禍。《詩》、《書》、《春秋》、秦、漢之事多矣,此陛下所觀 者也。今或有自賤而貴,關預政事,殆亦前代君房之匹比者。南境死亡千計,白骨 橫野,存有酷恨之痛,歿為怨傷之魂。義陽屯師,盛夏未返;荊蠻狡猾,征人淹次。 東州轉輸,往多無還;百姓困窮,絞縊以殞。北方霜降,蠶婦輟事;群生憔悴,莫 甚於今。此亦賈誼哭嘆、谷永切諫之時。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陛下為民父母, 所宜矜恤。國重戎戰,用兵猶火,內外怨弊,易以亂離。陛下縱慾忽天下,豈不仰 念太祖取之艱難,先帝經營劬勞也?

誠願陛下留聰明之鑑,警天地之意,禮處左右,節其貴越。往者鄧通、董賢之 盛,愛之正所以害之。又躬饗加罕,宴宗或闕,時應親肅郊廟,延敬諸父。檢訪四 方,務加休息,爰發慈旨,撫賑貧瘼。簡費山池,減撤聲飲,晝存政道,夜以安身。 博採芻蕘,進賢黜佞。則兆庶幸甚,妖弭慶進,禎祥集矣。

世宗覽之,大悅。後數日,而茹皓等並以罪失伏法,於是禮光愈重,加撫軍將 軍。

二年八月,光表曰:“去二十八日,有物出於太極之西序,敕以示臣,臣按其 形,即莊子所謂‘蒸成菌’者也。又雲‘朝菌不終晦朔’,雍門周所稱‘磨蕭斧而 伐朝菌’,皆指言蒸氣鬱長,非有根種,柔脆之質,凋殞速易,不延旬月,無擬斧 斤。又多生墟落穢濕之地,罕起殿堂高華之所。今極宇崇麗,牆築工密,糞朽弗加, 沾濡不及,而茲菌焱構,厥狀扶疏,誠足異也。夫野木生朝,野鳥入廟,古人以 為敗亡之象。然懼災修德者,鹹致休慶;所謂家利而怪先,國興而妖豫。是故桑谷 拱庭,太戊以昌;雊雉集鼎,武丁用熙。自比鴟鵲巢於廟殿,梟鵩鳴於宮寢,菌生 賓階軒坐之正,準諸往記,信可為誡。且東南未靜,兵革不息,郊甸之內,大旱跨 時,民勞物悴,莫此之甚。承天子育者,所宜矜恤。伏願陛下,追殷二宗感變之意, 側躬聳誠,惟新聖道。節夜飲之忻,強朝御之膳,養方富之年,保金玉之性,則魏 祚可以永隆,皇壽等於山嶽。”

四年秋,除中書令,進號鎮東將軍。永平元年秋,將刑元愉妾李氏,群官無敢 言者。敕光為詔,光逡巡不作,奏曰:“伏聞當刑元愉妾李,加之屠割。妖惑扇亂, 誠合此罪。但外人竊雲李今懷妊,例待分產。且臣尋諸舊典,兼推近事,戮至刳胎, 謂之虐刑。桀紂之主,乃行斯事。君舉必書,義無隱昧,酷而乖法,何以示後?陛 下春秋已長,未有儲體,皇子襁褓,至有夭失。臣之愚識,知無不言,乞停李獄, 以俟育孕。”世宗納之。

延昌元年春,遷中書監,侍中如故。二年,世宗幸東宮,召光與黃門甄琛、廣 陽王淵等,並賜坐。詔光曰:“卿是朕西台大臣,今當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 詔不許。即命肅宗出,從者十餘人,敕以光為傅之意,令肅宗拜光。光又拜辭,不 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肅宗遂南面再拜。詹事王顯啟請從太子拜,於是宮臣畢拜, 光北面立,不敢答拜,唯西面拜謝而出。於是賜光繡彩一百匹,琛、淵等各有差。 尋授太子少傅。三年,遷右光祿大夫,侍中、監如故。

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與侍中、領軍將軍於忠迎肅宗於東宮,安撫內外,光 有力焉。帝崩後二日,廣平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慟禁內, 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衛,雲身欲上殿哭大行,又須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 無敢抗對者。光獨攘衰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憙橫劍當階,推下親王故事, 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懷聲淚俱止,雲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 敢不服。於是遂還,頻遣左右致謝。

