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桓靈時童謠

兩漢佚名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
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
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樣骯髒,
被稱為是幹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

注釋
①秀才:漢代為舉士的科目,要文才出眾的人才能當選。
②察:選拔。
③孝廉:本來是漢代選舉宮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後來合稱“孝廉”。
④寒素:漢晉時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清貧。
⑤清白:也是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為官清廉。
⑥高第: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豪門。

賞析

“舉秀才,不知書。”凡舉作秀才科的人,本應文才深秀、學富五車,但實際上卻連字都不識,於是便產生了名與實強烈的對比,誇張又並不讓人覺得虛誕。

“察孝廉,父別居。”孝、廉本來兩科,後來合而為一,應是事親孝順、處事廉潔之人當選。這裡複詞偏義,重在講“孝”。孝之最為基本的,就是奉養雙親。但這位被薦之人,竟是與父親分居而住,就中國古代家庭觀念來看,無疑是不孝之舉了。

“寒素清白濁如泥”,寒素與清白,可能是性質相近的兩個科目。漢代察舉科目,只隨皇帝高興與需要而定,所以並不固定。《晉書·李重傳》中講到舉寒素要符合“門寒身索,無世祚之資”的條件,選舉制度漢晉相延,變化不應很大。范嘩在《後漢書·揚雄傳論》中說:“中興以後,復增淳樸、……清白、敦厚之屬。”可見二者都是選舉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稱與它所要求的品質應是相當的。故清白、寒素科出來的,應是出身清貧、為官清正之人,而實際上,勞動人民的評價則是“濁如泥”,可見他們是當不起那四個字的。

“高第良將怯如雞。”漢代不僅文官由重臣推薦,武將也如此。《漢書·昭帝紀》:“始元五年,詔舉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七月,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大概武將之舉,均要求“列將子孫”,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與文學對舉,在此又與良將並舉,可知與上面“寒素清白”一樣,是兩個相近科目。被薦之人,應“剛毅武猛,有謀謨(《順帝紀》)”,然而實際上卻膽小如雞,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首民謠,用一兩個典型的細節,通過形象的比喻與誇張,將一個個名不符實的推舉現象並列起來,將封建時代選拔人材的虛偽、腐朽與可笑揭示得淋漓盡致,表現了勞動人民高超的戰鬥與諷刺藝術。

創作背景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這一制度正式確定。這本來是選拔人材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出現公然“賣官”的事。這首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猜您喜歡

贈范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折花 一作:折梅)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舟過安仁

宋代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村居

宋代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