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踏莎行·絕頂無雲

清代王國維

絕頂無雲,昨宵有雨。我來此地聞天語。疏鍾暝直亂峰迴,孤僧曉度寒溪去。
是處青山,前生儔侶。招邀盡入閒庭戶。朝朝含笑復含顰,人間相媚爭如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頂上沒有雲彩,昨天夜裡下過雨。我來到此地感悟天地之間的靈性交流。若有若無的鐘聲在昏暗的雜亂山峰間傳遞,孤寂的僧侶在晨曉中渡溪而去。
放眼望去到處是青山,站在山頂上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和伴侶。想把他們招請到這裡閒耍。就這樣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那是多么的快樂,人間的相親相愛也就莫過於如此了。

注釋
①踏莎行:《踏莎行》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
②天語:上天之告語。
③疏鍾暝直:謂寺廟的晨鐘聲於昏暗中揭響直入高空。暝:昏暗。
④度:通“渡”。
⑤是處:到處。
⑥前生:上一輩子。儔侶:伴侶。
⑦招邀:邀請。閒庭戶:寂靜的庭院。
⑧含笑復含顰:微笑或皺眉。
⑨相媚:取悅。爭如許:怎得能夠像這樣。

創作背景

1905年夏,王國維從外地任教回家,途中經過峽山。他登山遠眺,感覺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有感而作此詞。

賞析

這首詞寫凌晨時候爬上高山之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但其中含有很豐富的言外意蘊,留下較大聯想空間的寫境與造境相結合的作品。

“絕頂無雲”和“昨宵有雨”是一個對比也是一個過程。所謂對比,是今晨與昨宵、無雲和有雨的對比,它容易引起一種意的感發;所謂過程,是在昨夜到今晨這極短的時間中從陰到晴的過程,它容易引起哲理性的體悟。因此王國維接下來就說“我來此地聞無語”。“天語”,是上天的告語,是以一種告誡的語氣,所以“我來此地聞天語”這句話,就隱含有一種尋求覺悟的努力在裡邊。後面王國維展開描寫,寫所聽和所看到的,“疏鍾暝直亂峰迴,孤僧曉度寒溪去”。黎明前月已經西沉日尚未出,是山谷中最昏暗的時候。這裡的直是王國維著力的描寫,突出它的力度。而“亂峰迴”,是說山谷被亂峰環繞,這是一種橫向的包圍和約束的力量。“回”和“直”這一句兩字,是對舉的說法,使人覺得那寺院疏鐘的聲音好像衝破了亂峰環繞的黑暗直立而起,揭響入雲。“孤僧曉度寒溪去”,令人在亂山昏谷之中產生。這樣說並非毫無根據,因為這句話從意象到字句都充滿了引人產生這種聯想的可能性。

正是這個“孤”字,引出了下闋尋求儔侶的想像:“是處青山,前生儔侶,招邀盡入閒庭戶。”“前生儔侶”,仍是用了佛教的說法。引述到了前生、今生、來生的“三生”,那便是一種前生的慧根。把青山視為前生的夥伴並邀請它們到家裡來做客,一方面是極言自己對青山的親近之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種孤獨寂寞的情緒。這種比喻方式不是王國維創造,它借鑑了辛棄疾其中一首《沁園春》的寫法,把青山比作客人。接著下來王國維這首詞結尾的“朝朝含笑復含顰,人間相媚爭如許”,仍然是借鑑了稼軒詞,這是正用,那種尋求一個知音來安慰自己的渴望,正反映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獨。

王國維

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117篇詩文

猜您喜歡

黃山道中

金朝趙渢

小榖城荒路屈盤,石根寒碧漲秋灣。
千章秀木黃公廟,一點飛雪白塔山。
好景落誰詩句里,蹇驢馱我畫圖間。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厭乘興數往還。

浪淘沙·一泊沙來一泊去

唐代白居易

一泊沙來一泊去,一重浪滅一重生。
相攪相淘無歇日,會教山海一時平。

踏莎行·候館梅殘

宋代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