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么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賞析

這首七絕,是大曆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佳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賞析二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此外,也有人認為第一句詩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後三句採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於失眠狀態。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裡,才正麵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彆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裡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迴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作品誤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當代人考證,“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將落未落,而是村莊名或橋名,“烏啼”並非是烏鴉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楓”也不是江邊的楓樹,亦為橋名。於是乎,朦朧的月色、漁火間若隱若現的楓樹以及讓人心動的烏啼都已不復存在,一首流傳千年的古竟然變得那么具體而實在,那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也消失殆盡,只剩下一連串村莊名或橋名的羅列。不可否認,我仍然喜歡童年讀到的那種意境和況味,儘管是誤讀。記得多年前曾有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帶走一盞燈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等等。雖然這是兩件不同的藝術作品,但顯然《濤聲依舊》與《楓橋夜泊》被誤讀的意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看來,更多的人還是認同那種誤讀的詩意。 還有很多人把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的“長亭外”唱成“長城外”。台灣女作家席幕蓉曾經在一篇題為《燕子》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她的父親喜歡這首歌,也常常哼唱這首歌。而當有一天女兒糾正他說歌中的“長城外”錯了,應該是“長亭外”,他連連說:“怎么是長亭外?怎么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啊,好可惜!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以為寫的是我們的老家……以往這么多年是聽錯了,好可惜!”是啊,對於那些遊子來說,想到長城自然就想到了故鄉,想到了祖國。(《美麗的錯誤》)但也有的資料上說這些山和橋正是因這首詩而得名的。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

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64篇詩文

猜您喜歡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唐代杜甫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
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
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佳人

唐代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