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送楊山人歸嵩山

唐代李白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有萬古不壞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陽的玉女峰。
那掛在東溪松間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楊先生您又要去那裡採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年底時我將到嵩山之陽拜訪您,您可能正在青天上乘著白龍來相迎。

注釋
楊山人:姓楊的隱士。其生平事跡不詳,李白有《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高適集中也有《送楊山人歸嵩陽》詩,這裡的楊山人當同為一人。嵩山:五嶽之一,位於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嵩陽:嵩山之南。玉女峰:嵩山支脈太皇山二十四峰之一,因峰北有石如女,故名。
爾:你,指楊山人。掇(duō):拾取。
菖(chāng)蒲(pú):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氣,根可入藥,初夏開黃花,果實紅色。相傳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節,服了可長生不老。晉代葛洪《抱朴子·仙藥》載:“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又菖蒲鬚生石上,一寸九節以上,紫花者尤善焉。”茸:草初生貌。這裡形容蒲花。
騎白龍:飛升成仙之意。用東漢瞿武故事。據《廣博物志》載:東漢瞿武七歲便專服黃精紫芝,入峨眉山修道,由天竺真人授以仙訣,乘白龍成仙。

創作背景

這首寫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當時李白在長安。楊山人大約是李白早年“訪道”嵩山時結識的朋友。在朱紫盈門的境遇里,與之言行契合的只有這位楊山人,可見兩人情誼之深。如今這位志同道合者就要離去,詩人撫今憶昔,感慨倍增,因作此詩以贈。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但從頭至尾不寫離愁別恨,而主要是描寫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寫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遠;寫楊山人歸山後的生活,恬靜安適。通篇緊扣詩題,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把送別之意、惜別之情表達出來。借用前人的話說,就是用景語代替情語。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嵩山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嵩山以及對昔日遁跡山林、尋仙訪道生活的眷念之情。首聯寫峰巒,起句豪邁。一個“我”字頗有“萬物皆備於我”的氣概。李白當年訪道嵩山,未必就棲身於玉女峰,這裡選用“玉女”的峰名,是為了與上句的“萬古宅”相對應。“萬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異的氣氛更加濃厚,也更加令人嚮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麗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長留”,並且使它處在最恰當、最美好的位置上。晶瑩的月亮懸掛在蒼翠挺拔的松樹之上,下面是長流不斷的溪水。它不只生動地顯現了嵩山秀麗的景色,而且寄託著隱居者高潔的情懷。

五、六句為第二層,寫楊山人歸山後的活動。詩人想像楊山人歸去後將採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帶就散布著開滿紫花的菖蒲。這種菖蒲“一寸九節,服之長生”(《神仙傳》),正可滿足他求仙的欲望。這聯上句寫人,下句寫山。人之于山,猶魚之於水,顯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爾”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應,渲染出濃郁的別離氣氛。

末二句為第三層,詩人向好友表示“歲晚或相訪”要和他一起去過求仙訪道、嘯傲山林的生活。結句把這種思想情緒化為具體的形象:仿佛在湛藍的天空中,一條白龍在向前蜿蜒遊動,龍身上騎坐著風度瀟灑的詩人,他那仙風道骨與“青天”“白龍”相表里,構成了美麗和諧的意境。這種騎龍相訪的神奇畫面,顯得豪放飄逸。

此詩所寫的“景”,既為外在的景物,也為內在的感情,是“情與景偕,思與境共”的統一體。例如描繪嵩山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它的愛慕之情,就寓有懷念楊山人和嚮往棲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內。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別的情意,就顯得十分濃烈。惜別而不感傷,一往情深,而又表現得超奇曠達,這樣的送別詩是非常罕見的。它構思新奇,如鏡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時空觀念的束縛,不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襲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現了詩作者驚人的創造力。

李白寫詩還常常運用誇張的藝術手腕使描繪的對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讀者想像與思慕的情趣。這在此詩中有典型的表現。例如,“宅”為常見事物,並無新奇之處,可是在前面加上“萬古”二字,就變得神奇、空靈而耐人尋味了。又如一輪明月掛在溪邊的松樹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僅僅如此,詩味並不很多。詩人別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長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這樣人和物都發生了“超凡入聖”的變化,塗上一層神奇瑰麗的色彩,從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張碧曾用“天與俱高,青且無際”(《唐詩紀事》)評價李白的詩,這八個字形象地表現了李白詩歌神奇超邁而又質樸自然的特色,是很恰當的評判。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代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蘭陵王·丙子送春

宋代劉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鞦韆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沈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鹹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二人皆北去。蘇堤盡

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宋代吳文英

數日西風,打秋林棗熟,還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擬看星度。匆匆便倒離尊,悵遇合、雲銷萍聚。留連,有殘蟬韻晚,時歌金縷。
綠水暫如許。奈南牆冷落,竹煙槐雨。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扁舟夜宿吳江,正水佩霓裳無數。眉嫵。問別來、解相思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