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

作者:張仲景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閏 。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飢煩, 日卒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譯文

我考慮到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倉卒時間內尋求到辨證治療的要領,是很難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種可與不可的診治原則和方法,整理成可與不可諸篇。這與三陰三陽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時,還時有三陰三陽篇中沒有的內容,也補充在可與不可各篇中。

關脈濡而弱,寸脈反見微,尺脈反見澀。微主陽氣不足,澀主陰血虧虛。陽氣虛弱而又陰虧,就容易出現中風多汗、煩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陽虛發汗,就會引起亡陽,出現煩躁、不得安眠的變證。

臍右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肺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導致鼻衄、口渴、心中煩悶、喝水後立即吐出的變證。

臍左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肝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引起頭昏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動的變證。

臍上有氣築築然跳動,是心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引起氣向上衝撞、直至心下的變證。

臍下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腎氣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導致汗閉不出、心中煩躁厲害、骨節疼痛、頭目眩暈、怕冷、進食即吐、食物不能進的變證。

咽喉閉塞的病症,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引起吐血、呼吸微弱、手足厥冷、想蜷曲而睡、不能自行溫暖的變證。

凡是見到動數微弱脈象的,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導致腸胃乾燥,出現大便難以解出、心煩不安等變證。其表現雖然很象陽明府實證,但病源卻根本不同。

關部脈濡弱,寸部脈弦,尺部脈微。弦是陽氣擾動於上,微是陰寒盛於下,這是上實而下虛,所以病人喜歡溫暖。由於下焦陽氣本虛,所以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則更傷陽氣,引起畏寒戰慄、不能自行恢復的變證。

咳嗽劇烈,頻頻吐出涎沫,咽喉乾燥,小便不通暢,腹中感覺飢餓,心中煩躁不安,一晝夜一發,好象瘧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戰而沒有發熱,這是肺虛寒飲內停所致。如果把咳嗽當作表寒而發汗,就會引起身體蜷曲而臥、胸中滿悶、腹中堅硬的變證。

四肢厥冷、脈象緊的,是陽虛陰寒內盛,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導致語聲散亂、咽喉嘶啞、舌萎不用、發不出聲音的變證。

各種四肢厥冷證,不能發汗。誤發其汗,病變輕的,難以治癒;病變重的,就會導致神昏語言錯亂、目眩等變證,其生命難以保全。

咳嗽而小便通利,或小便自遺的,不能發汗。誤發其汗,就會引起四肢厥冷的變證。

外感病,頭痛,象皮毛復蓋身上一樣發熱,表現象太陽中風證,經常微微出汗,嘔吐。如果誤用瀉下法治療,則發熱更甚,心中煩悶異常,嘈雜似飢;如果用發汗法治療,就會引起痙證,出現身體強直、難以屈伸的症狀;如果誤用火熏法,就會引起身體發黃、小便不通,病久就會出現咳嗽唾膿血。

發汗,須讓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且只能微微汗出,不能像流水一樣大汗淋漓。巧妙發汗,常常會有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