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麻平晚行

唐代王勃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遊情。
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千里羈旅,多時離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遊山玩水的興致。
在山中尋找高高低低的戍道,遠遠近近可以聽到泉水的聲音。
山澗旁的草色豐富讓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讓人叫不出名字。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時才能停止。只有清肅的晚風和青猿悽厲的啼叫。

注釋
①麻平:
②懷土:懷戀故土。
③戍:防守邊疆。
④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⑤羈心:亦作羇心,猶旅思,羈旅的愁思。

鑑賞

懷土和倦遊情這樣的詞是典型的羈旅思鄉的象徵。連續三首,詩人多次運用百年和千里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交織進行的搭配,使得愁緒不僅僅瀰漫在紙頁上,更是充斥在整個空間裡,並且隨著第四維時間的推移更加的濃重。仿佛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看到詩人的衣帶正飄動,感覺到詩人的思緒剛剛開始。百年,和千里,又運用的誇張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圍。

戍道就是為了防守邊疆而修的戰道。王勃是非常渴望從戎報國的。在《滕王閣》中,他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柳宗元的《小石潭紀》中一段極其別致的描寫:“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於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詩中,無論是心中的渴望還是自然的美景都無法吸引詩人,高低錯落如何,遠近鳴環又如何。作者在這裡追對它們作了粗略的帶過。

澗葉繁密到無法細分顏色,山花也無法辨名。照理說,已經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見到了仙境般的景色,這種景色,現在僅僅作為詩人羈心的反襯了。詩中,一個才分色和一個不辨名,是不著一色,而寫盡風流。其妙處類似於希臘神話中,征戰十年怨聲連連的士兵看到海倫之後,心甘情願的留學賣命。(呵呵,離題了)。

面對如此美景,詩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裡才會結束。言下之義就是還鄉。獨在異鄉,那種孤獨和淒涼,日暮都會浮現和膨脹。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讓他淒神寒骨。所謂的“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變成“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92篇詩文

猜您喜歡

菩薩蠻·宿水口

宋代洪瑹

斷虹遠飲橫江水,萬山紫翠斜陽里。
系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鴻去。
又是月黃昏,寒燈人閉門。

臨江仙·暮春

宋代趙長卿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訊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誰憐。懷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別來此處最縈牽。短篷南浦雨,疏柳斷橋煙。

人月圓·甘露懷古

元代徐再思

江皋樓觀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敗垣芳草,空廊落葉,深砌蒼苔。
遠人南去,夕陽西下,江水東來。
木蘭花在,山僧試問,知為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