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人有亡斧者

先秦呂不韋 撰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山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後有一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釋
者:有個丟掉斧子的人。
亡:丟掉,丟失。
意:同"臆",估計,懷疑,猜想。
谷:山谷,地窯。
其:指代鄰人之子。
竊:偷盜。
無為而不竊斧也: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復:再,又。
無似竊斧者: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樣子。
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一會兒,不久。
視:看。
皆:都。
行動:走路的姿勢。
顏色:表情。

故事

《人有亡斧者》講述的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原來客觀事物的原貌。準確的判斷來源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

不要隨便猜疑別人。

意義

《說符》宣揚了先秦道家“理無常是,事無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觀點。 《人有亡鐵者》這則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種根據主觀臆測去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時,論述歸結到“心術”、“立道”的命題上去,符合了《說符》全篇的宗旨。

這則寓言,諷刺那些帶著有色眼鏡觀察事物、憑“想當然”作出判斷的主觀唯心主義者。

猜您喜歡

鄭人買履

先秦韓非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讀書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

伯牙絕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