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宋代蘇軾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色浸染著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風平浪靜秋花正開放。遠處的樹林邊散落著幾戶人家,烏鴉還在啼叫尋覓著棲息的地方。
睡夢中曾走遍故鄉的條條小路,酒醒後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著千里廣衰的沙原。

注釋
①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沙”或作“紗”,亦作“浣紗溪”。雙調42字,分平韻、仄韻兩體。上片三句皆平韻,下片三句有兩句平韻。
②橫侵:縱橫擴展。
③蘸(zhàn):原意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為以液體沾染他物。
④暈霞:指太陽光線經雲層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這裡指晚霞。
⑤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這裡指湖北古荊州地區。
⑥寒花:寒冷天氣開的花,但在古代詞中多指菊花。
⑦尚:尚有。
⑧南望:是詞句的省略語,指蘇軾從荊州遙望故鄉四川眉山,其方向應在西南。
⑨平沙:廣闊的沙原,當指荊州長江江岸的遼闊沙原。

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蘇軾自故鄉四川眉山沿長江返回朝堂,行舟至荊州之前,見長江兩岸深秋季節的景色寫下該詞。

賞析

詞的上片,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深秋的景色。那蒼翠的山色縱橫擴展,沾染著長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風寂靜不動,茂盛的菊花正綻苞開放。遠處的村舍散落在樹林叢中,突然聽到晚鴉的陣陣啼叫聲,它們正在傍晚飛歸故巢。這些秋景的描寫,如唐代李白的“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贈盧司戶》)及元曲家白樸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天淨沙·秋》)的深秋意象,給人以蕭瑟寂寥的藝術感受,這情景會勾起遊子們的無限思鄉情感。

在此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的當口,下片立即轉入了“夢到故園”的具體描寫。蘇軾喟嘆著說:“離開故鄉不知有多少路程了!”於是,蘇軾喝醉了酒昏昏欲睡,卻在夢中憶起了離別故鄉的依依不捨之情。在夢驚之後貪婪地遙望著西南方的遠隔天涯的眉山“故園”,不禁一陣空虛寂寞。此情此景,觸目傷神,全詞便在那月亮正靜靜照著江岸千里沙原的悵惘中戛然而止。

全詞即景抒情,如行雲流水,“望”字是整首詞的“詞眼”。先是遠望山色,既而仰望空中晚霞,再是近望地上寒花,進而平望遠林村舍,最後著眼於南望故園。層層遞進,首尾相映。在時間安排上,起自傍晚,終至夜深,表示其思鄉之念,悠悠綿長。故其情感自然質樸,又委婉曲折,含蘊豐富,可謂一唱三嘆,真堪與杜甫名句佳句“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秋野五首》)的韻味相媲美。此詞的主旨是遊子思鄉的情感抒發,也是與蘇軾的淡漠名利的觀念相一致。這與蘇軾《南行集》中的“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初發嘉州》),及“幽懷耿不寐,四顧獨徬徨”。“卻思舊遊處,滿陌沙塵黃”(《牛口見月》)的詩句情緒遙相呼應。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猜您喜歡

漁歌子·荻花秋

五代李珣

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
水為鄉,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和長孫秘監七夕

唐代任希古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
露泫低珠佩,雲移薦錦衣。
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
空接靈台下,方恧辨支機。

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宋代蘇軾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