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夜間,春風吹遍了衡陽城,雁兒盤算著路程,準備立刻從楚水邊飛回燕山旁。
不要怪我春天一來就要回去,江南雖好,卻是他鄉!

注釋
①衡陽:今屬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勢如大雁迴旋,名回雁峰。相傳北來的大睚到此不再南飛,遇春飛回北方。
②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戰國時,楚國占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區,這裡言楚,即指江南。
③燕山:在河北平原北側從潮白河谷到山海關,由西向東綿延數百里。這裡泛指北方地區。

創作背景

明成祖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人王恭被薦舉為翰林待詔,參與修《永樂大典》,書成之後,被授為翰林典籍。可是詩人厭倦仕途,於是辭官返回家鄉,這首詩便寫在回歸家鄉的途中。

賞析

詠雁的通常借秋雁南飛的形象,抒發在北方的遊子對南方家鄉的懷念,以及對北方艱苦環境的厭倦。這首詩卻相反,塞北雖苦,但終究是故土。這首詩構思別具一格,主題更上一層樓。

詩歌首句從春到衡陽切入,語氣中充滿歡欣。詩人一開章就說“春風一夜到衡陽”,仿佛“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從冬到春的歲序交替。乍看起來,好像有悖於常理,仔細一琢磨,這洋溢著人們對暖風乍至、大地春回的輕鬆喜悅之情,也從側面反映了雁兒正久久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因而對此特別敏感,暖風初至,便喜不自勝。

第二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大雁並不是因此贏得舒緩喘息的時機,而是產生急切離開的歸念,忖量著“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準備立刻從楚水之畔飛回燕山之旁。這一層跳躍,寫出大雁歸心的急切,可說是“聞風而動”,絕無猶豫。“楚”,當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燕”,卻是寒冷的北國,山水互文見義,正說明從南到北,這中間,要經歷千山萬水。“萬里長”顯示了大雁征程的遙遠。而此時的江南,春色佳麗,正好流連。對此,人們心頭困惑自然轉化為對大雁的質疑,不但詩人要“怪”,連讀者也要“怪”。

後兩句當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詩人用托物詠懷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達強烈的思鄉情感,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閩侯縣人,江南本來就是他的故鄉,他卻說“江南雖好是他鄉”,由此看來,詩中的“楚水”、“江南”並非確指某個地域或方位,只不過是一種借代性的語句,指的是享受榮華富貴的朝堂。因而本詩的主題不是表現對故鄉的執著的愛,而是表現了詩人想辭官歸隱、遁跡林泉,尋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園,也表現了詩人不願為官,願過漁樵隱逸生活的意趣。

本詩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取向不同,不寫秋雁南歸,寄託羈宦北方的士大夫對南方鄉土的思念,而是寫春雁,在春風吹到衡陽時,不計從“楚水”到“燕山”的“萬里”之遙、程途之苦,堅決要回艱苦的北方去。詩旨不在於區別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現不留戀溫柔富貴的官場,甘願終老田園過吟嘯自得的清高日子。

詩歌四句的結構,從棄優就劣這一違背常情的舉動,引出疑問,而後歸結到全詩的中心,有助於將主題表現得更鮮明,藝術手法上從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驚詫後再以擬人的口吻亮底,加強了藝術效果。

王恭

王恭(1343-? ),字安仲,長樂沙堤人。家貧,少游江湖間,中年隱居七岩山,為樵夫20多年,自號“皆山樵者”。善詩文,與高木秉、陳亮等諸文士唱和,名重一時。詩人王 曾為他作《皆山樵者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年屆六十歲的王恭以儒士薦為翰林待詔,敕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永樂大典》修成,王恭試詩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辭官返里。王恭作詩,才思敏捷,下筆千言立就,詩風多淒婉,隱喻頗深。為閩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雲樵集》四卷,《草澤狂歌》五卷及《風台清嘯》等。► 61篇詩文

猜您喜歡

思佳客·賦半面女髑髏

宋代吳文英

釵燕攏雲睡起時。隔牆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妝如畫,細雨三更花又飛。
輕愛別,舊相知。斷腸青冢幾斜暉。斷紅一任風吹起,結習空時不點衣。

眉嫵·戲張仲遠

宋代姜夔

看垂楊連苑,杜若侵沙,愁損未歸眼。信馬青樓去,重簾下,娉婷人妙飛燕。翠尊共款。聽艷歌、郎意先感。便攜手、月地雲階里,愛良夜微暖。
無限。風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聞津鼓,湘江上,催人還解春纜。亂紅萬點。悵斷魂、煙水遙遠。又爭似相攜,乘一舸、鎮長見。

贈新平少年

唐代李白

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
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
一遭龍顏君,嘯吒從此興。
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
而我竟何為?寒苦坐相仍。
長風入短袂,內手如懷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寧見矜?
摧殘檻中虎,羈紲韝上鷹。
何時騰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