初,永平四年,以黃門郎孫惠蔚代光領著作。惠蔚首尾五載,無所厝意。至是 三月,尚書令、任城王澄表光宜還史任,於是詔光還領著作。四月,遷特進。五月, 以奉迎肅宗之功,封光博平縣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七月,領國子祭酒。八月,詔 光乘步挽於雲龍門出入。尋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靈太后臨朝之後,光累表遜 位。於忠擅權,光依附之。及忠稍被疏黜,光並送章綬冠服茅土,表至十餘上。靈 太后優答不許。有司奏追於忠及光封邑。熙平元年二月,太師、高陽王雍等奏舉光 授肅宗經。初,光有德於靈太后,語在《於忠傳》。四月,更封光平恩縣開國侯, 食邑一千戶,以朝陽伯轉授第二子勖。其月,敕賜羊車一乘。

時靈太后臨朝,每於後園親執弓矢。光乃表上中古婦人文章,因以致諫曰: “孔子云:‘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謂禮、樂、書、數、射、 御。明前四業,丈夫婦人所同修者。若射、御,唯主男子,事不及女。古之賢妃烈 媛,母儀家國,垂訓四海,宣教九宗,可秉道懷德,率遵仁禮。是以漢後馬鄧,術 邁祖考,羊嬪蔡氏,具體伯喈。伏惟皇太后,含聖履仁,臨朝闡化,肅雍愷悌,靖 徽齊穆,孝祀通於神明,和風溢於區宇。因時暇豫,清暑林園,遠藐姑射,眷言矍 相,弦矢所發,必中正鵠,威靈遐暢,義震上下。文武懾心,左右悅目,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不窺重仞,安見富美。天情沖謙,動容祗愧,以為舉非蠶織,事存無功, 豈謂應乾順民,裁成輔相者哉。臣不勝慶幸,謹上婦人文章錄一帙,其集具在內, 伏願以時披覽,仰裨未聞。息彎挾之勞,納閒拱之泰,頤精養壽,棲神翰林。”

是秋,靈太后頻幸王公第宅。光表諫曰:“《禮記》云:‘諸侯非問疾弔喪而 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不言王后夫人,明無適臣家之義。夫人父母在,有 時歸寧,親沒,使卿大夫聘。《春秋》紀陳、宋、齊之女並為周王后,無適本國之 事。是制深於士大夫,許嫁唁兄,又義不得;衛女思歸,以禮自抑;《載馳》、 《竹竿》所為作也。漢上官皇后將廢昌邑,霍光,外祖也,親為宰輔,後猶御武帷 以接群臣,示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伯姬待姆,安就炎燎;樊姜俟命,忍赴洪流。 傳皆綴集,以垂來詠。昨軒駕頻出,幸馮翊君、任城王第,雖漸中秋,餘熱尚蒸, 衡蓋往還,聖躬煩倦。豐廚嘉醴,罄竭時羞,上壽弗限一觴,方丈甘逾百品,旦及 日斜,接對不憩,非謂順時而游,奉養有度。縱雲輦崇涼,御筵安暢,左右仆侍, 眾過千百,扶衛跋涉,袍甲在身,蒙曝塵日,渙汗流離,致時饑渴,餐飯不贍,賃 馬假乘,交費錢帛。昔人稱陛下甚樂,臣等至苦,或其事也。伏惟皇太后,月靈炳 曜,坤儀挺茂,誕育帝躬,維興魏道。德逾文母,仁邁和憙。親以天至,遠異莫間; 愛由真固,非俟虛隆。紆屈鑾駕,降臨闉里,榮光帝京,士女藻悅。白首之耋,欣 遇犧年;青衿之童,慶屬唐日。千載之所難,一朝之為易,非至明超古,忘驕釋吝, 孰能若斯者哉?魏元以來,莫正斯美,興居出入,自當坦然,豈同往嫌,曲有矯避。 但帝族方衍,勛貴增遷,祗請遂多,將成彝式。陛下遵酌前王,貽厥後矩,天下為 公,億兆己任。專薦郊廟,止決大政,輔養神和,簡息游幸。以德為車,以樂為御, 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則率土屬賴,含生仰悅矣。臣過荷恩榮,所知必盡,嘿 嘿唯唯,愚竊未敢,輕陳狂瞽,分貽憲坐。”

