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般若·第三節

作者:佚名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⑥。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法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善知識們,達到智慧的觀照,就能里里外外都透徹澄明,各種認識都發自本心。如果認識發自本心,就是本質的解脫;如果得到解脫,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無念。什麼叫無念?如果見到一切外界事物,心中都不受污染,就是無念。運用於任何地方,又不執著於任何地方,只是讓本心清淨,讓“六識”從“六門”中出來,在“六塵”中無所沾染,來去自由,通達無阻礙,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就叫無念行。如果執意地不思考任何東西,強迫自己斷絕念想,那就又被觀念本身所束縛了,這就叫邊見。善知識們,能覺悟了無念的法門,就萬法都通達了,覺悟了無念的法門,才能見到諸佛的境界,覺悟了無念的法門,就成佛了。善知識們,後代能得到我的法門之真諦的人,能繼承這頓教法門,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修行,發誓願維護堅持,就像侍奉佛祖一樣,終身堅定信仰不改變,這樣的人一定會達成聖位。不過要遵循歷代祖師以心傳心默默會心的傳統,不能隱匿正法。如果不是志同道合者,是其他的法門,那就不能傳授,以免損害前輩留立下的規矩。那樣的話恐怕愚蠢的人不能理解,反而誹謗頓教法門,從而衍生各種劫難,使佛的種性斷絕。善知識們,我有一篇無相偈頌,大家都要念誦記取,無論是出家的僧尼還是在家的居士,都要依據這篇偈語來修行。如果不自己修行,只是記住我說的話,那也是沒有益處的。聽我念頌: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法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初啟出家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六祖大師又說:今天在大梵寺講說了這頓教法門,希望所有眾生聽了後都能明白佛法而成佛。當時韋使君和所有官僚以及道者、信佛的俗眾,聽了大師的講說,沒有不覺悟的,大家都向大師行禮,都一齊感嘆:“善哉!真沒想到嶺南有真佛出世了!”

注釋
①三昧:梵語音譯,即息慮凝心,定於一處,進入一種佛的心理境界。
②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③六門:眼、耳、鼻、舌、身、意。
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⑤邊見:片面的見識。
⑥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