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稻田

唐代韋莊

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雲稏肥。
更被鷺鶿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

譯文二

滿坡的稻禾長勢喜人,苗肥棵壯,在春風的吹拂下,層層梯田綠浪翻滾,直接雲天。
在這綠色海洋的上空,數不盡的白鷺自由翱翔,宛如飛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畫屏。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碧綠的池水漣漪滿前陂,極目遠望無邊的滔田肥。
更有那白鷺千點觀不盡,穿過雲煙來向這畫中飛。

注釋
⑴前陂(bēi):前面的池塘。
⑵連云:一望無際好象同雲相連。(禾罷,bà)稏(yà):水稻的別稱。
⑶千點雪:白色鷺鷺落入綠色水田中,如同千點雪花一樣。
⑷破煙:穿過煙雲。畫屏:把前面的景象當成一幅畫屏。

鑑賞

《稻田》這首所描繪的江南水田風光,就從一個側面間接地展示了創作背景所述的社會現實,間接地表現了詩人生活在這一環境中的愉悅之情。

這是一首寫景小詩。寫景詩為人稱道的是“詩中有畫”,即用語言的勾勒描繪把周圍的景物如畫一般的狀態呈現出來,這首詩即達到了這樣的這樣的藝術效果。這是一幅極其優美恬淡的水田風光圖。這幅畫的近景是滿是綠波春浪的池塘和一望無邊的肥美的稻田;遠景是藍天、煙雲和點點如雪的白鷺,還有那似有若無的濛濛水氣。這些景物濃淡相間,疏密得體,相映成趣。池中的綠水和周圍稻田,通過“極目”二字聯繫起來,使得畫面無比開闊。這是多么美麗的景色,作者置身此間,是何等心曠神怡。同時,詩人又把眼前池塘和天上的白鷺,通過一個“飛”字巧妙地聯起來。這樣,就使得近景和遠景交織成章,聯成一片,使地面空間渾然一體。在這幅圖畫中除了靜態的描寫外,還描寫了劃破靜寂的動態。前邊說的清水池塘,連天的稻田,是靜態描寫,而詩人又將如同“千點雪’的白鷺攝入畫面,用一個“飛”字突然使這個畫面活躍起來,更顯得生機盎然。不僅富有繪畫美,而且《稻田》還具有絢麗的色彩美。在這幅藝術畫面上,“綠”浪碧波相迭,藍天“白”鷺相映,彩雲畫屏色彩斑斕,堪稱佳作。

這樣,詩的意境便更加深邃而耐人尋味了。總之,這首詩勾勒了一福優美的水田風光的圖畫。其中有近景,有遠景,有靜態,有動態。詩人把這些巧妙地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並通過短短的四句小詩描繪出來,語言精煉,構思巧妙。

鑑賞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戰爭使黃河和淮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而長江流域卻較少遭戰亂浩劫。韋莊六十六歲仕西蜀,為蜀主王建所倚重,七十二歲助王建稱帝,晚年生活富足安定。《稻田》這首所描繪的江南水田風光,就從一個側面間接地展示了這一角社會現實,間接地表現了詩人生活在這一環境中的愉悅之情,可能是晚年之作。這首詩不啻於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滿坡的稻禾長勢喜人,苗肥棵壯,在春風的吹拂下,層層梯田綠浪翻滾,直接雲天。在這綠色海洋的上空,數不盡的白鷺自由翱翔,宛如飛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畫屏。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綠色海洋,極目眺望,水稻伸到天際,與白雲相連。就在這翠綠的底色上,點綴著潔白如雪的鷺鷥,“漠漠水田飛白鷺”,這真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清風吹拂,水田裡湧起一陣陣綠波,鼓起一輪輪稻浪,無數鷺鷥或遠或近散布在稻田中,忽然有一隻鷺鷥衝破那薄紗似的煙霧,款款飛起,那么優美,那么安詳,緊接著,一大群鷺鷥忽啦啦飛起,整個世界充滿了生命的律 動。這又是一幅動態畫。

這裡面沒有喧囂,這裡面也不是枯寂,大自然的生機表現得那么熱烈,色彩的調配是天工化成,毫無造作,如此和諧,面對這寧靜甜潤的世界,人們心中會流淌愛的溪流,美的鏇律。這又是一幅詩意畫。

美是主、客觀交流的產物,在這幅清新的畫面深處,我們還可發現抒情主人公的身影,他寧靜自得,陶然忘機,面對自然界的“大美”,唯有驚愕,唯有讚嘆,自我消融在對象中,這又是一幅心聲畫。

不僅富有繪畫美,而且《稻田》還具有絢麗的色彩美。在這幅藝術畫面上,“綠”浪碧波相迭,藍天“白”鷺相映,彩雲畫屏色彩斑斕,堪稱佳作。

創作背景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戰爭使黃河和淮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而長江流域,尤其是蜀地卻較少遭戰亂浩劫,人民生活安定。韋莊六十六歲仕西蜀,為蜀主王建所倚重,七十二歲助王建稱帝,晚年生活富足安定,遂創作此
韋莊

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 488篇詩文

猜您喜歡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宋代蘇軾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歸園田居·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陸渾山莊

唐代宋之問

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
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
去去獨吾樂,無然愧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