神龜元年夏,光表曰:“《詩》稱:‘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又 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傳》曰:‘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不恤其 人。’是以《書》始稽古,《易》本山火,觀於天文,以察時變;觀於人文,以化 成天下。孟子囗實,匡張訓說。安世記篋於汾南,伯山抱卷於河右。元始孤論,充 漢帝之坐;孟皇片字,懸魏王之帳。前哲之寶重墳籍,珍愛分篆,猶若此之至也。 矧乃聖典鴻經,炳勒金石,理為國楷,義成家范,跡實世模,事則人軌,千載之格 言,百王之盛烈,而令焚荒污毀,積榛棘而弗掃,為鼯鼬之所棲宿,童豎之所登踞 者哉!誠可為痛心疾首,拊膺扼腕。伏惟皇帝陛下,孝敬日休,自天縱睿,垂心初 學,儒業方熙。皇太后欽明慈淑,臨制統化,崇道重教,留神翰林。將披雲台而問 禮,拂麟閣以招賢。誠宜遠開闕里,清彼孔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宮廟,舊校為 墟,子衿永替。豈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京邑翼翼,四方是則也?尋石經之作, 起自炎劉,繼以曹氏《典論》,初乃三百餘載,計末向二十紀矣。昔來雖屢經戎亂, 猶未大崩侵。如聞往者刺史臨州,多構圖寺,道俗諸用,稍有發掘,基蹠泥灰,或 出於此。皇都始遷,尚可補復,軍國務殷,遂不存檢。官私顯隱,漸加剝撤。播麥 納菽,秋春相因,囗生蒿杞,時致火燎,由是經石彌減,文字增缺。職忝胄教,參 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興復生業,倍深慚恥。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 專主周視,驅禁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補綴。”詔曰:“此乃 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範將來,憲章之本,便可一依公表。”光乃令國子博 士李郁與助教韓神固、劉燮等勘校石經,其殘缺者,計料石功,並字多少,欲補治 之。於後,靈太后廢,遂寢。

二年八月,靈太后幸永寧寺,躬登九層佛圖。光表諫曰:“伏見親升上級,佇 蹕表剎之下,祗心圖構,誠為福善。聖躬玉趾,非所踐陟,臣庶恇惶,竊謂未可。 按《禮記》:‘為人子者,不登高,不臨深。’古賢有言:策畫失於廟堂,大人蹶 於中野。《漢書》:上欲西馳下峻坂,袁盎攬轡停輿曰:‘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 百金之子不倚衡。如有車敗馬驚,奈高廟太后何?’又云:上酎祭廟出,欲御樓船。 薛廣德免冠頓首,曰:‘宜從橋,陛下不聽臣,臣以血污車輪。’樂正子春,曾參 弟子,亦稱至孝,固自謹慎,堂基不過一尺,猶有傷足之愧。永寧累級,閣道回隘, 以柔懦之寶體,乘至峻之重峭,萬一差跌,千悔何追?《禮》:將祭宗廟,必散齋 七日,致齋三日,然後入祀,神明可得而通。今雖容像未建,已為神明之宅。方加 雕繢,飾麗丹青,人心所祗,銳觀滋甚,登者既眾,異懷若面。縱一人之身恆盡誠 潔,豈左右臣妾各竭虔仰?不可獨升,必有扈侍,懼或忘慎,非飲酒茹葷而已。昨 風霾暴興,紅塵四塞,白日晝昏,特可驚畏。《春秋》:宋、衛、陳、鄭同日而災, 伯姬待姆,致焚如之禍。去皇興中,青州七級亦號崇壯,夜為上火所焚。雖梓慎、 裨灶之明,尚不能逆克端兆。變起倉卒,預備不虞。天道幽遠,自昔深誡。墟墓必 哀,廟社致敬,望塋淒慟,入門聳栗,適墓不登隴,未有升陟之事。《傳》云: ‘公既視朔,遂登觀台。’其下無天地先祖之神,故可得而乘也。《內經》,寶塔 高華,堪室千萬,唯盛言香花禮拜,豈有登上之義?獨稱三寶階,從上而下,人天 交接,兩得相見,超世奇絕,莫可而擬。恭敬拜跽,悉在下級。遠存矚眺,周見山 河,因其所眄,增發嬉笑。未能級級加虔,步步崇慎,徒使京邑士女,公私湊集。 上行下從,理勢以然,迄於無窮,豈長世競慕一登而可抑斷哉?蓋心信為本,形敬 乃末,重實輕根,靖實躁君,恭己正南面者,豈月乘峻極,旬御層階。今經始既就, 子來自勸,基構已興,雕絢漸起,紫山華台,即其宮也。伏願息躬親之勞,廣風靡 之化,因立制防,班之條限,以遏囂污,永歸清寂。下竭肅穆之誠,上展瞻仰之敬。 勿踐勿履,顯固億齡,融教闡悟,不其博歟?”

