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伏審抗章得謝,釋位言還。天眷雖隆,莫奪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難繼之風。凡在庇庥,共增慶慰。伏以懷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難。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勝欲,私於為身。君臣之恩,系縻之於前;妻子之計,推荷之於後。至於山林之士,猶有降志於垂老;而況廟堂之舊,欲使辭祿於當年。有其言而無其心,有其心而無其決。愚智共蔽,古今一塗。是以用舍行藏,仲尼獨許於顏子;存亡進退,《周易》不及於賢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愛,道足以忘物之得喪,志足以一氣之盛衰。則孰能見幾禍福之先,脫屣塵垢之外。常恐茲世,不見其人。伏惟致政觀文少師,全德難名,巨材不器。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乃見。縱使耄期篤老,猶當就見質疑。而乃力辭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較其所得,孰與昔多。軾受知最深,聞道有自。雖外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闌,台候何似。伏冀為時自重,少慰輿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獲悉您向皇上呈上奏章請辭得到準許,卸任告老還鄉。皇上雖然對您眷顧不捨,但也不忍心剝除您早已決定的意向;士人們個個驚訝嘆息,都紛紛讚許您的那種他人難以比肩的德行風範。凡是受您照顧的人,都加深對您的慶賀慰問之情。您因為心懷安定天下共同的憂患,去做君子都感到為難的事情。世人沒有
創作背景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時年65歲的歐陽修官至太子少師,卻毅然提出告老還鄉,七月回潁州家中居住,同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弊病,令主張變法的宰相王安石十分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遂請求出京任職,於是在熙寧四年六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離京赴任。途經陳州,時張方平守陳州,其弟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3381篇詩文 ► 3457條名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