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論語十二章

先秦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裡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簡析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猜您喜歡

核舟記

明代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鄒忌諷齊王納諫

兩漢劉向 撰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歐陽曄破案

明代馮夢龍

歐陽曄治鄂州,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曄自臨其獄,坐囚於庭中,去其桎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還之獄。獨留一人於庭,留者色變而惶顧。曄曰:“殺人者汝也!”囚佯為不知所以。曄曰:“吾觀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獨以左。今死者傷在右肋,非汝而誰?”囚無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