九月,靈太后幸嵩高。光上表諫曰:“伏聞明後當親幸嵩高,往還累宿。鑾游 近旬,存省民物,誠足為善。雖漸農隙,所獲棲畝,飢貧之家指為珠玉,遺秉滯 遂,莫不寶惜。步騎萬餘,來去經踐,駕輦雜還,競騖交馳,縱加禁護,猶有侵耗, 士女老幼,微足傷心。秋末久旱,塵壤委深,風霾一起,紅埃四塞。轅關峭險,山 路危狹,聖駕清道,當務萬安。乘履澗壑,蒙犯霜露,出入半旬,途越數百,飄曝 彌日,仰虧和豫。七廟上靈,容或未許;億兆下心,實用悚栗。且藏蟄節遠,昆蟲 布列,蠉蠕之類,盈於川原,車馬輾蹈,必有類殺。慈矜好生,應垂未測,誠恐悠 悠之議,將謂為福興罪。廝役困於負擔,爪牙窘於賃乘,供頓候迎,公私擾費。廚 兵幕士,衣履敗穿,晝暄夜淒,罔所覆藉,監帥驅捶,泣呼相望。霜旱為災,所在 不稔,饑饉荐臻,方成儉敝。為民父母,所宜存恤,靖以撫之,猶懼離散,乃於收 斂初辰,致此行舉,自近及遠,交興怨嗟。伏願遠覽虞舜,恭己無為;近遵《老》、 《易》,不出戶牖。罷勞形之游,息傷財之駕,動循典防,納諸軌儀,委司責成, 寄之耳目。人神幸甚,朝野抃悅。”靈太后不從。

正光元年冬,賜光几杖、衣服。二年春,肅宗親釋奠國學,光執經南面,百僚 陪列。司徒、京兆王繼頻上表以位讓光。夏四月,以光為司徒、侍中、國子祭酒, 領著作如故。光表固辭歷年,終不肯受。

八月,獲禿鶖鳥於宮內,詔以示光。光表曰:“蒙示十四日所得大鳥,此即 《詩》所謂‘有鶖在梁’,解雲‘禿鶖也’,貪惡之鳥,野澤所育,不應入殿庭。 昔魏氏黃國中,有鵜鶘集於靈芝池,文帝下詔以曹恭公遠君子,近小人,博求賢俊, 太尉華歆由此遜位而讓管寧者也。臣聞野物入舍,古人以為不善,是以張臶惡任, 賈誼忌鵩。鵜鶘暫集而去,前王猶為至誡,況今親入宮禁,為人所獲,方被畜養, 晏然不以為懼。準諸往義,信有殊矣。且饕餮之禽,必資魚肉,菽麥稻粱,時或餐 啄,一食之費,容過斤鎰。今春夏陽旱,谷糴稍貴,窮窘之家,時有菜色。陛下為 民父母,撫之如傷,豈可棄人養鳥,留意於醜形惡聲哉?衛侯好鶴,曹伯愛雁,身 死國滅,可為寒心。陛下學通《春秋》,親覽前事,何得口詠其言,行違其道!誠 願遠師殷宗,近法魏祖,修德延賢,消災集慶。放無用之物,委之川澤,取樂琴書, 頤養神性。”肅宗覽表大悅,即棄之池澤。

