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

唐代岑參

三度為郎便白頭,一從出守五經秋。
莫言聖主長不用,其那蒼生應未休。
人間歲月如流水,客舍秋風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誰論,江上蟬鳴空滿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作過幾任郎官便已白頭,自從來到州縣已過五秋。
別說聖明君主長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憂!
看那人間歲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見秋風颼颼。
不知滿腹心事向誰傾訴,空聽江上蟬聲吵嚷不休!

注釋
①客舍:旅館。兩省:唐時中央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此指中書、門下兩省。舊遊:舊友。幕:指劍南節度使幕府,治所在今成都。
②“三度”兩句,說自己五次出任郎官便已年老,自從出任刺史以來,也已五年了。岑參自廣德元年(七六三)至永泰元年(七六五),曾先後五次出任郎官。這裡說“三度”是言其為多數,且不與下文“五”字重複。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五經秋:經歷了五個秋天,過了五年。三度為郎:岑參曾五次為郎:祠部員外郎(禮部)、考功員外郎(吏部)、虞部員外郎(工部)、屯田員外郎(工部)、庫部員外郎(兵部)。三為虛數。白頭:人此時五十四歲。
③“莫言”兩句:意思是不要說皇帝長久不重用自己,百姓尚未安寧又怎么辦呢?說自己關心的不是作官,而是濟世。那(nuó):奈何的合音,對······怎么辦。未休:未得安寧。莫言:不必說。其那:怎奈。未休:未能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④“人間”兩句:說歲月如流,秋日又至。
⑤“不知”兩句:說滿腹心事不知向誰傾訴,只有江上蟬叫伴著自己。空:徒然。

賞析

的開頭兩句自敘平生。“三度為郎”,“一從出守”概括了詩人的仕途經歷。詩人本有濟世之志,“為郎”和“出守”在詩人看來是難以施展抱負的。“便白頭”說時光之快,有“功業悲後時,光陰嘆虛擲”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嘆。以沉重的嘆息引起全詩。

詩的次二句承首聯傾訴平生感慨。“長不用”不僅指嘉州刺史秩滿後未受敘用,更主要的還是指平生不是“為郎”,便是“出守”,從未被重用過。但詩人的關注點在於“蒼生”,“蒼生未休”,詩人不安。“四海猶未安,一身無所適”,對“聖主”,詩人不能無怨,對“蒼生”,詩人不能不憂,格調更為沉重。

第五、六句點出題目“客舍悲秋”,則是“悲秋”。對春光而興嘆,見秋風而生悲,看似悲嘆時光流逝,實則悲嘆壯志未酬、平生失意,從而轉出正意。

詩的最後兩句為詩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時至暮年,處境維艱。“窮蒼草轉深,閉門日將夕”(同上),滿腹心事,無處傾訴,雖有江上蟬聲滿耳,卻不僅不能排遣思緒,倒反更引出無窮愁煩,恰烘托出詩人晚年的孤獨寂寞,詩歌遂在這種更為淒切沉重的情調中結束。

這首詩向故友傾訴情懷,概括了詩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淒涼,實為追悼平生之作,寫得感情深沉淒切,格調慷慨悲涼,真實地傳達出一個關心國事卻有志難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創作背景

大曆四年(769),岑參在嘉州刺史任滿後滯留蜀中。由於戎瀘間受亂軍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即作於成都客舍,為詞人的寫懷之作,離詩人去世僅四五個月的時間。
岑參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577篇詩文

猜您喜歡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唐代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還自會稽歌

唐代李賀

庾肩吾於梁時,嘗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肩吾先潛難會稽,後始還家。仆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
台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

江神子·送元濟之歸豫章

宋代辛棄疾

亂雲擾擾水潺潺。笑溪山。幾時閒。更覺桃源,人去隔仙凡。萬壑千岩樓外雪,瓊作樹,玉為欄。
倦遊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畫圖間。見說嬌顰,擁髻待君看。二月東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