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獄中寄子由二首

宋代蘇軾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
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賞析

兩首都表達了對家人的掛念,第一首通篇都是寫給弟弟蘇轍的,尤其吐露出濃濃的手足深情:身逢盛世,身為微臣的自己卻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殞命,算是提前償還了前生的孽債,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從此就要拖累弟弟來撫養了。一死何足道哉,到處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當年與弟弟相約夜雨對床的盟誓再也無法實現,此後夜雨瀟瀟的時刻,子由只能獨自傷心了。但願與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緣付諸來生!。

蘇軾與弟弟蘇轍不僅在文章創作方面同列“唐宋八大家”,現實中更是手足情深,他們有感於唐代詩人韋應物“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的詩句,相約異日功成身退、對床而眠,共享閒居之樂。此時蘇軾自料將死,不免感慨昔日願望,與此同時,“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期望更是感人至深。

第二首是寫給妻兒的,表達對妻子兒女的思念以及對自己的傷懷,除此之外還有對身後事的囑託,“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這二句描繪出月光下御史台監獄陰森的側影。漢代御史台多種柏樹,所以又稱柏台(見《漢書·朱博傳》)。琅璫,指屋檐下系的鈴鐸。詩人在不眠的寒夜,想到自己在劊子手屠刀的陰影之下,心中充滿了驚駭之情。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一聯可圈可點,是蘇軾善用比喻的體現,表達出作者心如鹿撞,命運似雞的心情,也是其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

最後二句:“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作者在這裡自注說:“獄中聞杭湖間民為余作解厄道場者累月,故有此句”。當年蘇軾由京官外放,首先就到杭州任三年通判(地方副長官),在任期間,大有功德於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思之不已,為他作道場累月,給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創作背景

宋朝開國以來,因文字批評朝政而被系獄的,蘇軾是第一人。這兩首是在獄中所寫,子由是蘇轍的字。蘇軾被逮入獄後,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詩中向弟弟進行解釋和關照。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猜您喜歡

秋山圖

元代王冕

前年放船九江口,秋風獵獵吹蒲柳。
買魚沽酒待月明,不知江上青山走。
三更吹笛欲喚人,□□白露依衣巾。
故鄉遙遙書斷絕,空見過雁如飛雲。
去年卻下七里灘,秋水滿船秋月寒。
子陵先生釣魚處,荒台直起青雲端。
先生不受漢庭官,自與山水相盤桓。
至今高節敦廉頑,清風

安分

元代王冕

小逕入柴屝,茅蘆隱翠微。
土磽黃獨瘦,溪暖白魚肥。
夜照明膏竹,朝餐淨露薇。
人生安分已,何必論雄飛?

歸來 其二

元代王冕

某水某丘在,杖藜隨處行。
窮幽那適興,豈是未忘情?契彼漁樵樂,於吾勢利輕。
雲根老梅樹,花發最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