詔召光與安豐王延明議定服章。三年六月,詔光乘步挽至東西上閣。九月,進 位太保,光又固辭。光年耆多務,疾病稍增,而自強不已,常在著作,疾篤不歸。 四年十月,肅宗親臨省疾,詔斷賓客,中使相望,為止聲樂,罷諸游眺。拜長子勵 為齊州刺史。十一月,疾甚,敕子侄等曰:“諦聽吾言。聞曾子有云: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啟予手,啟予足,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吾荷先帝厚恩,位至於此,史 功不成,歿有遺恨。汝等以吾之故,並得名位,勉之!勉之!以死報國。修短命也, 夫復何言。速可送我還宅。”氣力雖微,神明不亂。至第而薨,年七十三。肅宗聞 而悲泣,中使相尋,詔給東園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六十萬、布一千匹、 蠟四百斤,大鴻臚監護喪事。車駕親臨,撫屍慟哭。御輦還宮,流涕於路,為減常 膳,言則追傷。每至光坐誦讀之處,未嘗不改容淒悼。五年正月,贈太傅,領尚書 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冀州刺史,侍中如故。又敕加後部鼓吹、班劍,依太保、 廣陽王故事,諡文宣公。肅宗祖喪建春門外,望需哀感,儒者榮之。

初,光太和中,依宮商角徵羽本音而為五韻詩,以贈李彪,彪為十二次詩以報 光。光又為百三郡國詩以答之,國別為卷,為百三卷焉。

光寬和慈善,不逆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常慕胡廣、黃瓊之為人,故為 氣概者所不重。始領軍於忠以光舊德,甚信重焉,每事籌決,光亦傾身事之。元叉 於光亦深宗敬。及郭祚、裴植見殺,清河王懌遇禍,光隨時俯仰,竟不匡救,於是 天下譏之。自從貴達,罕所申薦。曾啟其女婿彭城劉敬徽,雲敬徽為荊州五隴戍主, 女隨夫行,常慮寇抄,南北分張,乞為徐州長史、兼別駕,暫集京師。肅宗許之。 時人比之張禹。光初為黃門,則讓宋弁;為中書監,讓汝南王悅;為太常,讓劉芳; 為少傅,讓元暐、穆紹、甄琛;為國子祭酒,讓清河王懌、任城王澄;為車騎、儀 同,讓江陽王繼,又讓靈太后父胡國珍。皆顧望時情,議者以為矯飾。崇信佛法, 禮拜讀誦,老而逾甚,終日怡怡,未曾恚忿。曾於門下省晝坐讀經,有鴿飛集膝前, 遂入於懷,緣臂上肩,久之乃去。道俗贊詠詩頌者數十人。每為沙門朝貴請講《維 摩》、《十地經》,聽者常數百人,即為二經義疏三十餘卷。識者知其疏略,以貴 重為後坐疑

於講次。凡所為詩賦銘贊誄頌表啟數百篇,五十餘卷,別有集。光 十一子,勵、勖、勔、勸、劼、勊、勍、劬、、、勉。

勵,字彥德,器學才行最有父風。舉秀才,中軍彭城王參軍、秘書郎中,以父 光為著作,固辭不拜。歷員外郎、騎侍郎、太尉記室、散騎侍郎,以繼母憂去職。 神龜中,除司空從事中郎。正光二年,拜中書侍郎。領軍將軍元義為明堂大將,以 勵為長史。與從兄鴻俱知名於世。四年十月,父光疾甚,詔拜征虜將軍、齊州刺史。 以父寢疾,衣不解帶。及光薨,肅宗每加存慰。五年春,光葬於本鄉,又詔遣主書 張文伯宣吊焉。孝昌元年十二月,詔除太尉長史,仍為齊州大中正,襲父爵。建義 初,遇害河陰,時年四十八。贈侍中、衛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子挹,襲。武定末,太尉。屬齊受禪,爵例降。

