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扁鵲見蔡桓公

先秦韓非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釋義
扁鵲(què):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鵲學派的傳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沿用他師傅的名字來稱呼他,以此表達對他的尊敬。扁鵲學派的最後傳人是宋代的竇材,著有《扁鵲心書》,他曾說,歷史上有三個扁鵲,“上古扁鵲者,扁鵲也;中古扁鵲者,秦越人也;當世扁鵲者,大宋竇材是也。”
蔡桓公:蔡國(今河南上蔡一帶)國君,下文稱“桓侯”。
立:站立。
有間(jiān):一會兒。
疾:古時‘疾’與‘病’的意思有區別。疾,小病、輕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醫學名詞,指人體肌膚之間的空隙和肌肉、皮膚紋理。
恐:恐怕,擔心。
寡人: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稱寡人。在文中譯為“我”。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好(hào),喜歡。(另解:好(hào),習慣。醫生習慣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讀法: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醫生。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好(hào),習慣。治,醫治。不病,沒有發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為,作為。功,功績,成績。)
肌膚:肌肉。
將:要。
應:答應,理睬。
居:用於表時間的詞語前,表示已經經過的時間。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過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還(xuán)走: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還,迴轉,調轉。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另解:於是。)
湯熨: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熨,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湯,用熱水或藥水敷治。這個意義後寫作“燙”。熨,用粗鹽或艾草等東西外用熱敷。
及:達到。
針石:古代針灸用的金屬針和用砭石製成的石針,這裡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jì):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調配,調劑。這個意義後寫作“劑”。22.司命之所屬: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傳說中掌管生命的神。屬,隸屬,管轄。23.無奈何也:沒有辦法了。奈何,怎么辦,怎么樣。
臣是以無請也: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說話。無請,不再請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請,詢問。)
使:指使,派人。
索:尋找。
遂(suì):於是,就。

鑑賞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全文敘述生動,條理清晰。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簡潔、傳神。

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盡職盡責,敢於直言,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負、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創作背景

戰國時代是群雄並立。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本文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這樣豐富的內容,在運用比喻說理,敘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這也體現了時代對作家的要求是如此嚴格。

韓非

韓非

韓非子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9篇詩文

猜您喜歡

魏公子列傳

兩漢司馬遷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

李遙買杖

宋代沈括

隨州大洪山作人李遙,殺人亡命。逾年,至秭歸,因出市,見鬻柱杖者,等閒以數十錢買之。是時,秭歸適又有邑民為人所殺,求賊甚急。民之子見遙所操杖,識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執遙驗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備至。遙實買杖,而鬻杖者已不見,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詰其行止來歷,勢不可隱,乃通隨州,而大

少年治縣

未知佚名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齊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濟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