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送無可上人

唐代賈島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雨後初晴,圭峰上蔚藍天空格外新鮮,我們為草堂寺無可上人送行。
在蛩鳴的秋天,他帶著麈尾,離開了寺院,暫別了親人。
潭水中倒映著他獨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樹邊休息。
最終他應煙霞之約,把天台山作為近鄰。

注釋
1.無可:僧人,本姓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賈島堂弟。名與賈島齊。
2.上人:佛教稱具備德智善行的人為上人。
3.圭(guī)峰:山峰名。位於陝西南鄂縣東南紫閣峰東,與重雲寺相對,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東又有小圭峰。
4.霽(jì)色:雨後天空晴朗的藍色。
5.草堂:寺名。
6.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
7.蛩(qióng):蟋蟀。
8.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9.數息:多次休息。
10.樹邊身:倚在樹上的身體。
11.煙霞:雲霧之氣,也指山水勝景。
12.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縣北,為仙霞嶺脈之東支。

賞析

在秋雨初晴的時候,人送其從弟至天台問道。“蛩鳴”承“霽色新”,見出雨後之情形,“同離寺”則接次句而來。三、四句承上啟下,一寫送,一寫別,由此過渡到“獨行”二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為歷來傳誦的名句佳句。上句寫出堂弟孤寂地行走於潭邊,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獨的身影,在形影相弔的意境中給人以一種寂寞感;後一句寫堂弟沿途的疲憊,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無家可依的悲苦。詩句對偶工巧,造語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這兩句,是賈島生平得意之語,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表面上看,這兩句承上離別而來,寫自己的孤獨。由於從弟離去,在潭邊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隨;幾次歇息下來,也只有樹木相伴,而從深層次來看,此聯又體觀了對佛禪的領悟。獨行潭邊,潭上之人與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價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跡。而在樹旁歇息,不過是色身而已。那么,離別之事不須看得太重。但禪家講納於境而不滯於境,到底未能泯滅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後說:“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他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嚮往,以及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首聯寫明送別地點、對象及景色,頷聯寫送別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寫離別,寫氣氛,烘托情感。頸聯突出寫別後詩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內在感受,是賈詩本色。尾聯寫別後相思意。詩層次清晰,寫出送別全過程,語言質樸自然,抒情達意深摯濃郁,確可稱為“平淡”。“獨行”二句雖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劃人物心理狀態卻極為真切。

創作背景

某一次的應試賈島落第,與無可同住長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無可將南遊廬山,於是賈島作此贈別。
賈島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425篇詩文

猜您喜歡

對竹思鶴

宋代錢惟演

瘦玉蕭蕭伊水頭,風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驥旁邊立,儘是人間第一流。

崇義里滯雨

唐代李賀

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
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
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
家山遠千里,雲腳天東頭。
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

秋夜曲

唐代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