挹弟損,儀同開府主簿。

勖,武定末,征虜將軍、安州刺史、朝陽伯。齊受禪,例降。

勔,字彥儒,亦有父風。司空記室、通直散騎侍郎、寧遠將軍、清河太守,帶 槃陽鎮將。為逆賊崔景安所害。贈征虜將軍、齊州刺史。

子權,太尉參軍事。

劼,武定中,中書郎。

光弟敬友,本州治中。頗有受納,御史案之,乃與守者俱逃。後除梁郡太守, 會遭所生母憂,不拜。敬友精心佛道,晝夜誦經。免喪之後,遂菜食終世。恭寬接 下,修身厲節。自景明已降,頻歲不登,饑寒請丐者,皆取足而去。又置逆旅於肅 然山南,大路之北,設食以供行者。延昌三年二月卒,年五十九。

子鴻,字彥鸞。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太和二十年,拜彭城王國左常侍。景明 三年,遷員外郎、兼尚書虞曹郎中。敕撰《起居注》。遷給事中,兼祠部郎,轉尚 書都兵郎中。詔太師、彭城王勰以下公卿朝士儒學才明者三十人,議定律令於尚書 上省,鴻與光俱在其中,時論榮之。永平初,豫州城人白早生,殺刺史司馬悅,據 懸瓠叛。詔鎮南將軍邢巒討之,以鴻為行台鎮南長史。徙三公郎中,加輕車將軍。 遷員外散騎常侍,領郎中。

延昌二年,將大考百僚,鴻以考令於體例不通,乃建議曰:“竊惟王者為官求 才,使人以器,黜陟幽明,揚清激濁,故績效能官、才必稱位者朝升夕進,年歲數 遷,豈拘一階半級,閡以囗僚等位者哉?二漢以降,太和以前,苟必官須此人,人 稱此職,或超騰升陟,數歲而至公卿,或長兼、試守稱允而遷進者,披卷則人人而 是,舉目則朝貴皆然。故能時收多士之譽,國號豐賢之美。竊見景明以來考格,三 年成一考,一考轉一階。貴賤內外萬有餘人,自非犯罪,不問賢愚,莫不上中,才 與不肖,比肩同轉。雖有善政如黃龔,儒學如王鄭,史才如班馬,文章如張蔡,得 一分一寸必為常流所攀,選曹亦抑為一概,不曾甄別。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 旨已行,猶宜訊息。”世宗不從。

三年,鴻以父憂解任,甘露降其廬前樹。十一月,世宗以本官征鴻。四年,復 有甘露降其京兆宅之庭樹。復加中堅將軍,常侍、領郎如故。遷中散大夫、高陽王 友,仍領郎中。其年為司徒長史。正光元年,加前將軍。修高祖、世宗《起居注》。 光撰魏史,徒有卷目,初未考正,闕略尤多。每雲此史會非我世所成,但須記錄時 事,以待後人。臨薨言鴻於肅宗。五年正月,詔鴻以本官修緝國史。孝昌初,拜給 事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鴻在史甫爾,未有所就,尋卒。贈鎮東 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

鴻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見晉魏前史皆成一家,無所措意。以劉淵、石勒、慕容 俊、苻健、慕容垂、姚萇、慕容德、赫連屈孑、張軌、李雄、呂光、乞伏國仁、禿 發烏孤、李暠、沮渠蒙遜、馮跋等,並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一, 鴻乃撰為《十六國春秋》,勒成百卷,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焉。鴻二世仕江左, 故不錄僭晉、劉、蕭之書。又恐識者責之,未敢出行於外。世宗聞其撰錄,遣散騎 常侍趙邕詔鴻曰:“聞卿撰定諸史,甚有條貫,便可隨成者送呈,朕當於機事之暇 覽之。”鴻以其書有與國初相涉,言多失體,且既未訖,迄不奏聞。鴻後典起居, 乃妄載其表曰:

臣聞帝王之興也,雖誕應圖錄,然必有驅除,蓋所以翦彼厭政,成此樂推。故 戰國紛紜,年過十紀,而漢祖夷殄群豪,開四百之業。歷文景之懷柔蠻夏,世宗之 奮揚威武,始得涼、朔同文,牂、越一軌。於是談、遷感漢德之盛,痛諸史放絕, 乃鈐括舊書,著成《太史》,所謂緝茲人事,光彼天時之義也。

