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唐代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義公高僧安於禪房的寂靜,將房子修在空寂的樹林之中。
門外是一座秀麗挺拔的山峰,台階前有眾多深深的溝壑。
雨過天晴,夕陽斜照,樹木的翠影映在禪院之中。
義公誦讀《蓮花經》,心裡純淨清靜,這才知道他的一塵不染的虔誠之心。

注釋
⑴義公:指中提到的唐代高僧。習禪寂:習慣於禪房的寂靜。
⑵結宇:造房子。
⑶空翠:樹木的陰影。
⑷蓮花:指《蓮花經》。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韻譯
義公在大禹寺中參禪修靜,禪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見一座孤峰峭拔聳立,台階前道道山谷縱橫幽深。
雨剛停夕陽便散發出光彩,庭院裡滿處都是青翠綠陰。
看蓮花出污泥卻依然潔淨,才知義公一塵不染的心境。

散譯
義公在寂靜的地方參禪,因而把屋宇建在深山老林中。
禪房外,孤峰聳立;台階前,溝水清淺。
久雨初停,夕陽返照,綠樹的陰影散落在幽暗的庭院中。
看到池中的蓮花如此清純潔淨,我才明白義公的心境就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

注釋
⑴大禹寺:寺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義公:指名字中有一“義”字的僧人。禪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⑵禪寂:即梵文禪那的音義合譯,亦簡稱“禪”。為佛教基本修證之法,即寂靜思慮之意。寂:一作“處”。
⑶結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這裡指禪房。一作“構”。空林:空寂的山林。
⑷眾:一作“群”。壑(hè):溝壑。
⑸雨足:雨腳,指像線一樣一串串密密連線的雨點。
⑹空翠:明淨的翠綠色。
⑺蓮花:為佛家語,佛教以蓮花為最潔,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亦指《蓮花經》。
⑻不染心:心地不為塵念所染。

賞析

此詞創作具體時間不詳。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谷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會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而當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淨,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際上,中間二聯只是描寫讚美山水,無一字贊人。因此,人再用一筆點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贊景以贊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蓮花”指通常所說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青蓮花清淨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淨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讚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託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濛,自然幽雅,風光閒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詩作至今仍為精品。

創作背景

這首作於孟浩然漫遊吳越時。佛教在唐代極為盛行,而唐代詩人和僧人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許多詩人都有題贈寺院僧人的詩篇,這首詩即是作者游大禹寺義公禪房後的題贈之作。

賞析二

這是一首題贊,也是一首山水詩。

首聯“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禪寂”用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描寫禪房的幽寂。起句看似平淡,但詩人以“習禪”和“空林”相對應,便構成了一種“深林人不知”的空寂境界,描繪出了義公坐禪的環境背景,為全詩寫景勾畫了一個總背景,也為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作了有力的鋪墊。

頷聯“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著意表現禪房位置的高深。門外孤峰高聳,階前深壑縱橫。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這裡“一峰秀”是遠景,“群壑深”是近景。從位置上來說,義公禪房俯視群壑,遙對遠峰,足見其高;而階前群壑起伏,連綿縱橫,又見禪房之深。這二句詩,景物交疊,氣象森閎,雄奇壯觀,層次感十分強烈。前兩聯描繪高僧禪房位置、禪房庭前的自然環境,通過環境的清雅脫俗、悠遠深邃襯托出義公清高的志趣。

頸聯“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描寫雨後空山清幽之景。當雨過天睛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靜,晚霞夕嵐,相映絢爛。翠綠的山影靜靜地投印在庭院中,陰幽空靈,清爽怡人。這二句從動的方面描寫禪院清淨爽潔,與前兩句從靜的方面描寫禪院的幽寂高深相結合。雖以寫景為主,但景中有人。這時,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這一聯,詩人抓住一了雨後高僧隱居環境的特點,進一步由景色環境的描寫烘托義公脫離凡間、超於塵世的胸襟和情懷。無一字讚美高僧卻字字飽含尊敬和讚美之情,明是寫景實是贊人;明是贊景實是贊人。

尾聯“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讚美禪師虛空高爽的禪心。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有佛眼般清靜的境界,方知他懷有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襟懷。“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歷來被佛教視作聖花,而“不染心”,活用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語:“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這末尾二句,巧妙地點破了寫景的用意。

孟浩然生性自然不羈,為人耿介,志在隱逸。這首詩通過描寫高僧修行的環境來讚美高僧清淨純潔的心胸。也寄託著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全詩以突出“清淨”為主,由景清寫到心淨,層層遞進,相互照應,筆致疏淡,意境清遠,淡人心魄。此詩用語明朗輕快,詞采清雅秀麗,可以看做能夠充分表現孟浩然詩歌藝術特點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595篇詩文

猜您喜歡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宋代黃庭堅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北山

宋代王安石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泗州東城晚望

宋代秦觀

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