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唐代李白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丰茸。
雞與雞並食,鸞與鸞同枝。
揀珠去沙礫,但有珠相隨。
遠客投名賢,真堪寫懷抱。
若惜方寸心,待誰可傾倒?
虞卿棄趙相,便與魏齊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
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
願君同心人,於我少留情。
寂寂還寂寂,出門迷所適。
長鋏歸來乎,秋風思歸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作草就要作蘭草,作樹就要作松樹。
蘭草的幽香隨風而遠,松樹遇寒冷而不改容姿。
松樹與蘭草相因相依,蕭艾之類野蒿只是徒然丰茸茂盛。
雞與雞相併而食,鸞鳥與鸞鳥同枝而棲。
揀起珍珠棄去沙礫,人們只要珍珠與己相隨。
遠來的客人投靠名士賢人,真值得他們來傾訴懷抱。
假若憐惜方寸心中所懷,那么等待何人可盡數傾倒?
虞卿甘願放棄相國之位,在魏齊有難之時與他一同出行。
海上那五百壯士,聽說田橫已死,同日裡一起自殺。
如果他們不喜好賢才,哪能流傳下來這千古名聲。
希望您這與我同心同德之人,對我稍加留意與眷顧。
寂寞啊十萬分的寂寞,剛一出門便迷失方向不知走向何方!
彈劍高吟“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秋風起我思家之情愈發濃烈。

注釋
五松山:在今安徽銅陵西北。南陵:縣名,今屬安徽。常贊府:名常贊,南陵縣丞。
因依:依靠。
蕭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丰茸:茂盛。茸:細密貌。
“虞卿”二句:事見《史記·范睢傳》:秦相范睢的仇人魏齊逃亡至趙國,秦昭王逼趙王送魏齊頭至秦。否則就出兵攻趙。趙孝成王急忙追捕魏齊。魏齊夜見趙相虞卿。虞卿估計說服不了趙王,乃解其相印,連夜與魏齊一同出逃。
“海上”二句:事見《史記·田儋傳》:劉邦項羽稱帝後,項羽部下田橫率五百人逃入海中小島,不肯歸降。劉邦使赦田橫罪而召之,橫未至洛陽即自殺,其部下五百人聞之,皆跳海自殺。
適:往,到。
“長鋏”句:事見《戰國策·齊策四》:齊人馮諼為孟嘗君食客,初不受重視,三次倚柱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盂嘗君都滿足了他的要求。後馮諼出大力報效孟嘗君。鋏:劍。
“秋風”句:晉人張翰見秋風起,思故鄉菰菜、尊羹、鱸魚膾,辭官回鄉。

創作背景

這首作於唐朝安史之亂前夕,天寶十三年(754)李白由宣城游銅陵五松山之時。詩人在五松山盤桓期間,與常贊(時為南陵縣丞)交往甚密,形成好友,希望得到常贊的同情與支持,便贈以此詩。

賞析

這是一首藝術上頗具特色的

特色一:托物寓意,松蘭明志。這首詩首句就高歌“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極度讚美“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的高潔傲岸的節操。讚頌之情,意猶未盡,詩人又盛讚孤高的鸞風、明潔的珍珠,並以形陋質卑的蕭艾、雞、沙礫等物與之對比映襯,越發使得蘭松等物的高風亮節、清操美德熠熠發光。在讚美和鄙視中,詩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潔孤高的心跡和晚節。表明了自己憤世嫉俗、不與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李白雖屢遭挫折,困頓窮窘,卻仍一如既往:“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古風》第十二),要作“獨立自蕭飈”的“南山松”(《古風》第四十七),傲然不同,不失孤直本性,不失高尚志節。

特色二:借事抒懷,用典表情。詩人長安被黜之後,浪跡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處於“寂寂還寂寂”的無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況中。詩人慾向常贊府傾訴衷腸、一吐懷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詩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較好地抒發了這種沉鬱深擎的感情。詩人之所以向常贊府“真堪寫懷抱”,是因為視其為意趣相投的“同心人”。作為“遠客”的詩人是高滔的松蘭,作為主人的常贊府也是惜才的“名賢”。“松蘭相因濃”,“鸞與鸞同枝”,賢才俊士理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樣寫,既與詩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緊相勾連,又讓主人的“名賢”形象與之相映生輝,為詩人傾吐心事創造了良好的氣氛,其落腳點在一個“賢”字上。而詩人向好友“傾倒”的“方寸心”,是用“虞卿棄趙相”、“壯士死田橫”、“長鋏歸來乎”三個典故來表達的。詩人用典喻意極明,將主人“好賢”品德推崇至極點,把自己欲得同情、欲求支持之情表達得更為明白。三個典故側重點不一,卻以一個“賢”字貫通,極精當地披露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懷抱胸襟。

總之,上述兩種手法的運用,使此詩形象生動,寓意深邃。它們既囊括了原物、原典之形象和內涵,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內容,詩人處置恰當,熔鑄有方,故極生動精確地塑造了詩人鮮明的自我形象,抒發了自身深沉含蘊的內在情感。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和子由苦寒見寄

宋代蘇軾

人生不滿百,一別費三年。
三年吾有幾,棄擲理無還。
長恐別離中,摧我鬢與顏。
念昔喜著書,別來不成篇。
細思平時樂,乃謂憂所緣。
吾従天下士,莫如與子歡。
羨子久不出,讀書虱生氈。
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
西羌解讎隙,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代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雜詩·舊山雖在不關身

唐代佚名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