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三帝受制於奸臣,二皇晏駕於非所;五都蕭條,鞠為 煨燼。趙燕既為長蛇,遼海緬成殊域,窮兵銳進,以力相雄,中原無主,八十餘年。 遺晉僻遠,勢略孤微,民殘兵革,靡所歸控。皇魏龍潛幽代,世篤公劉,內修德政, 外抗諸偽,並冀之民,懷寶之士,襁負而至者日月相尋,雖邠岐之赴太王,謳歌之 歸西伯,實可同年而語矣。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運,應天順民,龍 飛受命。太宗必世重光,業隆玄默。世祖雄才睿略,闡曜威靈,農戰兼修,掃清氛 穢。歲垂四紀,而寰宇一同。儋耳、文身之長,卉服、斷髮之酋,莫不請朔率職, 重譯來庭。隱愍鴻濟之澤,三樂擊壤之歌,百姓始得陶然蘇息,欣於堯舜之世。

自晉永寧以後,雖所在稱兵,競自尊樹,而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 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乖會之勢,亦足以垂之將來,昭明勸戒。但諸史殘缺,體例不 全,編錄紛謬,繁略失所;宜審正不同,定為一書。伏惟高祖,以大聖應期,欽明 御運,合德乾坤,同光日月,建格天之功,創不世之法,開鑿生民,惟新大造。陛 下以青陽繼統,睿武承天。應符屈己,則道高三、五;頤神至境,則洞彼玄宗。剖 判百家,斟酌六籍,遠邁石渠,美深白虎。至如導禮革俗之風,昭文變性之化,固 以感彼禽魚,穆茲寒暑。而況愚臣沐浴太和,懷音正始,而可不勉強難革之性,砥 礪木石之心哉?誠知敏謝允南,才非承祚,然《國志》、《史考》之美,竊亦輒所 庶幾。始自景明之初,蒐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驅馳數 歲。又臣家貧祿薄,唯任孤力,至於紙盡,書寫所資,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寫 乃向備。謹於吏按之暇,草構此書。區分時事,各系本錄;破彼異同,凡為一體; 約損煩文,補其不足。三豕五門之類,一事異年之流,皆稽以長曆,考諸舊志,刪 正差謬,定為實錄。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唯 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繕成,輟筆私求,七載於今。此 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其起兵僭號,事之始末,乃亦頗 有,但不得此書,懼簡略不成。久思陳奏,乞敕緣邊求采,但愚賤無因,不敢輕輒。

散騎常侍、太常少卿、荊州大中正臣趙邕,忽宣明旨,敕臣送呈。不悟九皋微 志,乃得上聞,奉敕欣惶,慶懼兼至。今謹以所訖者,附臣邕呈奏。臣又別作序例 一卷,年表一卷,仰表皇朝統括大義,俯明愚臣著錄微體。徒竊慕古人立言美意, 文致疏鄙,無一可觀,簡御之日,伏深慚悸。

鴻意如此,然自正光以前,不敢顯行其書。自後以其伯光貴重當朝,知時人未 能發明其事,乃頗相傳讀。亦以光故,執事者遂不論之。鴻經綜既廣,多有違謬。 至如太祖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以為改在元年;太宗永興二年,慕容超擒於廣固, 鴻又以為事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於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 多不考正。

子子元,秘書郎。後永安中,乃奏其父書,曰:“臣亡考故散騎常侍、給事黃 門侍郎、前將軍、齊州大中正鴻,不殞家風,式纘世業,古學克明,在新必鏡,多 識前載,博極群書,史才富洽,號稱籍甚。年止壯立,便斐然懷著述意。正始之末, 任屬記言,撰緝餘暇,乃刊著趙、燕、秦、夏、涼、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 論。先朝之日,草構悉了,唯有李雄《蜀書》,搜尋未獲,闕茲一國,遲留未成。 去正光三年,購訪始得,討論適訖,而先臣棄世。凡十六國,名為《春秋》,一百 二卷,近代之事最為備悉。未曾奏上,弗敢宣流。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儻或淺 陋,不回睿賞,乞藏秘閣,以廣異家。”子元後謀反,事發逃竄,會赦免。尋為其 叔鵾所殺。

