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挽舟者歌

隋代佚名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菸草。
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的哥哥去東征高句麗,已經在青山下活活餓死。
我今日為皇帝龍舟拉縴,被困在這千里長的隋堤。
現如今普天下正鬧饑荒,一路上已沒有多少糧米。
望前方還有長長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嘆,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傷,高堂二老不見兒的影子。
怎能遇到一位俠義之人,憐憫這不知姓名的屍體。
引領這個孤魂返回故鄉,背負這白骨回到家中去。

注釋
1.征遼東:遼東:郡、國名。戰國燕置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大凌河以東。西晉改為國。十六國後燕末地入高句麗。隋大業七年至十年(611-614),煬帝三次東征高句麗。
2.青山:在今遼寧義縣東北。
3.挽龍舟:在岸上牽引帝王所乘的船。
4.隋堤:煬帝開通濟渠,沿河築堤種柳,謂之隋堤。
5.方:正當。
6.路糧:途中所需糧米。些:少量。
7.安:如何、怎么。
8.枕:橫躺。一作“惋”。
9.悲損:因悲傷而瘦損。
10.老:長輩,老父、老母。
11.義男兒:仗義的男子漢。
12.無主屍:構想自己死後,屍體無人料理。
13.負:背,擔負。

賞析

開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語言、自己親歷的事實,控訴了隋煬帝發動戰爭和三下江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兒征遼東,餓死青山下。”隋煬帝在大業八、九、十三年曾三次東征高麗,僅大業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發兵一百一十三萬餘人,戰死者不下三十萬。接著,就以“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來說明這種災難簡直是接二連三。“龍舟”,隋煬帝南下江都時特製的一種大船,據《通鑑·隋紀》載,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共四層,上有正殿、內殿、朝堂及許多其他房屋。兒子被征去打仗餓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來拉縴,這已經夠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體敘述自己所處的困境:當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糧簡直沒有一點點(“些小”),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遙無糧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飢”一句,似輕實重,看似在解釋“路糧無些小”的原因,實則已將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況概括反映了出來。看來,不僅是歌者陷入了“路糧無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數縴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為無糧而喪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後的情景:我的屍骨將被拋撒在荒郊野外,任憑風吹日曬;遊蕩異鄉的孤魂,將在煙霧荒草間哭泣。家中的妻子,將因悲傷而哭壞身體;父母雙親將因盼我歸去而望穿雙眼。這是何等悽慘的畫面。這雖是歌者構想死後的情景,但卻是十分真實的。無論遠征軍士也罷,無論遠行民夫也好,該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該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兒子餓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絕的情景,他都是親歷了的。因此,對自己死後的情景也就描繪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訴說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屍陳異鄉,因此,他只希望能有個義氣男兒,將他這無人認領的屍體焚燒,把他的骸骨運回鄉里,把他的亡靈引渡回家。這歌者競不作活著歸來之想,而把能將骨骸運回作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這是他對“義男兒”的希望,同時也是對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統治者的控訴。若無隋煬帝的重賦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將屍骨運回便算幸運,這是一個何等黑暗殘暴的社會。

這是一首直接表達人民悲痛和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控訴了隋煬帝給人民造成的災難,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語言質樸凝重,情感真切動人。

創作背景

隋煬帝即位後,大興土木,建設東都洛陽及各處離宮四十餘所;他還增築長城,開鑿運河,並發動了對吐渾和高麗的大規模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首民謠,就是隋大業十三年(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時,挽舟民夫們感於處境所作。
猜您喜歡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挽舟者歌

隋代佚名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菸草。
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古風·其十九

唐代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西上 一作:西嶽)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