光從祖弟長文,字景翰。少亦徙於代都,聰敏有學識。太和中,除奉朝請。遷 洛,拜司空參軍事,營構華林園。後兼員外散騎常侍,為宕昌使主。還,授給事中、 本國中正、尚書庫部郎。正始中,大修器械,為諸州造仗都使、齊州太原太守、雍 州撫軍府長史。以廉慎稱。遷輔國將軍、中散大夫,轉太府少卿,丞相、高陽王雍 諮議參軍,太中大夫。永安中,以老拜征虜將軍、平州刺史。還家專讀佛經,不關 世事。年七十九,天平初卒。贈使持節、征東將軍、齊州刺史,謚曰貞。

子慈懋,字德林。永熙初,征虜將軍、徐州征東府長史。

長文從弟庠,字文序。有乾用。初除侍御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頻使高 麗,轉步兵校尉,又轉司空掾,領左右直長。出除相州長史,還,拜河陰、洛陽令, 以強直稱。遷東郡太守。元顥寇逼郡界,庠拒不從命,棄郡走還鄉里。孝莊還宮, 賜爵平原伯,拜潁川太守。二年五月,為城民王早、蘭寶等所害。後贈驃騎將軍、 吏部尚書、齊州刺史。

子罕,襲爵。齊受禪,例降。

光族弟榮先,字隆祖。涉歷經史,州辟主薄。

子鐸,有文才。冠軍將軍、中散大夫。

鐸弟覲,寧遠將軍、羽林監。

史臣曰:崔光風素虛遠,學業淵長。高祖歸其才博,許其大至,明主固知臣也。 歷事三朝,師訓少主,不出宮省,坐致台傅,斯亦近世之所希有。但顧懷大雅,托 跡中庸,其於容身之譏,斯乃胡廣所不免也。鴻博綜古今,立言為事,亦才志之士 乎?

部分譯文

崔光,本名孝伯,字長仁,名為高祖所賜,東清河俞阝人。祖名曠,跟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青州時水。慕容氏滅亡之後,出仕劉義隆政權,任樂陵太守。父親靈延,任劉駿的龍驤將軍,長廣太守,與劉..的冀州刺史崔道固一起抵抗國軍。

慕容白曜平定三齊,崔光時年十七,隨父遷往代州。家中雖然貧困,但崔光好學,晝耕夜讀,奉養父母。太和六年(482),被授予中書博士,轉任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一起參與國史編寫。後升任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受到高祖很好的知遇與優待。高祖常說:“孝伯之才,浩浩東流如黃河入海,理所當然是今天的文章宗主。”因參與謀劃遷都之功,高祖賜爵朝陽子,授官散騎常侍,黃門侍郎、著作郎官職仍舊,又兼任太子少傅。不久又以原官兼任侍中、使持節,朝廷派其為陝西大使,巡察地方民政人情,經過之處,遊歷古蹟,述懷古,作詩三十八篇。歸朝之後,仍兼任侍中,因其籌劃謀略之功,爵位上升為伯。

崔光年少即顯度量之大,喜怒哀樂均不見於表情,有人詆毀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語作為回報,即使被人誣罵毀謗,他也不自己申辯曲直。皇興初年(467~469),同郡有兩人同時被掠去當奴婢,後來到崔光那裡求救,崔光用另外二人把他們贖了出來。高祖聽說此事,十分稱讚。崔光在朝,雖身處機近,卻一向不大留心書面文案,只是行止從容,議論述說,替國家大政出謀劃策而已。高祖經常對大臣們說:“憑著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沒有意外的錯誤罪責,二十年後應該身任司空之職。”其受高祖器重,可見一斑。後又跟隨皇帝剿滅陳顯達。世宗即位,升為正侍中。

當初,崔光與李彪一起撰寫國史,太和末年(497~499),李彪被解除著作郎之職,撰史的任務都交給了崔光一人。李彪不久又因罪廢職。世宗居喪期間,李彪上書請求讓他繼續完成《魏書》,世宗下詔應允,他於是以白衣身份在秘書省繼續著述。崔光雖然身為史官,但認為李彪意在獨領其功,上表請求解除他自己的侍中、著作郎,以此表示對李彪行為的不滿,世宗不同意。後遷太常卿、領齊州大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